寓言,有著簡短的內(nèi)容,廣泛的題材,鮮明的形象,夸張的手法,通過形象來陳述道理,并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寓言教學不僅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還能通過看似簡潔的話語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潛移默化地風韻學生的語文底蘊。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理清頭緒,熟悉寓言的多種關(guān)系,使其相融合,打造寓言精美課堂。
寓言,是蘊含寓意的言語,是借助故事來闡述道理的文學體裁,而這個故事又隱含著生活的真理,啟示學生,教益學生。比如,《揠苗助長》是對急于求成心理的一種諷刺,《亡羊補牢》是對及時止損的一種激勵,《守株待兔》是不知變通、死守教條的一種譏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多讀、多思考、多討論,一步步接近寓意,感悟寓意。寓言有著巧妙的構(gòu)思,細膩豐富的想象,精煉的語言,鮮明的形象。因此,教師應(yīng)以語文化引領(lǐng)學生審視其中之“美”。
顯然,寓言中不僅有“美”的感受,更是不乏“丑”的存在。寓言中丑陋的角色不在少數(shù),它們要么殘暴,要么虛偽,要么狡詐……終究給予我們的感受就是“丑”。既然這是人性中的一種客觀存在,那教師在教學時就應(yīng)引導學生正視其“丑”。教師則需創(chuàng)設(shè)精巧的教學方式,旨在揭露丑陋本質(zhì),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從而培養(yǎng)他們愛憎分明的人格魅力。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對于文中人物之“丑”也只需做到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切不可深層剖析。案例如下: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狼和小羊》一文時,文中結(jié)尾是這樣說的:“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這位教師講到此處居然創(chuàng)設(shè)了這樣的問題情境:“你們覺得狼是怎樣將小羊咬死的呢?”學生們各個興趣盎然、娓娓道來,有的說狼用無比鋒利的爪子一下一下劃破小羊的肚皮;有的說狼猛地撲過去,一口就咬破了小羊的喉嚨,鮮血直流……對于如此“精彩”的發(fā)言,這位教師甚是滿意。但是,如此血腥,如此陰暗,如此可怕的場面需要剖析得如此深刻嗎?會不會對學生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很顯然,這位教師并未考慮,這樣的教學情境難道不是“畫蛇添足”?若是這位教師改變教法,僅僅是蜻蜓點水般略過,引導學生認識狼的殘暴人設(shè),從而萌生對小羊的憐惜,那是多么成功的語文式課堂?
因此,教師應(yīng)正確引導學生感悟寓言中得到“美”與“丑”,并以感悟美好為最終目標,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格情操和價值觀。
所謂“言”,則是語言;所謂“意”,則是內(nèi)蘊。寓言教學時教師需將語言與內(nèi)蘊相融合,互相推動。不過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竭盡全力引導學生去理解寓言的內(nèi)容,探究寓意。而對于寓言的語言卻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案例如下: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貓頭鷹的啟示》一課時,并未引導學生深度研讀課文,也未曾感悟文中的主人公形象。僅僅是粗粗略過課文,便迫不及待地拋出了問題“哪位學生知道本文中的寓意是什么?”結(jié)果顯然差強人意。有的學生茫然不知,有的學生的答案膚淺粗略,還有的學生甚至感悟偏差。教師深感束手無策,萬般無奈只能將答案和盤托出。這樣的語文課堂,哪還有“語文味”可言?
當然,寓言教學的重點是剖析文本的“意”,但是倘若沒有“言”的依托,便是鏡花水月、海市蜃樓,所掌握的“意”也僅僅是浮于表面的。許多教師認為,寓言的語言簡單明了,文中描寫也是較為粗略,無須大費周章去品悟語言,筆者卻不以為然。既然寓言的描寫粗略,情節(jié)簡潔,那為什么人物形象如此惟妙惟肖?顯然,語言描寫功不可沒。因此,教師若想引導學生感悟其“意”,就必須從“言”入手,牢牢抓住文中語言、動作等方面描寫細細斟酌,除此之外,別無它法。例如,筆者在教學《狐假虎威》一課時,對于文中的這段話:“老虎跟著狐貍朝森林深處走去……”我將句中一些特定描寫的詞語圈注,引導學生朗讀、分角色表演。學生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品悟出狐貍多么狡猾,老虎又是多么愚蠢,那對于文章寓意的概括就水到渠成了。
小學教材中的寓言故事多數(shù)有著短小的篇幅,精煉生動的語言,較為明朗的寓意。因此,很多教師會選擇固定不變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這樣程式化的教學方式不得學生所喜歡,也是語文教學之大忌。語文教學是行為藝術(shù),需要教師鉆研文本,從具體學情出發(fā),創(chuàng)設(shè)出獨特的教學方法,標新立異、不拘一格,不斷提升教學品味。
例如,我聽過兩位教師執(zhí)教《伊索寓言》一課。第一位教師對于文中的三則寓言都是一成不變地采用了“了解文意,感悟人物形象,推敲寓意”這樣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也是千篇一律,而另一位教師卻是迥異。三則寓言采用了三種教法:《狐貍與葡萄》采用與第一位教師類似的教學方法;《牧童和狼》則是先引導學生捉住文中的“主心骨”,文中的最后一句:“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會相信?!币龑W生感悟牧童的“謊話連篇”,引發(fā)的“沒有人相信”,這樣的教法新鮮生動,學生們自然學得興致盎然;《蟬和狐貍》采用了“自主學習—討論交流”的教學方式,學生們自然興致勃勃,積極思考,各抒己見,自然能與文本、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沉淀民族精神與智慧。
寓言,有著簡潔的語言和豐潤的內(nèi)涵。它與散文、詩歌是迥異的,具有著特殊的文學體裁,將深刻的人生哲理蘊藏在小小的故事中演繹。學生需多番推理、無限想象、深刻感悟寓言中的言外之意。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應(yīng)簡潔而豐潤。所謂“簡潔”,要求教師對于教學目標的創(chuàng)設(sh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推進,教學方法地設(shè)定,語言的講解做到一氣呵成;所謂“豐潤”,要求教師透徹感悟寓言,深層品悟寓意,做到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案例如下: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寓言《自相矛盾》時,整個教學流程圍繞著一個“戳”字,引領(lǐng)學生從一個字深究語言漏洞,從而感悟寓意。如此“簡潔”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明顯可以感悟到“豐潤”的內(nèi)涵:從三個問題情境入手“文中講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倘若矛無法戳穿盾,則意味著什么?”“倘若矛將盾戳穿了,又意味著什么?”教者不僅僅在引導學生反復(fù)推敲語言的基礎(chǔ)上,通過朗讀讓學生感悟楚國人“夸下??凇庇薮赖恼Z氣和被問題“戳中”后楚國人的“張口結(jié)舌”。通過文中關(guān)鍵性的詞語,引導學生去推理、去想象、去感悟寓言中豐潤的人物形象。
在寓言教學中,教師應(yīng)將簡潔與豐潤相結(jié)合?!昂啞笔菍栴}和分析簡約化,引導學生在和文本、教師、作者的深度對話中,感悟寓言,感悟生活,升華情感,提升智慧。
總之,教師需根據(jù)具體學情,采用適宜的教法,做到不循規(guī)蹈矩,不夸大其詞,敢于創(chuàng)新,打造豐富多彩的寓言教學課堂。教師引導學生在朗讀和思考中沉淀文化、吸取精華、提升表達能力和文化底蘊,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格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