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雷,危慕彬,劉愛峰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381;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1617)
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KOA)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慢性退行性關節(jié)疾病。KOA以反復的膝關節(jié)疼痛和日常功能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地危害了患者身心健康[1-3]。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無論KOA的發(fā)病率,還是患病的絕對數都將呈明顯增長趨勢。有統(tǒng)計表明,中國約66%的65歲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骨性關節(jié)炎[4],不僅造成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同時造成其社會功能受到重大影響,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巨大負擔[5]。目前臨床治療KOA多采用玻璃酸鈉進行關節(jié)腔注射[6],但其費用較為昂貴,且其代謝周期較短,用藥時間長[7],且安全性仍有質疑[8]。小針刀和針刺是治療KOA較為常用的中醫(yī)療法,有不少學者針對這兩種療法做過臨床研究,但目前針對兩種療法療效對比的Meta分析較少。因此,本研究按系統(tǒng)評價的研究方法,通過收集小針刀與針刺對比治療KOA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對小針刀與針刺治療KOA的臨床療效差異進行質量評價與Meta分析,以期在臨床上為KOA患者合理選擇治療方法提供依據。
1.1 檢索策略 檢索數據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數據,PubMed。檢索時限:所有數據庫檢索年限均從建庫至2017年10月25日。檢索關鍵詞:中文檢索詞為“小針刀”“膝骨性關節(jié)炎”“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英文檢索詞為“needle-knife”“acupotomy”“knee osteoarthritis”。
1.2 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文獻納入標準 1)研究類型:小針刀與電針治療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RCT或半隨機對照試驗,僅限中文和英文語種。2)研究對象:膝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不限病例來源及其年齡、性別,有明確的公認診斷標準。3)干預措施:治療組為小針刀療法(不配合其他療法),對照組為針刺(包括電針)治療,排除聯合其他療法。4)結局指標:治療有效率。
1.2.2 文獻排除標準 1)非隨機對照試驗。2)診斷標準或療效標準不明確或非公認。3)治療組和對照組配合手法、灸法等其他療法。4)動物實驗。5)理論及綜述性文獻、重復發(fā)表的文獻。
1.3 文獻的篩選 2名評價人員獨立篩選文獻,首先閱讀文獻題目及摘要,初步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若有不能判斷者,閱讀全文后進一步判斷,若兩個獨立評價人員對文獻的納入與否及質量評分有分歧,則兩位評價人員找雙方認同的第3評價者共同探討,協(xié)商得出結論。
1.4 納入文獻的偏倚風險評估 采用Cochrane系統(tǒng)評價手冊推薦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對納入的
文獻進行評價,包括7個條目:1)序列產生(選擇偏倚)。2)分配隱藏(選擇偏倚)。3)對研究對象及研究者實施盲法(實施偏倚)。4)對結局評價人員使用盲法(測量偏倚)。5)結局數據的完整性(減員偏倚)。6)選擇性結局報告(報告偏倚)。7)其它偏倚。對以上7項作出評估(高風險、不清楚、及低風險3種結果)。
1.5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提供的RevMan5.3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比值比(OR),連續(xù)變量使用標準均數差(SMD)表示,可信區(qū)間為95%(CI)。先檢驗各研究間的異質性,若 P>0.05,或I2<50%,則用固定效應模型;反之則用隨機效應模型。
2.1 文獻檢索結果 在各大數據庫檢索文獻共3 550篇,經查重及閱讀標題和摘要后,初步篩選出132篇文獻,閱讀全文后,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最終納入9篇文獻。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其中9項試驗均為單中心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各研究患者數30~120例不等,共655例,其中男253例,女402例。診斷標準:有3項試驗[9-11]采用美國風濕病學會1995年制定的膝骨關節(jié)炎診斷標準,5項[12-16]采用2007版《骨關節(jié)炎診治指南》診斷標準,1項[17]采用孫樹椿主編《中醫(yī)筋傷學》中所述診斷標準。9項試驗均統(tǒng)計了總有效率。詳見表1。
2.3 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 5篇納入文獻[9-10,13-14,17]僅提及隨機分組,未描述隨機分配方法,4篇納入文獻[11-12,15-16]提到了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配,1篇納入文獻[15]提及用不透明信封對隨機數據進行隱藏;所有納入文獻均未提及采用盲法;2篇納入文獻[12,15]提及無缺失及脫落,1 篇納入文獻[10]提及2名患者拒絕隨訪而脫落。納入試驗的偏倚風險總結,見圖2。
2.4 Meta分析結果
2.4.1 有效率比較 針刀組與針刺組有效率進行比較分析,異質性檢驗結果為 χ2=12.48,P=0.13,I2=36%,表明異質性較低,使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為[OR=3.07,95%CI(1.93,4.88),Z=4.73,P<0.000 01],表明針刀組有效率高于針灸組,見圖3。
2.4.2 臨床控制(治愈)率比較 針刀組與針刺組臨床控制(治愈)率進行比較分析,異質性檢驗結果為 χ2=6.86,P=0.14,I2=42%,表明異質性較低,使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為 [OR=2.28,95%CI(1.33,3.90),Z=3.02,P=0.003],表明針刀組臨床控制(治愈)率高于針灸組,見圖4。
2.4.3 治療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比較 針刀組與針刺組治療后VAS評分比較分析,異質性檢驗結果為 χ2=10.60,P=0.005,I2=81%,表明異質性較高,使用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為[OR=-1.31,95%CI(-2.12,-0.50),Z=3.18,P=0.001],表明針刀組治療后VAS評分較針刺組低,說明針刀組疼痛緩解效果較針刺組效果好,見圖5。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Fig.1 Flow diagram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Tab.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sion studies
圖3 針刀與針刺治療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有效率比較Fig.3 Comparison of efficiency of acupotomy versus acupuncture for knee osteoarthrits
3.1 研究意義 小針刀療法作為介于傳統(tǒng)針灸和現代手術之間的一種保守療法,遵循“筋骨并重”的理念,且對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可以很好地緩解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癥狀。但是小針刀的歷史并不長,和針刺治療比起來,小針刀治療還是具有一定的爭議的。本研究通過比較小針刀和針刺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有效性、臨床控制(治愈)率以及VAS評分來探討小針刀的療效,研究結果發(fā)現小針刀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有效率和臨床控制(治愈)率均較針刺高,治療后VAS評分較針刺低,說明小針刀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療效較針刺療效佳。通過本研究,期望為小針刀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效果提供一定的證據,消除大眾對小針刀的誤解或畏懼心理。
圖4 針刀與針刺治療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控制(治愈)率比較Fig.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ontrol(cure)rate of acupotomy versus acupuncture for knee osteoarthrits
圖5 針刀與針刺治療膝骨性關節(jié)炎后的VAS評分比較Fig.5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after acupotomy versus acupuncture for knee osteoarthrits
3.2 小針刀治療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機制 膝關節(jié)運動系統(tǒng)動態(tài)力學平衡被打破,引起局部炎癥,是KOA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小針刀可對局部軟組織的粘連、攣縮進行剝離和疏通,恢復關節(jié)的生物力學平衡,從而達到治療膝骨關節(jié)炎的目的[18]。炎癥介質在KOA的發(fā)病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19]。白介素-1(IL-1)是KOA發(fā)病的最核心的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是滑膜炎發(fā)病過程中常見的影響因素,小針刀可調節(jié)IL-1和TNF-α等細胞因子來治療關節(jié)炎[20]。小針刀可有效改善軟骨的代謝,促進軟骨細胞再生,抑制其凋亡,并且可調整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和5-羥色胺的產生與傳導,緩解KOA的疼痛,從而達到治療目的[21]。實驗研究表明,小針刀治療輕中度KOA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便、療效顯著、療程短、經濟安全等優(yōu)點[20]。
3.3 納入文獻的不足 各研究觀察的指標和評價方法不統(tǒng)一,導致無法進行連續(xù)變量結局(即計量資料)的Meta分析,因此造成缺少對一些具體指標的分析。此外納入的文獻質量參差不齊,造成文獻質量比較低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1)對隨機方法的描述不具體,其中4篇文獻僅提及“隨機”字樣。2)分配隱藏未提及,僅1篇文獻提及采用不透明的信封將隨機卡隱藏。3)9篇文獻無一提及采用盲法,此類實驗采用盲法有一定困難,但如果研究者在實驗設計時考慮全面,盲法在其中一些環(huán)節(jié)是可以實現的。4)僅4篇文獻提及失訪與退出,并且僅有的提及“退出”1篇文獻,并未交代是如何處理丟失結局數據的。文獻質量的提升,有賴于研究者設計實驗時的合理及全面,今后需要各研究者設計出更加合理的,多中心,大樣本的實驗,以期為臨床工作提供更加準確和可靠的循證醫(yī)學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