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
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年代,曾兩次遭受重大挫折。第一次是1927年國共合作的大革命失敗后,黨員人數(shù)從6萬人減少到1萬多人。第二次是1934年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被迫進行長征,途中中央紅軍從8萬多人下降到3萬人左右。面對這兩次幾乎陷入絕境的危機,中國共產(chǎn)黨都奇跡般地挺了過來,并且創(chuàng)造了歷史的傳奇。
這里只說說長征的傳奇。
關(guān)于長征,后人在贊嘆和眺望之余,免不了要追問和思考:當時身陷絕境的人們,靠什么凝聚起越來越小的能量,使自己成為一支拖不垮打不散的隊伍?靠什么度過陷入絕境的危機?一句話,傳奇是怎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
信念像荒野的篝火
在人類歷史上,為了生存或者戰(zhàn)爭,一支隊伍的遠征常常引起后人的無限遐想和驚嘆。在西方人的視野中,經(jīng)常談論的遠征大概有三次:公元前1500年左右,摩西帶領(lǐng)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公元前218年,迦太基的漢尼拔揮師翻越阿爾卑斯山;公元1812年,拿破侖率幾十萬大軍從俄羅斯千里雪原大撤退。他們都創(chuàng)造了遷徙和遠征的奇跡。
但是,1936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長征結(jié)束后,以上那些奇跡被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諾的美國年輕人打上了問號。在和長征親歷者們接觸后,他說,長征“在人類活動史上是無可比擬的,任何比擬都是不恰當?shù)摹薄?/p>
參加過長征的紅軍戰(zhàn)士,幾乎對篝火都有著深刻的記憶。到達宿營地的隊伍總是先燃起篝火,給仍在夜色中行軍的戰(zhàn)士引路。對于傷病掉隊的人來說,篝火意味著溫暖和生機,意味著艱難跋涉中永不懈怠的努力與堅持。在渺茫靜寂的荒野中,哪怕還有一團跳動的火苗,都足以給前行的人們帶來力量與希望。
照耀漫漫征途的篝火,事實上已成為燃燒在官兵心中的理想信念。
世界上一切卓越事業(yè),都來自不凡的信念。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工農(nóng)紅軍,實際上是一支承載并不惜一切去實踐其理想信念的軍隊。
如果排列一下這支隊伍骨干們的身份,或許會讓許多人大吃一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長征途中軍級以上干部和大批文化人中,至少有50人分別到蘇聯(lián)、美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留過學,毛澤東雖然沒有出國留學,但他的學識卻是一般人無法比擬的,而像賀龍這樣沒有出國留學過的將領(lǐng),也都曾是國民黨的高級軍官。
如果為了自己的前程,在當時的中國,他們完全可以輕而易舉地擁有一種富足而體面的生活。如果說他們是造反者,那么他們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素質(zhì)的造反者。毫無疑問,這是一群在確立了信仰之后,為了真理來干革命的時代精英。
有什么力量可以“圍剿”住這支有文化、有信念、有主義的隊伍呢?他們完全自愿自覺的追求,孕育了足以融化所有困難的堅定意志與樂觀情懷。
于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在這支每時每刻都在與死神打交道的隊伍里,有用法語唱《馬賽曲》的,有用俄語唱《國際歌》的,有跳非洲黑人舞的,也有跳蘇聯(lián)水兵舞的,甚至還有用德文版《共產(chǎn)黨宣言》宣講革命真理的。在幾乎是每天都有戰(zhàn)斗的生活中,他們依然進行著各種各樣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比如,寫詩詞,刷標語,畫寫生,編話劇,編快板,由此孕育出了一批戲劇家、書法家和畫家。長征初期,病后虛弱的毛澤東,即使躺在擔架上也專心致志地閱讀馬列經(jīng)典。沿途能看到鼓舞人心的各式標語、聽到鼓舞人心的快板。紅軍進駐貴州遵義城的時候,還舉行了一次籃球賽,連紅軍總司令朱德也上場競技了一番。
如此浪漫的氛圍,如此激情的征程,如此樂觀的感受,今天的人們或許難以理解。實際上,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本來就是一個相生相伴的精神境界。當人們堅守信念,追求理想,完全是一種自覺的行為時,承受磨難似乎可以轉(zhuǎn)化成一種幸福,那是處于精神巔峰的人才會擁有的體驗。
斯諾大概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紅軍擁有這種體驗的外國人。1936年他在陜北采訪時,問一位小紅軍“為什么參加紅軍”,得到的回答是:“紅軍對我們好,紅軍幫助窮人,紅軍教我們讀書、識字?!彼怪Z感慨萬千:“被動的知足在中國是司空見慣的,而更高級的幸福感蘊含著對生存抱有一種積極的感覺,這在中國實屬罕見?!薄拔矣龅降氖俏覀冎赖淖钭钚腋5闹袊耍谀切┇I身于他們認為完全正義事業(yè)的人們身上,我強烈地感受到了活力的希望、熱情和人類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p>
紅軍戰(zhàn)士有對生存的積極感覺并且充滿希望活力,同時還擁有在中國實屬罕見的自豪感。當普通士兵的精神世界盛開出理想之花的時候,那將會出現(xiàn)一種什么樣的景象呢?
長征途中,暴雪覆蓋了一個倒下的戰(zhàn)士的身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伸出一只手臂,手里緊握著的是一張黨證和一塊銀圓,黨證上寫著:“劉志海,中共正式黨員,1933年入黨?!?/p>
普通一兵就這樣把自己的生命和信念一道托舉到了人類精神的永恒天空。有位哲人說:如果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真正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誠實不欺的思想而行,則一定能夠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地。紅軍的長征,也是一種精神的長征:以“真”為開始,以“善”為歷程,以“美”為最終的追求。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長征隊伍中,大約54%的人都在24歲以下,只有4%的人超過40歲。正是這樣一支散發(fā)著蓬勃朝氣的隊伍,背負著信仰和希望,走向一個國家新生的旅程。在當時對前途難以預測和把握的歷史航道里,他們沒有任何的退縮和動搖,起關(guān)鍵作用的,便是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召喚的歷史自覺和必勝信念。
年過半百的謝覺哉老人,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內(nèi)務部部長。長征途中,許多文件和資料都不得不銷毀,但他始終把一枚刻有“中央人民政府內(nèi)務部”的印章帶在身邊。他堅信,只要黨和紅軍存在,蘇維埃政權(quán)就會存在。這種執(zhí)著堅守,構(gòu)筑了整整一代人生命的全部軌跡。
中央紅軍一路拼殺,在經(jīng)歷慘烈的湘江之戰(zhàn)后,8萬之眾銳減到3萬余人。蔣介石認為,成為“流寇”的紅軍氣數(shù)已盡,全軍覆滅指日可待。他調(diào)集幾十萬重兵把紅軍逼到了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匯地帶,在中國地理最復雜的地區(qū),開始了一場極不對稱的較量。正是在縱橫無向的穿行中,長征仿佛地理大發(fā)現(xiàn)一樣,在神秘的西部地域開辟了一條戰(zhàn)勝敵人的通道。
紅軍開辟的,事實上是一條創(chuàng)造歷史的精神航道。正所謂“心上有了理想的高峰,每個腳印都成了理想的路標”。這是一條怎樣的精神航道?航道上留下的是一些什么樣的路標?長征途中的毛澤東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夜宿營能干點什么呢?起碼可以教給房東6個字:打土豪,分田地。這6個字,恰恰是當時紅軍最基礎的信念。由窮苦人組成的這支世界上罕見的隊伍,一路上告訴人們的也始終是這樣一句話:我們是窮人的隊伍。
在生命邊緣堅守信念的同時,紅軍還沿途傳播著他們的理想。他們用炭棒、白灰、紅土刷刻下各種標語口號。據(jù)1935年3月10日《紅星報》報道,紅軍某部在兩天時間里寫了600多條標語。伴隨著紅軍的足跡,這些昭示理想的標語,把沿途的窮苦人也引向了一條精神的航道。信念的火炬同時點燃了窮苦人為命運做主的意識和尊嚴!
于是,長征的性質(zhì)也由走投無路的撤退,變成了走向勝利的序幕。
意志創(chuàng)造了生命奇跡
2003年7月,來自英國的兩位年輕人李愛德、馬普安,決定挑戰(zhàn)當年中央紅軍紅四團從安順場奔襲瀘定橋的速度:一晝夜240里。結(jié)果,他們晚到了13個小時。也許他們并不清楚,即使他們真的在一晝夜內(nèi)到達瀘定橋,和當年的紅軍奔襲也依然沒有多少可比性。當時的崎嶇小路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了平坦的公路;紅軍沿途還作戰(zhàn)兩次,消滅掉一個營的川軍。
這實在是時過境遷的兩種歷史空間,由此呈現(xiàn)的也只能是兩種生命狀態(tài)。于是,歷史永遠記住了1935年5月29日的那個清晨。一晝夜奔襲240里的紅四團的勇士們,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生命紀錄。
有了這樣的生命紀錄,歷史,就從瀘定橋那13根晃悠悠的鐵索上渡過去了。
半個世紀后,一位叫謝偉思的美國軍官,在瀘定橋邊慨然長嘆:“在近50年之前克服種種艱難而奪取這座橋的偉大紅軍戰(zhàn)士面前,每個人都會感到自己的渺小?!?/p>
生命是什么?似乎每個人都曾追問這個古老而常新的“斯芬克斯之謎”。今天的人們會有或深刻或淺薄、或浪漫或務實的答案。
對80多年前的長征者來說,他們的生命卻是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蛟S,它是高山的懸崖絕壁,是江河的險灘逆流,是天空的變幻莫測,是草地的渺無邊際;或許,它是槍膛里的最后一顆子彈,是腰間系著的最后一根皮帶,是戰(zhàn)友糧袋里的最后一把炒面,是雪山頂上的最后一口稀薄的空氣,甚至還是幾粒藏在風干的牛糞里的青稞。
在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背后,始終有一個抽象的東西在支配著他們——那就是克服一切困難的意志!
長征是一段特殊的生命旅程,是由紅軍官兵的意志抒寫的軌跡。它是對生存意志的最嚴肅的一場拷問,也是對生命的物質(zhì)能量與精神能量的一次偉大發(fā)現(xiàn),并且為后人樹立了一個仰望生命高峰的界碑。
在1955年授銜的將軍中,有13位斷臂或獨腿的將軍。他們的故事告訴后人:紅軍長征前行的每個腳印,都在詮釋著英雄,也詮釋著生命的含義。像長征這樣無后方依托供給、長時間長距離的行軍作戰(zhàn),在世界軍事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于是,有人把長征比作充滿苦難的煉獄?;蛟S,正是在這煉獄中,生命的耐力與能量一次次得以延續(xù)和提升。
面對這樣的生命意志,死神有時也不得不折服。
紅軍總政委周恩來的妻子鄧穎超,在長征途中患上了嚴重的肺結(jié)核。長征結(jié)束后,她被秘密送到北平治療。醫(yī)生發(fā)現(xiàn),肺部空洞都已鈣化,肺結(jié)核竟然不治而愈。這樣的奇跡在不少長征的幸存者身上都發(fā)生過。他們說,那時候不敢生病。不敢生病竟然就不生病或是很少生病,生了病竟然會自然痊愈——生命完全服從了意志。
對女紅軍來說,參加長征可能是她們生命中最悲壯的一頁。她們像男人一樣行軍、打仗,籌糧、籌款,抬擔架,做群眾工作,護理傷病員,但她們承受著比男人更為嚴峻的考驗。紅四方面軍婦女工兵營政委王澤南,憑一雙“解放腳”走過了雪山草地;紅一方面軍九軍團女紅軍楊厚珍,則是拖著一雙小腳完成了長征。
長征之所以為長征,絕不僅僅是幾乎每天的戰(zhàn)斗考驗,還在于必須跨越茫茫的雪山草地,接受生存意志和生命極限最嚴酷的挑戰(zhàn)。
在紅軍醫(yī)生戴正啟的回憶中,“草地太荒蕪,幾百里,幾萬平方公里沒有一點人跡,就好像我們是地球上最后一批人。”草地是名副其實的吞噬生命的“死亡陷阱”,許多紅軍官兵陷進沼澤地后,人們只能眼看著他們一步步被泥水淹沒。
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更要命的是缺吃少喝。前面的部隊把能夠吃的菜葉、莖尖掐光了,后到者就只好拔草根來吃。在幾近于原始人的生存狀態(tài)下,煮吃身上的皮帶,便成為維持生命的最后一個機會。今天的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依然保存著紅二方面軍總政委任弼時在長征中沒有吃完的半根皮帶。僅靠草根和皮帶,生命是很難維系的。據(jù)估計,各路紅軍在草地犧牲的有1萬多人,僅營級以上的干部就達48人之多。
班佑,是紅軍走出草地后的第一個大村落,在這里流傳著許多紅軍故事:紅軍離開后,藏民看到很多房子里都有死去的紅軍戰(zhàn)士,清理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遺體都非常輕,一只手就可提起,而且一拉就發(fā)生斷裂……這讓在生死問題上很曠達的藏民困惑了很多年。
在這些悲壯的生命故事里,人們知道了什么叫“流盡最后一滴血”“耗盡最后一點力”。每個參加長征的人都提煉出了生命能量中最后的精粹,沒有精神支撐,生命也許早已枯萎了。
倒下的紅軍,帶走的是饑餓與疾病,留下的是奮斗到最后一刻的意志。對幸存者來說,這段生命的特殊行程則錘煉出更堅強的意志。一位外國學者由此評論:“長征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一部生命的史詩?!?/p>
擰成一股繩前行
據(jù)統(tǒng)計,從1934年8月紅六軍團奉中央命令西征開始,到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的會寧和寧夏的將臺堡會師,長征的紅軍組織過600多次大小戰(zhàn)斗,投入師以上部隊參加的戰(zhàn)斗達120次。
在重兵圍追堵截之中,缺少裝備且疲憊不堪的紅軍一路廝殺,為什么如洪流一般不可阻擋?
參加長征,半途受命轉(zhuǎn)赴莫斯科向共產(chǎn)國際匯報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陳云,是這樣向共產(chǎn)國際匯報的:“每次戰(zhàn)斗前,連隊的黨員都召開會議,選出后備指揮員,有四五個人。如果連長在前線受傷或者犧牲了,隊伍不會跑散,因為第一后備連長會立即挺身而出;如遇不幸,第二后備連長又會代替他,一個接著一個。黨員受傷后,為了不影響同志們的情緒,總是對他們說:‘沒關(guān)系,你們繼續(xù)前進吧?!?/p>
這是對長征紅軍的高度組織紀律性和罕見凝聚力的生動注腳。
不言而喻,長征紅軍的凝聚力,來自每一級團隊在危險時始終有一個主心骨,而這些人在最危急時刻,總是毫不猶豫地勇往直前。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們都會這樣說:“長征時天天打仗,那時的干部不好當,戰(zhàn)斗最激烈的時候,都是干部、黨員帶頭沖鋒的時候。”
紅二方面軍第六師第十八團,長征途中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連續(xù)換過4任政委。第一任政委余秋里和第二任政委楊秀山在戰(zhàn)斗中身負重傷,繼任的董瑞林和周聲宏都不幸中彈犧牲。紅軍指揮員身先士卒的腳印,把集體的力量串聯(lián)在了一起,使整個部隊彌漫著濃郁的英雄主義氛圍。
不能不承認,長征就是一次需要英雄而且英雄輩出的悲壯歷程。在長征途中,有兩句話是官兵們的常用語:打仗時常說“跟我來”,負傷乃至犧牲前則是“別管我”。這兩句話或許囊括了“英雄”的全部含義。千千萬萬視死如歸的英雄前仆后繼地抱成一團,英雄就不再是個體,而是一個群體。對這樣的群體,還會有什么力量能夠打敗他們?
和其他軍隊不同的是,紅軍中的英雄,不僅誕生在槍林彈雨的戰(zhàn)場硝煙中,也常常孕育在行軍宿營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英雄,一路上默默奉獻,倒下時悄無聲息。在紅一方面軍紅三軍團司務長謝方祠的記憶中,他的連隊9名炊事員都倒在了長征路上,其中5人是在草地餓死的。為他人做飯,自己卻被餓死,這要有何等的人格境界。沒有慘烈的場面,沒有豪邁的氣勢,燒水煮飯的9位炊事員同戰(zhàn)場上的4任團政委,同樣悲壯與崇高。
正是每個人身上高揚的集體主義精神,讓紅軍擁有了罕見的凝聚力,以至于平凡的人在這個集體的熏陶下能夠成為英雄,進而甘愿為了集體而奉獻自己的全部。
除了共同的信念、明確的使命和嚴明的紀律,紅軍的凝聚力還來自于官兵平等的制度和相互關(guān)愛、生死相依的情感氛圍。過草地時,毛澤東和十幾個戰(zhàn)士一同拉著一根繩子前行,并感慨地說:“大家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我們的力量就要這樣擰成一根繩。”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是“命令”戰(zhàn)士們把可能有毒的野草先煮給他吃,然后再發(fā)通知讓戰(zhàn)士們吃。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連續(xù)為一位生病的紅小鬼陳伢子找來了4匹馬,當?shù)?匹馬也倒下時,他又找來了第5匹馬。他說,只要是活人,都要帶著前進,這都是革命的種子。
就這樣,紅軍領(lǐng)袖和首長成為紅軍將士生死相依的凝聚力中心,通過相互的感染、傳遞,在長征隊伍中蔚然成風。于是,一袋干糧,一口炒面,一把野菜,一只有力的手臂,一次拉馬尾巴的機會,都可能給絕境中的人帶來生存的機會和前進的動力。千百個這樣的故事匯合成長征精神的洪流,形成了紅軍拖不垮、打不散的強大凝聚力,并且使這支隊伍成為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讓人向往的精神家園。僅此一點,就足以成為或養(yǎng)傷或掉隊的紅軍不惜一切追趕隊伍的全部理由。
就是這樣一個群體,雖然當時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他們一無所知,但只要跟他們有過一面之緣或稍微有些交往的人,都會在不長的時間里受到感染。于是,長征途中的紅軍,在凝聚自身的同時,也吸引、吸附、吸收著一切向往它的人們。
經(jīng)苗區(qū),有苗族民眾入伍;過彝區(qū),有彝族同胞參軍。家住四川阿壩馬爾康、信奉佛教的僧人天寶,在紅軍經(jīng)過他的家鄉(xiāng)時,脫下袈裟參加了紅軍,成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第一批藏族戰(zhàn)士和中共第一批藏族黨員。當過國民黨貴州軍政府總理和黔軍總司令部秘書長的周素園,年近花甲,也毅然參加了紅軍,由此成為長征中年齡最大的紅軍新戰(zhàn)士,踏上充滿冒險的遠征。
1934年至1935年,星羅棋布于中國南部和中部的革命根據(jù)地的紅軍,先后開始了遷徙和轉(zhuǎn)移,有的上萬里,有的數(shù)萬里。但各路紅軍的長征從來都不是孤立的,他們總是圍繞著總的戰(zhàn)略意圖,實行密切的戰(zhàn)略協(xié)同和配合。所有長征的紅軍一次次、一段段,或直闖關(guān)隘,或迂回曲折,但在方向上都表現(xiàn)出自南向北進發(fā)的大走勢。
于是,長征中的紅軍便有了7次大會師。會師成為長征中一道獨特而壯麗的風景線:相互之間互贈給養(yǎng),交流干部,介紹經(jīng)驗。顧大局、講團結(jié)成為紅軍處理內(nèi)部關(guān)系的自覺準則。每一次會師都是長征途中的一次盛大節(jié)日;每一次會師,都在向世人雄辯地證明:紅軍是名副其實的“斬不斷的洪流”;每一次會師,都是一次開拓前進之力的凝聚與整合!
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的大會師,標志著長征勝利結(jié)束。這時候,紅軍只剩下3萬人左右。
但毛澤東從他們身上看到了未來:“我們的人是少了一些,但都是經(jīng)過嚴峻鍛煉和考驗的中國革命的精華,你們不僅要以一當十,而且要以一當百、當千?!闭裎锢砟芰坑芯圩兒土炎円粯樱ㄟ^空前凝聚的紅軍力量,一旦釋放出來,確實可以以一當十、以一當百。
美國學者威廉·莫爾伍德評論道:“長征塑造了一代新人,這代新人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就推翻兩千年來停留不前的倫理體制和政治制度。長征簡直是將革命劃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條分界線,其后發(fā)生的一切事情都要從這個舉世無雙的奇跡說起?!?/p>
一個叫索爾茲伯里的美國作家,晚年到中國采訪后,1985年把他在美國出版的書定名為《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書中說:“本世紀沒有什么事件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為深遠地影響世界的前途了?!?/p>
他們說的都是事實。
新中國成立后,評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其中有9位都是長征途中的高層將領(lǐng)。沒有參加長征的陳毅,也是留在中央根據(jù)地堅持打游擊戰(zhàn)、九死一生的幸存者。
新中國成立時,中共中央最高領(lǐng)導層是“五大書記”: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他們是長征的領(lǐng)導者。
“五大書記”逝世后,鄧小平、陳云、葉劍英、李先念被稱為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代中央領(lǐng)導集體重要成員,鄧小平是核心。他們領(lǐng)導中國人民開創(chuàng)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并不意外的是,他們也都參加了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