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菲
摘要:本文考察了陸心源《唐文拾遺》《續(xù)拾》作者小傳中存在的各類訛誤類型以及致誤原因,發(fā)現(xiàn)訛誤主 要體現(xiàn)在作者姓名、職官、時代三個方面,姓名訛誤主要包括形近而訛、脫衍、誤植、誤一人為二人或混二人為一 人、失考等,職官訛誤包括名稱有誤、遷轉(zhuǎn)不確、誤植等,時代訛誤包括生活年代和任職時間兩種;致誤原因則主 要有所據(jù)抄錄有誤、文獻(xiàn)有誤、考辨不精。
關(guān)鍵詞:《唐文拾遺》;作者小傳;訛誤
中圖分類號:K207? ? ? ? ? ? ? ?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1-0096-04
清末學(xué)者陸心源《唐文拾遺》《唐文續(xù)拾》(以下簡 稱《拾遺》《續(xù)拾》)為清人補遺《全唐文》最全面者, 二書與《全唐文》同為集中錄存唐五代單篇文章的重要 典籍而為學(xué)界所倚重。二書體例大致同于《全唐文》,每 個作者下有小傳,略述其生平仕歷。這些小傳的學(xué)術(shù)價 值同于《全唐文·作者小傳》,既有助于一般讀者了解作 者生平,也可資學(xué)者做各種專題研究參考,故多為諸多唐 代文學(xué)研究者引用。但是這些小傳同《全唐文·作者小 傳》一樣,也存在各類訛誤,《全唐文·作者小傳》經(jīng)諸 多學(xué)者考辨增補,存在問題目前已經(jīng)大體厘清。而《拾遺》 二書作者小傳尚未有人做專門研究,因此本文考證這些 小傳中出現(xiàn)的主要訛誤類型以及致誤原因,以方便學(xué)者 更好地利用二書。
《拾遺》共收作者 659 人,《續(xù)拾》增加 104 人,其中有 261 人見于《全唐文》。這部分作者,陸心源注明其 見于《全唐文》某卷,并時做補充。有的作者因《全唐 文》小傳過于簡略,陸氏略補其仕歷。如姚庭筠,《全唐 文》卷六一九小傳云:“貞元中,官御史中丞?!雹佟妒斑z》 卷一八則略作補充:“中宗時官右衛(wèi)郎將,宗楚客引為御 史中丞。”又如李應(yīng),《全唐文》卷六一五小傳云:“貞元 十一年進(jìn)士,歷官戶部員外郎、郎中。”《拾遺》卷二六考 其后來仕歷云:“按應(yīng)元和中自戶部郎中授湖州刺史,遷 蘇州。”又如趙昂,《全唐文》卷六二二小傳云:“馮翊合 陽人,官司封郎中?!薄妒斑z》收其所撰《劉奉芝墓志》, 遂據(jù)墓志題銜補其任官為“官左金吾衛(wèi)倉曹參軍、翰林 院學(xué)士、賜緋魚袋”。由于《唐文拾遺》據(jù)金石碑帖補錄 的文字占有很大比重,這類據(jù)石刻題署補充作者生平的 情況也很多。又如石鎮(zhèn),《全唐文》卷四〇七小傳僅云“天 寶十年進(jìn)士”,《拾遺》則據(jù)其《大唐東京大奉國寺故上 座龕塋記》補云“撰《記》署南府鄉(xiāng)貢進(jìn)士”。又如丘悅,《全唐文》僅云“玄宗時人,撰《三國典略》三十卷”,未 及生平?!妒斑z》據(jù)其所撰《大彌陁等身像贊》補其仕 歷云:“撰《像贊》時,官銀青光祿大夫、昭文館大學(xué)士?!?又據(jù)《升仙太子碑》(已收《全唐文》卷九八)碑陰題 名補其任職云“又為相王府記室參軍,見《升仙太子碑》”。
《拾遺》二書所收未見《全唐文》者有五百余人,這 其中又有 43 人,或兩《唐書》、兩《五代史》、《宋史》有 傳,或《宋高僧傳》《續(xù)高僧傳》有傳,或《日本書記》《高 麗史》有傳,陸氏據(jù)傳紀(jì)撮述其生平。又有 10 人,陸氏 云“事跡無考”。剩下仍有四百余人,多數(shù)詩文留存不多, 史書無聞,其生平資料散見各類文獻(xiàn)。陸氏勾稽史料,略 述其生平。這類小傳文字多則數(shù)十字,述其生卒年、里貫、 登科、官職等,如《拾遺》卷一九杜昱,小傳云:“昱,東郡 人。先天二年,登手筆俊拔超越流輩科。開元中,官太仆 少卿,遷太仆卿,守河南少尹,終給事中?!标懯洗藫?jù)《新 唐書·宰相世系表》《唐會要》及《大智禪師碑》等。有 的生平不詳,陸氏僅據(jù)所撰文章之題署,錄其當(dāng)時職官, 如《拾遺》卷二八魏則之小傳云:“則之,文宗朝人。朝 散大夫、試太子詹事兼監(jiān)察御史。”或僅及年代,如《拾 遺》卷一八高延貴小傳云“延貴,長安時人”。
《拾遺》《續(xù)拾》作者小傳的訛誤主要表現(xiàn)在姓名、 職官、年代錯誤,其他如生卒年等亦偶有錯,以下分類考 辨。
一、姓名訛誤
作者姓名錯誤直接影響對其生平、作品系年、真?zhèn)蔚?考訂。此類錯誤有如下幾種。
(一)形近而訛
如《拾遺》卷五一收韓份卿《唐堯城令王進(jìn)思去思 祠記》,此為陸氏據(jù)石刻抄錄。韓份卿,陸氏云“事跡俟 考”。然今據(jù)《安陽縣金石錄》(嘉慶二十四年刻本)卷四所收此碑,知陸氏誤抄“邠”為“份”。而韓邠卿,據(jù)《全唐文》卷三六五游方《任城縣橋亭記》載,邠卿開元 廿六年為金鄉(xiāng)尉。
有的訛誤為陸氏所據(jù)文獻(xiàn)錯誤,陸氏沿誤。如《拾 遺》卷二七據(jù)《唐會要》錄李游《處分官徒奏》,小傳云: “游,元和十三年京兆尹?!比豢肌杜f唐書·憲宗紀(jì)》等, 知元和十三年京兆尹為李遜,《唐會要》誤。而李遜,《舊唐書》卷一五五、《新唐書》卷一六二有傳。又如 卷三一鄭渥,小傳云:“渥,大中時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亦 據(jù)《唐會要》。今考《舊唐書·宣宗紀(jì)》、《資治通鑒》卷 二四九、《全唐文》卷七九四孫樵《興元新路記》、《唐大夫守司農(nóng)少卿賜紫金魚袋隴西縣開國男李公(堅)墓 志銘并序》。
又有所據(jù)文獻(xiàn)有誤,陸氏未加考辨。如卷二七鄭元 修,小傳云:“元修,元和三年為京兆尹?!标懯蠐?jù)《唐會要》 所錄,誤。據(jù)《舊唐書》《冊府元龜》等,元和三年五月 京兆尹為鄭元。鄭元,《舊唐書》卷一四六有傳。
(三)誤植
或因石刻文字有缺而誤署作者。如《拾遺》卷二二 收《大唐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記》,注出《西域水道記》。 因碑文末有“姨夫鄉(xiāng)貢明經(jīng)敦煌州學(xué)博士陰庭誡”,陸氏 即視為作者。陳尚君先生考敦煌遺書中此碑有二寫本,方鎮(zhèn)年表》卷四等,此“鄭渥”為“鄭涯”之訛。鄭涯, ?“伯四六四〇不署,伯三八〇六署‘楊授撰。陰庭誡疑《全唐文》卷七六一有傳。 又有文獻(xiàn)記載歧互,陸氏所據(jù)實誤。如卷三三康駢。
陸氏此據(jù)《四庫全書總目》,該書卷一四二載《劇談錄》 二卷,云:“唐康駢撰。王定?!掇浴纷鳌岂?,蓋傳 寫之訛?!短茣に囄闹尽纷鳌递Z,以其字駕言證之, 二字義皆相合,未詳孰是。然諸書引之皆作‘駢,疑亦《唐志》誤也。駢,池陽人,乾符四年登進(jìn)士第,官至崇文 館校書郎?!苯癜础缎绿茣に囄闹尽贰短圃娂o(jì)事》等均 作“康軿”,當(dāng)以“軿”為是。
這類錯誤在《續(xù)拾》中也存在,如卷八傅允(小注: 一作光),據(jù)錄文《節(jié)度使瑯琊公造尊勝經(jīng)幢記》中所云 “傳光叨依釋教”,當(dāng)作“傳光”;卷一六有管原道真,實 為菅原道真,日本平安時代政治家。
有的字形相差較大亦誤,如卷四六有楊知方《自陳 請驗文書狀》,注云出《冊府元龜》。然《冊府元龜》作 者作“知萬”,非“知方”,或以“萬”之古字“萬”與“方” 形近而訛。
(二)脫衍
有的作者姓名或脫一字,或衍一字。如《拾遺》卷 一八畢彥《大唐利州刺史畢公柏堂寺菩提瑞象頌》,注出《金石苑》。今據(jù)《金石苑》所錄此碑,中段磨去二尺三 寸五分,碑題下為“侄前鄉(xiāng)貢進(jìn)士彥”,其下適逢缺處,作 者之名不能確定。此文又見《八瓊室金石補正》,所錄作 “畢彥□”。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利州”條考此畢 某當(dāng)與畢彥雄為同輩 [1]2825。陸氏僅據(jù)《金石苑》錄文, 而未詳審其考論。
又如卷二四收李堅立《太倉石柱記》,注出《唐會要》。 今按《唐會要》云“貞元五年,司農(nóng)少卿李堅立《太倉 石柱記》”,“立”為動詞,非作者名,陸氏誤讀。此李堅,《權(quán)載之文集》(清嘉慶本)卷二五收其墓志《唐故朝散為書者。”②今按,伯三八〇六為伯三六〇八之訛,此碑尚 有一本斯六二〇三,均署“節(jié)度留后使、朝議大夫、尚書 刑部郎中兼侍御史楊授述”③。
或因陸氏誤讀文獻(xiàn)所致。如卷五二有陳十八郎,小 傳云:“失名,南漢人?!比粨?jù)所錄文《尊勝經(jīng)石幢記》有 “□亡考陳十八郎敬贖造”云云,則陳十八郎為作者亡父 而非作者。
(四)誤一人為二人或混二人為一人
又有因失考而一人誤作二人,如《拾遺》卷二八收 李?!端纱半s錄序》,小傳云:“憲、穆間人。按與《全文》 八百十六李浚別。”陸氏此說誤,《松窗雜錄》所載下及 文宗朝事,作者顯非憲宗、穆宗朝人,實即《全唐文》卷 八一六之李浚,詩人李紳之子,宣、懿、僖宗時人。
或誤二人為一人,如卷四九彥琮,小傳云:“《全唐文》 九百五有傳?!鳌異洝!标懯现^此即玄奘弟子彥悰。 按此志刻于垂拱二年,據(jù)《八瓊室金石補正》等所錄,后 署“招福寺上座彥琮”,與彥悰名近而非一人。
(五)失考
有一部分作者姓名不確,則因陸氏失于考訂,遂使其 生平缺略。如《拾遺》卷一六盧寬,小傳云:“寬,禮部尚 書。”此據(jù)《唐會要》。然此盧寬即豆盧寬,唐高祖時曾 改單姓,永徽中復(fù)姓豆盧。《舊唐書》卷九〇附其孫《豆 盧欽望傳》,其碑今存昭陵,殘存數(shù)百字。明此,則作者生 平可以詳知。
又有一些作者姓名脫訛,然根據(jù)其所撰文字可以考 出。如卷五二□鄼,小傳云:“鄼,長慶中鄉(xiāng)貢進(jìn)士,闕姓。” 然志文云“鄼奉高堂之命”,又據(jù)《八瓊室》所錄文末署 “兄鄉(xiāng)貢進(jìn)士鄼”,則作者范姓。同卷史□,小傳云:“闕名, 南唐時史虛白之子(按當(dāng)為孫)?!睋?jù)文中“使小子溫成 誦于口”云云,則作者為史溫。
二、職官訛誤
(一)名稱有誤
有的作者史書有傳,陸氏據(jù)史書移錄時產(chǎn)生筆誤。 如《拾遺》卷一二褒信王璆,小傳云:“初封澤王,降郢國 公,官宗正少卿,進(jìn)封褒信王,天寶初為宗正卿?!睋?jù)《舊 唐書》卷八六本傳,璆初封嗣澤王,降為郢國公、宗正卿 同正員,特封褒信王,進(jìn)宗正、光祿卿 [2]2828;《新唐書》卷 八一本傳云,降為郢國公,官宗正、光祿卿 [3]3588?!短茣贰秲愿敗贰顿Y治通鑒》等未載李璆曾任宗正少卿,陸 氏所云少卿誤。
有的作者任職陸氏據(jù)各類史料勾稽,亦有此誤。如 卷一六杜楚客,小傳云其“后為魏王府長史,遷禮部尚 書”。今據(jù)兩《唐書》本傳、《冊府元龜》卷一五七、《資 治通鑒》卷一九七等所載,杜楚客貞觀十五年(六四一) 由魏王府長史遷工部尚書,攝府事,至十七年(六四三) 四月免④。陸氏當(dāng)據(jù)《新唐書》本傳,而誤抄“工部”為 “禮部”。又如卷二二韓擇木,小傳云其“大歷中工部尚 書”。今據(jù)《舊唐書·肅宗紀(jì)》,上元元年(七六〇)閏 四月十四日,韓擇木由右散騎常侍遷禮部尚書 [2]259;二年(七六一)九月十一日,由太子賓客、集賢殿學(xué)士遷禮部 尚書 [2]262。陸氏所云“工部”為“禮部”之誤。
此類筆誤尚有不少,如卷二二嚴(yán)武,小傳云“房琯薦 為執(zhí)事中”,“執(zhí)事中”為“給事中”之誤。又卷二四令 狐建,小傳云“累官左神武軍右領(lǐng)軍衛(wèi)大將軍”。今據(jù)《通 典》《大唐郊祀錄》《新唐書》《唐會要》《冊府元龜》《資 治通鑒》等,均載其為左領(lǐng)軍衛(wèi)大將軍,非“右”。
有的則由于陸氏所據(jù)有誤。 如卷二二崔巨,小 傳 云“大歷中右補闕、殿中侍御史”。今據(jù)《新唐書》卷 一一四《崔融傳》,融“孫巨,右補闕,亦有文”[3]4196。當(dāng) 為陸氏所本。然據(jù)趙振華《唐代崔偃崔異鄭恒墓志與清 河崔氏家傳文化》著錄大歷七年《唐故朝議郎使持節(jié)渠 州諸軍事守渠州刺史仍知本州島團(tuán)練守捉使賜緋魚袋崔 君(異)墓志銘并序》,署“從父兄前左補闕巨撰”⑤。 則崔巨當(dāng)為左補闕,《新唐書》誤。
(二)遷轉(zhuǎn)不確
有的小傳乃陸氏據(jù)史傳撮錄,然因敘述時略去了諸 多信息而使作者的仕歷不清。如卷一一王審知,小傳云: “光州固始人。兄潮,為縣吏,壽州盜王緒聞潮兄弟材勇, 召為軍校。后殺緒,推潮為主。潮卒,審知代立。唐拜審 知武威節(jié)度同平章。”其中“推潮為主”“審知代立”,潮 所主、審知所代的職官似乎指壽州強盜團(tuán)伙,之后才被唐 廷授官。今據(jù)《新五代史》卷六八《王審知傳》載,景福元年(八九二),唐廷以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以審知 為副使。干寧四年(八九七),潮卒,審知代立 [4]955。則 知潮與審知所主的實為福建觀察使任。且據(jù)《資治通鑒》 卷二六二載,光化三年(九〇〇)二月,唐廷以審知為威 武軍節(jié)度使 [5]8529。陸氏所云“武威”誤倒。
有的則所據(jù)文獻(xiàn)有誤。如卷二九楊歸厚,小傳云“元 和中,自左拾遺貶鳳州司馬”。陸氏當(dāng)據(jù)《新唐書·藝文 志三》,該卷著錄《楊氏產(chǎn)乳集驗方》三卷,注云:“楊歸 厚,元和中自左拾遺貶鳳州司馬、虢州刺史?!盵3]1572 然 據(jù)《舊唐書·憲宗紀(jì)》及《冊府元龜》卷四八一所載,元 和七年(八一二)十二月,楊歸厚以左拾遺貶國子主簿 分司 [2]444[6]54444,《全唐文》卷五七收《貶楊歸厚國子主 簿制》。又《文苑英華》卷四〇四收李虞仲《授楊歸厚 太子右庶子制》,云以東都留守判官楊歸厚為太子右庶子 分司 [7]2049。為鳳州司馬當(dāng)在分司之后?!缎绿茣氛`。
(三)誤植
即誤將他人之職官繋于作者下。如卷三二禹璜,小 傳云“安陽縣令”。陸氏據(jù)《安陽金石錄》錄其《靈泉 寺題記》。今按題記僅云“自宗城拜安陽”,不著拜何官,《安陽縣金石錄》疑其丞尉之屬。又《安陽修定寺塔》 錄此題記,禹璜題名旁又有“縣令鄭當(dāng)”題名 [8]23,則禹 璜非安陽縣令明矣。
三、時代訛誤
有相當(dāng)一部分作者史書無聞,作品留存不多,生平不 詳,陸氏立傳據(jù)其作品撰寫之年代,云其某朝人,或據(jù)作 品署名,錄其當(dāng)時之任職,然部分因考據(jù)不精而致時代不 確或錯誤。
(一)生活時代
如卷二四收崔儒《嚴(yán)先生釣臺記》,陸氏據(jù)文末“興 元元年夏四月景辰建”,作小傳云崔儒“德宗朝人”。今 據(jù)《文苑英華》卷七〇二收崔佑甫《齊昭公崔府君(日 用)集序》,崔日用“薨五十載,嗣孫起居舍人儒以文事主, 便蕃禁闥”[7]3621。又《舊唐書·崔日用傳》,日用為睿宗、 玄宗朝宰相,開元十年(七二二)卒 [2]3089。下數(shù)五十年 為大歷七年(七七二),是時崔儒為起居舍人,則其人當(dāng) 為代宗、德宗朝人,陸氏所云不準(zhǔn)確。
又如卷二七華良夫,小傳云其“開成間人”。此當(dāng)陸 氏自《唐摭言》卷二錄其《讓試官書》時 [9]29,據(jù)上條開 成間盧肇事跡推知,其實二者并無聯(lián)系。《讓試官書》云“圣 唐有天下,垂二百年”,殆元和年間;又《粵雅堂叢書》本《寶 刻類編》卷五有元和八年三月華良夫撰《左仆射李元良 諒原縣紀(jì)述跡碑》,當(dāng)為一人。則華良夫為元和間人。
(二)任職時代
或因所據(jù)文獻(xiàn)有誤。如卷二九李衢,小傳云:“大和 中屯田郎中、修玉牒官。進(jìn)《皇唐玉牒》一百卷,著《皇 室維城錄》《皇唐新譜》?!标懯洗藫?jù)清《武英殿聚珍版 叢書》本《唐會要》,此本作“大和二年六月,修玉牒官、 屯田郎中李衢等奏”,然《四庫全書》本《唐會要》作“開 成二年六月”;又《舊唐書·文宗紀(jì)》載開成三年四月,“屯田郎中李衢、沔王府長史林贊等,進(jìn)所修《皇唐玉牒》 一百五十卷”[2]573;《冊府元龜》卷五六〇載:“李衢為屯 田郎中。文宗開成三年四月,與沔王府長史林贊進(jìn)所撰《皇唐玉箓》一百五十卷。四年,為大理少卿,又奉敕撰 皇后譜諜?!盵6]6422??又《新唐書·藝文志二》著錄《皇唐玉 牒》一百一十卷,下注:“開成二年李衢、林寶撰⑥?!眲t李 衢開成二年(八三七)六月為修玉牒官、屯田郎中,與林 贊奏修《皇唐玉牒》,至開成三年(八三八)四月修成獻(xiàn)上。 殿本《唐會要》所記“大和”為“開成”之誤。又如卷 二一收鄭權(quán)《請置歸化縣奏》,小傳云“開元中官橫海軍 節(jié)度使”?!短茣肪砥咭惠d開元十三年(七二五)橫 海軍節(jié)度使鄭權(quán)奏置歸化縣 [10]1497,陸氏此處繋抄《唐會 要》。鄭權(quán),《舊唐書》卷一六二、《新唐書》卷一五九 有傳。據(jù)《舊唐書·憲宗紀(jì)》,鄭權(quán)元和十三年(八一八) 遷橫海軍節(jié)度使⑦?!短茣分伴_元”為“元和”之誤。
或因考辨不精而致誤。如卷三〇據(jù)《冊府元龜》收 李珝《監(jiān)察御史代監(jiān)左藏庫奏》,小傳云“武宗朝御史 中丞”。此文作于開成元年正月,又《唐會要》卷六〇 載,開成元年五月,宰相李固言奏御史中丞李珝不稱此 官 [10]1238。則李珝文宗朝為御史中丞,非武宗朝。又如卷 三〇裴誼,小傳云“武宗朝大理卿、江西觀察使”。然據(jù)《唐 會要》卷三九,裴誼大和四年(八三〇)七月在大理卿 任 [10]825;又《舊唐書·文宗紀(jì)》載其大和四年九月出為江 西觀察使 [2]538。則裴誼任職在文宗朝,非武宗朝。又如 卷二四據(jù)《唐會要》收李業(yè)《草馬不許出界奏》,小傳云 “貞元時河?xùn)|節(jié)度使兼太原尹”。然《唐會要》引此文作 “大中六年六月,河?xùn)|節(jié)度使兼太原尹李業(yè)奏”[10]1545,則 李業(yè)當(dāng)為大中時人,非貞元時。陸氏當(dāng)因奏文中引及貞 元敕書而致誤。
除了以上所舉主要訛誤類型,作者生卒年等亦偶有 錯誤。如《拾遺》卷一一王審知,傳云同光二年(九二四) 卒,然據(jù)《資治通鑒》卷二七四 [5]8948、《新五代史》卷 六八 [4]957?及王審知墓志 [11],知其卒于同光三年(九二五)。 又有在位時間不確,如卷六八新羅敬順王金傳,傳云“在 位八年”,然據(jù)《三國史記》,新羅景哀王四年(九二七)十一月薨,敬順王立,是為元年,即后唐天成二年,在位九 年,降于高麗 [12]。陸氏所記有誤。
本文所例舉的是《拾遺》《續(xù)拾》作者小傳所出現(xiàn) 的主要訛誤,其他因陸氏考辨不精而致作家生平缺略者 仍所在多有,當(dāng)作另文考論。
注? ?釋:
① 本文所引《全唐文》《唐文拾遺》《續(xù)拾》文字均出上海古 籍出版社 2007 年影印本。
② 陳尚君校訂《唐文續(xù)拾》,《傳世藏書》本,第 213 頁,注? ?[1]。
③ 伯三六〇八見《法藏敦煌西域文獻(xiàn)》第 26 冊,第? 73 頁;斯六二〇三見《英藏敦煌文獻(xiàn)》第 10 冊,第? 164 頁。
④ 舊唐書》卷六六本傳:“歴魏王府長史,拜工部尚書,攝魏王 泰府事?!薄缎绿茣肪砭帕緜鳎骸昂鬄槲和醺L史,遷工 部尚書,攝府事?!盵宋]王欽若等編,周勛初等校訂《冊府 元龜》,卷一五七,貞觀十五年八月在工部尚書任。鳳凰出 版社 2006 年,第 1751 頁。[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鑒》卷一九七,貞觀十七年四月免官。中華書局 2005 年,第 6198頁。
⑤ 載《出土文獻(xiàn)研究》第九輯。
⑥《新唐書》卷五八,第 1501 頁。按“一十”當(dāng)為“五十”之 訛,“寶”為“贊”之訛。
⑦《舊唐書》,第 463 頁?!顿Y治通鑒》卷二四〇元和十四年正月, 亦載滄州刺史李宗弼與橫海軍節(jié)度使鄭權(quán)不葉。見該書第 7760 頁。
參考文獻(xiàn):
[1] 郁賢皓 . 唐刺史考全編 [M]. 合肥 : 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 ,2000. [2]( 后晉 ) 劉昫等 . 舊唐書 [M]. 北京 : 中華書局 ,2002.
[3]( 宋 ) 歐陽修 , 宋祁 . 新唐書 [M]. 北京 : 中華書局 ,2003.
[4]( 宋 ) 歐陽修撰 . 新五代史 [M]. 北京 : 中華書局 ,2015.
[5]( 宋 ) 司馬光 . 資治通鑒 [M]. 北京 : 中華書局 ,2005.
[6]( 宋 ) 王欽若等編 , 周勛初等校訂 . 冊府元龜 [M]. 南京 : 鳳 凰出版社 ,2006.
[7]( 宋 ) 李昉等 . 文苑英華 [M]. 北京 : 中華書局 ,2011 年影印本 . [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 . 安陽修定寺塔 [M].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83.
[9]( 五代 ) 王定保 , 黃壽成點校 . 唐摭言 [M]. 西安 : 三秦出版 社 ,2011.
[10]( 宋 ) 王溥等 . 唐會要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11] 王審知墓志拓片 [J]. 文物 ,1991(5).
[12] 金富軾著 , 楊軍校勘 . 三國史記 ( 卷一二 )[M]. 長春 : 吉林 大學(xué)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