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適用話題】洞見力 學習方式 知識體系 復雜與簡單 數(shù)量與質量
【素材分析】要想擁有敏銳而深刻的洞見力,就要學會建立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通俗地說,就是在生活、學習與工作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思考,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并逐漸養(yǎng)成習慣,直至形成一種“自動觸發(fā)”的本能。更直白地說,就是向自己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將思想所得,見縫插針地用于實踐之中。
【速用名言】
1.人憑借思考而能變成神。
——法國詩人 拉馬丁
2.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傺览麛?shù)學家 波利亞
(特約教師 嚴君)
有人問我是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如何建立知識體系的,我想很多人期待的答案是一個書單,可是我要告訴你這沒有什么用。高考650分的人和450分的人書單基本上是一樣的。書單本身并不能造成知識體系的差異,甚至接觸信息的數(shù)量本身也不能??墒菫槭裁从械娜丝偸亲屓烁杏X“充滿洞見”,而有的人卻不能?這往往并不是因為他們接觸了更多的信息,找到了更適合搜信息的網站,或者偶然獲得了絕密書單,而是因為他們處理信息的方式、看書的方式與眾不同。而我就講講我是如何整理信息,并且獲得“系統(tǒng)化知識體系”的。
1.建立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我每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都停下來去尋找聯(lián)系——看看有什么其他的現(xiàn)象能夠被這個理論解釋。比如我偶然看到這樣一句話:“人的爬行腦(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我問自己:“我遇到的哪些現(xiàn)象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呢?”如果不找出至少5個現(xiàn)象我是不會罷休的。首先我想到了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這句話顯然比“小體積大容量的MP3”要好得多。除了廣告文案,還有什么現(xiàn)象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理論的傳播”本身就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啊!“只要抓住機會,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這句話早就有了,但是并沒有被大家掛在嘴邊,直到雷軍說了句“臺風口上,豬也會飛”。比起抽象的理論,這是更加視覺化的表達,自然容易朗朗上口,從而被記住和傳播。說到“朗朗上口”,眾多的諺語也是流傳多年啊,那么它們是不是“視覺化”的呢?的確是的,諺語并沒有說“同時實現(xiàn)多個目標”“拿在手里的機會才是最重要的”,而是說“一石二鳥”“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還有呢?我喜歡足球,突然發(fā)現(xiàn)球員的綽號也是視覺化的,比如“獨狼羅馬里奧”“小坦克魯尼”“小跳蚤梅西”,而不是抽象的“一意孤行羅馬里奧”“勇猛魯尼”和“靈活梅西”。
真正導致人與人之間知識水平差異的,往往并不是知識數(shù)量,而是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隨著知識的增多,建立聯(lián)系的收獲也會越來越大。當你只有一個知識的時候,增長一個知識可能就是增長一個知識。但是當你有10000個知識,接觸一個新知識可能意味著增長了5000個知識——因為你跟其中一半的知識建立了聯(lián)系。
2.構思知識的多種用法
當我接觸了一個新知識的時候,不光要想“過去的哪些現(xiàn)象可以被這個知識解釋”,還要想“我的哪些行為可以被這個知識改進?”比如仍是上面的“人的大腦喜歡視覺化”,我的哪些行為或者工作可以被這個知識改進呢?
首先,我過幾周可能要寫“產品的象征性價值”,如果視覺化的話,不如改成“給用戶戴上合適的帽子:你的產品會像帽子一樣,影響用戶的形象”。我甚至想到了將來求婚的時候,不應該說“我想和你永遠在一起”,而是“我希望有一天我們都70歲了,仍然能手牽手走在XX的沙灘上”。總之,當你學習了一個新的知識,一定要提前構思一下——這個知識會如何改變我的行為?將來我可能會怎么用它?
為什么呢?因為很多人的問題并不是缺乏知識,而是到了某個時刻想不起來應該用什么知識。而這種提前的設想,就可以讓你形成一種“自動觸發(fā)”,到了某個問題,就可以立馬想到相應的知識。就好像熟練的司機開車遇到突發(fā)狀況的時候,不用思考也知道松油門踩剎車踩離合——這些知識已經形成了“自動觸發(fā)”,很容易被應用。
3.嘗試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有一次走進一家廉價餐廳吃飯,見到了那種一頁紙上密密麻麻幾十上百道菜的菜單。朋友都覺得這樣的菜單隱隱讓人不舒服,不知道該選什么。但他們都讓老板推薦了幾個菜,忘記了“不舒服”的選擇過程。
而我卻無法容忍這種模糊的感覺,想著想著,突然想到了看過的一個心理學實驗:研究人員隨機找了兩組消費者,給他們呈現(xiàn)了一系列果醬。不同的是A組面前擺著6款不同的果醬,B組面前擺著24種不同的果醬。結果發(fā)現(xiàn),A組中有30%的人最終購買了果醬,而B組中只有3%的人購買——都說選擇多是好事,但過多的選擇讓B組消費者在比較的過程中精疲力竭,最終放棄了購買。在心理學上,這種現(xiàn)象叫作“決策癱瘓”,指選擇過多的情況下,人會因為對比選項耗費的過多精力而直接放棄做決策。
然后我再繼續(xù)想,還有什么事件和這個是類似的?比如肯德基為了方便選擇,菜單只有20多道菜,甚至推出了套餐來簡化選擇。再比如很多互聯(lián)網公司越來越喜歡“單品爆款”,而不是“機海戰(zhàn)術”。
還要再想,有什么行為可以因這個知識而改進?后來有一次我做募捐,一開始隊友都是說:“有一個XXX公益項目,請捐一些錢吧,多少都行!”而我就想到了自己的這次經歷,建議隊友改為:“幫幫這些孩子,捐10塊錢吧!”結果募捐的數(shù)量大幅度上漲。
很多人可以容忍生活中的奇怪現(xiàn)象和模糊性。在他們眼里,世界已經變得如此熟悉,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見怪不怪了。但是我卻無法容忍這種模糊性和一知半解。
4.好奇心的重要性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如何構建的知識體系”,寫出來后,我卻發(fā)現(xiàn)原來如此之簡單:
建立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看到知識后問自己:還有什么現(xiàn)象可以被這個知識解釋?還有呢?還有呢……
構思知識的多種用法——問自己:這個知識可以用于做哪些事?還有呢?還有呢……
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問自己:為什么會這樣?有什么理論或者知識可以解釋?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我知道很多人會不喜歡這個答案,他們更加期待的是具體的一套工具,但是我提供的卻是一種“無法看了就會”的方法。這種方法就像“俯臥撐訓練技巧”一樣,無法讓你看到之后就能增長胸肌,非得自己付出大量的努力來訓練才行。
實際上,洞察力、知識網絡化等能力增長的確跟肌肉增長原理差不多。肌肉增長需要大量的刻意訓練來刺激肌纖維的生長,而洞察力等能力也需要大量的思考、練習和探究,來刺激新的大腦神經突觸的增長。
所以,如何構建龐大的知識網絡?并不是要單純多看書多接觸世界就行了,而是有“好奇心”,總是想建立聯(lián)系,想用知識提升現(xiàn)在的工作,想問“為什么”。
(摘自微信公眾號“李叫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