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怯、愛面子、內(nèi)向、極度自尊,這是我很長一段時間的寫照,而那段時光對我來說異常艱澀。
課堂上,老師提出問題,成績還不錯的我迅速在腦海中組織完答案后,便會陷入舉手怕錯了出糗、不舉手擔心答案被別的同學答對搶占風頭的糾結(jié)局面。顯然,留給我掙扎的時間并不多。那段日子,我常常被錯失機會的懊惱和“這對我來說是小菜一碟、你只不過是比我膽大一點而已”的嫉妒想法糾纏。
一次,我一回到家,就憤憤不平地對媽媽說:“班上的王某某就是個傻蛋!”原因很簡單,學區(qū)里要舉行演講比賽,教導(dǎo)主任到班里選人,雖然我平時不大在班里發(fā)言,私底下卻對演講十分熱衷,常常一個人對著鏡子練習一個小時。就在我像以前一樣舉棋不定時,王某某舉手報名,然后被選走了。我心想:王某某的水平遠不如我,教導(dǎo)主任真是有眼不識金鑲玉。
媽媽沉默了一小會兒,指著茶幾上剛買回來的一袋橘子,說:“從里面挑一個最甜的出來。”
我死死地盯著塑料袋,仔細打量著每一個橘子。剛從超市挑選回來的橘子,個個都裹著翠青色的外衣,形狀、個頭如出一轍,我拿起又放下,斟酌了好半天,還是不知如何選擇。
“這些橘子都長得差不多呀,根本沒辦法挑嘛!”我向媽媽抱怨。
“對啊,在老師眼里,你們就像這些長得差不多的橘子一樣,如果想被選中,就得先讓人看到自己的‘甜度’?!眿寢尰卮?。
小小年紀的我第一次體會到了什么叫醍醐灌頂。從此,橘子的故事時常被我從腦海中翻出,不斷暗示自己。因為從那時起我便明白:一個人只兢兢業(yè)業(yè)、埋頭苦練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還得將這種技能展示出來,畢竟看一眼橘子皮就能判斷出甜度的人少之又少。
這個認知讓我受益良多,我不再為舉手與否糾結(jié)得面紅耳赤,不再為錯失機會悔恨交加,甚至對于一些資源還會主動找上門去爭取。在學習中,它給了我無窮無盡的好處。橘子事件讓我開始養(yǎng)成一個習慣——為別人選擇你提供足夠多的理由。
如今,每每看到超市里、小攤上躺著的一個個橘子,我都為媽媽當時的“橘子教育”而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