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
(江蘇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宜興214221)
窯變, 顧名思義是陶瓷器物在燒成過程中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見圖1)。 由于觀感特別,人們又不知其所以然,故稱為“窯變”,俗語有“窯變無雙”,就是指窯變的不可捉摸、獨一無二。 廣義上講,陶瓷作品的窯變是指其經燒成后在外觀上發(fā)生變化的總和,包括釉面及胎面的變化。 “進窯一色,出窯萬彩”就是對窯變效果的經典概括。 窯變從表觀上來看是指產品表面呈現的一種視覺狀態(tài), 而這種狀態(tài)主要是由色的局部反差對比所體現的, 具有高層次的觀賞價值。 影響窯變的因素主要有坯、釉、工及火等。而火在其中是最無法掌控的東西,火的作用體現在溫度與氣氛,這種微妙往往賦予作品意外之像,這也就是窯變的神秘性所在。
釉體內部是一個復雜的微觀世界,釉層越厚,物質內涵越豐富,高溫下質點活動維度越多,能量梯度越大,窯變幻化的空間就越充裕,這與大洋下面的暗流涌動, 比江河中的來得更為復雜多變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傳統(tǒng)窯變名釉一般都是厚釉層。 從表層到深層,一層就是一個境界,不同層面的斑紋質點由于受能量場強影響不同,演變程度也不同。
釉層中越深層的斑紋其物質顆?;顒泳S度越多,個性越強,活潑性越大,所以以多種不確定的形態(tài)表現出來,變化更大、更豐富。 深層的斑紋飄忽不定,分寸之間就有天壤之別,燒時就很難捕捉到較佳的形態(tài),更難被集合成確定的形狀映射到釉面。 到曜變天目這一層次,“形狀”只能托付“影象”來呈現,視角不同,景也不同,可謂是神定才形現,眼前景已是虛實難辨。 這也許是超微觀世界里量子與光子在能量場里的量子力學規(guī)律才能解釋的, 因為他們已把物質與能量現象融為一體, 而超微觀世界的規(guī)律決定了微觀釉層內的粒子行為, 微觀世界又決定了宏觀的釉面效果, 而這些卻是真正的土與火藝術的傳神之處。
不同的層界與時間軸組成不同的四維通道,一切變化就在不同的時空通道中進行, 而自然之道恰恰是其運行的準則, 窯變效果只是其內在變化的殘留結果。 探索厚釉層窯變斑紋的形成過程,也是感悟自然之道的過程。 其實,從本質上講,人也是由一大堆粒子組成的,能運通智慧、通曉天勢、心慧明澈、了然物理,也許正是物我量子糾纏的結果,才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
自然之道是事物變化的內在規(guī)律, 窯變之所以常給人以偶然性的面目, 是人們對規(guī)律還無法全部掌握的緣故。 事實上,至少在窯變釉的組成上,窯變還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尋的。 在釉玻璃中,當兩種陽離子與氧結合的離子場強之差在一定范圍時, 該釉玻璃就有可能產生分相現象,形成孤立相與連續(xù)相,分相現象在釉中是較為普遍的, 早在一些傳統(tǒng)釉中就已出現,如宋鈞釉等,但一般的分相是顯微結構的,孤立相的幾何尺寸在毫米級以下, 僅賦予釉一種乳光效果,而要達到大結構(低倍結構)層次以上的分相,在宏觀上帶來明顯的窯變效果, 須選擇特定的釉組成系統(tǒng)。 研究表明:窯變釉其基釉組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n(R2O):n(RO)在0.17:0.83~0.25:0.75,n(SiO2)/n(Al2O3)>12,Al2O3<10%,這是分相組成的范圍,具有分相效果。 再通過引入P2O5、TiO2、ZnO、MgO等分相促進劑, 能促使孤立相長大, 其就會彼此聚結、粗化形成顆粒群,甚至發(fā)展成蠕蟲狀的三維互連結構。 這就在宏觀上能使釉面形成釉色的不均勻分布,從而呈現窯變效果。 分相是窯變的內因,窯變是分相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目前的科技水平雖然對窯變現象可以作定性的推測, 但窯變形態(tài)量化層面的變化實在太復雜多變, 這種自然的神奇單靠技術原理目前來講是無法參透的。
釉的窯變,其釉彩彰顯了有無相濟、虛實一統(tǒng)的審美境界。 不同于青花、粉彩、五彩等需人工作具體精細布局,它的色彩與花紋是隨機熔融流動、互相滲化渲染而成, 在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流化中呈現出畫面感,道法自然。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窯變釉在高溫自由狀態(tài)下流動、呼吸、交融滲透、自在自為,擺脫物象和寫實性束縛,自然天成,充分體現了其藝術形象的獨立性和純粹性。 欣賞者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依著想象力千變萬化,彰顯了道家文化的價值原理。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 把視野投向與道合一、回歸自然的人生境界,形成了以自然無為、樸素恬淡為特征的哲學體系和美學理想。 陶瓷之美尤在窯變,而窯變的最高境界就是法“道”天成。 可見陶瓷的窯變和道家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是相通的。
窯變釉一般以金屬氧化物著色, 傳統(tǒng)窯變名釉以氧化銅及氧化鐵著色為多。 宋代河南禹縣鈞瓷釉是典型的銅系傳統(tǒng)窯變名釉,可謂變化莫測、鬼斧神工(見圖2)。窯變皆為窯火精華凝結,天然奇色,火怪斑駁,實為窯寶,邈不可得。 鈞窯瓷器赤、橙、黃、綠眾彩紛呈、變化莫測,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人們常用“夕陽紫翠忽成嵐”、“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等來描繪銅紅釉的窯變,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或博大粗獷,或精細典雅,自有景色萬千,總攬?zhí)煜氯f物。
圖2 銅紅窯變效果
鐵系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中最基本的顏色是黑色(見圖3),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黑色是歷史上單色崇拜時間最長的顏色。 黑色代表神秘,黑色代表莊重。而“萬物負陰抱陽”的道家黑白太極學說,則是影響中國文化千百年的重要色彩與哲學思想。 黑色是一種靜寂,能使生命輪回的顏色。 還原的鐵系黑釉是一種“幽幽”的黑,是一種透著“玄”的“形而上”的黑,恰如深邃玄奧的宇宙星空, 又似藏有神奇活力的空靈靜謐的禪境, 其神韻高度迎合了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精神。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窯變黑釉最具有道的意蘊,看似虛無,但瞬間又能幻化出曜斑、鷓斑、褐斑等不同層次、不同形狀的斑紋,又可以收回幻化的一切,它如同宇宙中具有吞吐星球能力的黑洞,彰顯著自然界的神奇。
鐵系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的變化很神奇, 神奇中帶來的是驚喜。 鐵紅晶花(見圖4)、雨滴斑(見圖5)、鷓鴣斑(見圖6)都是鐵的幻化所成,窯變賦予釉面上的景象是最無規(guī)律、最隨機的,從哲學的角度來理解,頗與老子所描述神物的天馬行空相似,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坝灰娖涫?,隨之不見其后”。鐵紅晶花、雨滴斑、兔毫、茶葉末、鷓鴣斑等斑紋的邊界和形狀從確定到虛幻、從二維到三維、從單一到繁雜、由聚集到離散, 內在變化多端。 淺層的斑紋形狀單一,沒立體感;釉體深層斑紋則深而隱,更顯神秘。 而陶坯的介入,強化了這種變化。 鐵系窯變釉中鐵紅晶花與兔毫的釉底色都不夠黑, 唯有油滴釉的底色是深黑的,釉的底色不同呈現出來的境界也大異,還原氣氛越濃,三價鐵變二價鐵越多,釉色就越黑,但斑紋也越容易消失,因此油滴釉是最難能可貴的。
圖3 窯變黑效果
圖4 窯變鐵晶
圖5 窯變雨滴
圖6 鷓鴣斑窯變
窯變巖斑釉(見圖7)釉層相對較薄且不均勻,釉層的物理空間被壓縮,但其化學空間卻通過拉開坯釉間酸性系數的差值,向坯體作了延伸。釉的高堿性加上還原氣氛的作用, 提升了窯變的豐富程度。薄釉處坯與釉的反應劇烈,豐富多 變,并更易顯示出來。 由于以陶坯為載體,在肌理與色調上與厚釉處形成反差, 坯與釉共同作用形成的窯變,整體效果隨機自然、耐人尋味。
圖7 窯變巖斑釉
從表面效果來看, 即使不施釉, 火也會在作品表面留下痕跡,這也是鹽燒、柴燒迷人的部分(見圖8)。鹽氣或灰燼與土的自然結合, 落灰自然依附在坯體之上, 在高溫烤制下形成溫澤光潤、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質感及各種顏色的變化, 留下了火曾駐足過的痕跡,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其色澤自然、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自然而無粉飾之氣,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古雅,巧奪天工、自成機杼。 其道法自然,具自然無為的美,有返樸歸真、法天貴真之奇。 由于呈現了較多偶然性的特征, 作品的品格也因為這些偶然性的細節(jié)而被呈現,它散發(fā)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無為的美感。 這些窯變效果道法自然, 高度契合了陶藝創(chuàng)作對個性自由追求的人文情懷,這也應和了道家文化的價值觀。
圖8 鹽柴燒窯變效果
所謂的美不過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知,事物可以是具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 具形的往往是表面淺顯的,而無形的往往藏在靈魂深處。 審美的智慧在于感知有與無的辯證關系, 對陶瓷窯變的認知也是如此。 大音希聲、大巧若拙、大象無形、大道無名。陶瓷窯變現象,其高度契合了崇尚自然、與道合一為特征的道家哲學體系和美學理想,“道” 是萬物發(fā)展的必然和規(guī)律。 “道”是絕對的,是“自己如此”,“自然”即“道”。
窯變之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