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情感題材的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中拋開情感話題,告誡現(xiàn)代人不要對日常生活太過敏感,“鈍感力”是非常必要的。“鈍感力”一詞其實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自己發(fā)明的,按照渡邊淳一自己的解釋,“鈍感力”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鈍感,心理學名詞,與“敏感”意思相對,詞性相同,兩者互為反義詞。鈍感是人的動作活動反應慢度的標尺,是用來描述人活動速率的。鈍感系數(shù)越高則對外部反應越遲鈍,同時其敏感度也會越低,人的思維只有鈍感系數(shù)與敏感系數(shù)相平衡才更容易保持較為理性的思維,否則反之。
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在各行各業(yè)中取得成功的人們,當然擁有才能,但在他們的才能背后,一定隱藏著有益的鈍感力。鈍感就是一種才能,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fā)揚光大的力量。一般來說,提起“遲鈍”這個詞,人們頭腦中聯(lián)想到的都不是好事。實際上,“那個人好遲鈍”和“那個人很敏銳”這兩種評價,可謂是天差地別,如果聽到別人議論自己反應遲鈍,一定會氣得火冒三丈。
我覺得,鈍感力和逆商,在抗打壓能力這方面是同樣的意思,不過鈍感力不僅僅是精神層面的,還包括身體感官方面,也許,厚臉皮也是鈍感力強的體現(xiàn)吧。鈍,從來不是夸人的詞,可是生活對你越來越像絞肉機對肉那樣的時候,身體感覺遲鈍一點,神經(jīng)遲鈍一點,是不是更能走到出口,即便跨過這場災難的你已經(jīng)不是踏入災難時的你,終歸是可以被稱為英雄的存在了。
如果說鈍感力很少被提及的話,那它的對立面應該經(jīng)常被說起——玻璃心,一碰就碎,經(jīng)受不起一丁點不順,還可以任由情緒像蝴蝶效應一樣泛濫成災。我可能是特別不會安慰人,特別怕有人因為一點點事由開啟長篇累牘的訴苦抱怨。有多少是真實傷害,又有多少是自己提前預想的可能出現(xiàn)的傷害,在一個人沉浸在傷感的情緒中時,是分不出來的吧,他已經(jīng)像奇異博士那樣穿越到未來看到了1400605種結果,還只有一個結果是好的,有多少人有那個信心,事情可以朝著唯一的好結果前進?可是如果不那么玻璃心呢,讓心疼的感覺慢一點被感知,讓悲傷的情緒慢一點被察覺,讓自己對事件的應對行為慢一點做出,是不是結果會不一樣?是不是會有更多選擇的余地?
渡邊說,鈍感是一種才能,是讓你的才華開花結果的能力。其實,鈍感力對我們的職場、人際關系、身體健康方面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為了在職場上混得更好,我們應當具備一些鈍感力。在被領導劈頭蓋臉罵一頓以后,第二天還可以照常笑臉迎人認真工作的人,會更能抗壓。面對領導的批評,如果能夠有一點鈍感力,不要反應的那么過激,那么這件事就會很快過去。假若對領導的批評很容易耿耿于懷,則很容易受到打擊。從而影響后面做事情的信心和效率,反而容易給自己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壓力。有時候,鈍感力強就指是臉皮厚一點,別太把別人的負面評價太放在心上。
為了讓愛情更加甜蜜,我們應當具備一些鈍感力。兩個人相處的時候,有的人經(jīng)常會因為一言不合就和對方吵起來,或者是神經(jīng)質(zhì)似的總是擔心另一半是否會出軌,不停的檢查另一半的手機,這些都是缺乏鈍感力的表現(xiàn)。而這種過于敏感的表現(xiàn),只會加速一份感情的分崩離析。有時候,鈍感力強就是指對另一半多一些寬容,因為這才是美好愛情的題中之意。
為了讓身體更加健康,我們應當具備一些頓感力。鈍感還有利于健康,健康需要身體保持血液暢通,而人的血管受交感神經(jī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影響,在感受到精神壓力的時候血管會處于交感神經(jīng)的控制下收縮,阻礙血液循環(huán)。所以說要想自己健康長壽,就需要保持血液循環(huán),要想血液循環(huán),就要使血管處于副交感神經(jīng)控制,這就需要保持身心舒暢的狀態(tài),也就需要我們不論是身體還是心情都對外界的刺激反應小一點,即為鈍感力強一點,這樣才會讓我們更健康。作為一個敏感之人,我深知過于敏感的個性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例如,稍微有點心事,吃飯的時候就沒什么食欲。稍微有些壓力,就容易睡得不踏實、甚至是失眠。而環(huán)顧周圍那些吃得香、睡得香的人,往往都是鈍感力較強的人,他們的身體往往也會更加的健康。在中醫(yī)里面有條養(yǎng)生的秘訣叫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睂τ谝粋€敏感之人,很容易感受到緊張、焦慮、煩躁、憤怒等諸如此類的消極情緒。而這些消極情緒都會擾亂我們內(nèi)心的平靜,從而導致氣不順、血不暢,生病的概率也大大提高。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難得糊涂”,其實和“鈍感力”這個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放下那顆過于敏感的心吧,有時候臉皮厚一點、對另外一半寬容一點、不要太為小事糾結,其實也是一件好事情。愿我們在今后的生活當中,都能多一些“鈍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