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云 邢云 河北日報社
這四個“全”的內在,簡要來說,講的是不同的維度。
“全程”,是指每個新聞事件的發(fā)展全過程都可能成為大數據的一部分,被捕捉、記錄和儲存。
“全息”,意思是媒體信息格式多元,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媒體給予受眾的各類資訊將更加立體,體驗會更加豐富。
“全員”,是指小到個人,大到各類機構都在通過互聯網,成為信息交互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全效”,是指媒體平臺集成程度更全面,原有單一信息傳播渠道,演變成各類信息數據的匯聚中樞,傳播效果更加精準。
融合已成為媒體發(fā)展的基本趨勢。無論傳統紙媒和廣播電視,從中央級、省級、市級到縣級,各級各類媒體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極大熱情積極推進媒體融合發(fā)展。作為傳統主流媒體,在資訊爆炸的互聯網時代,所肩負的傳播黨和政府治國理政重要工具的政治責任,應進一步加強,使黨和政府的聲音更有效、更快速、更廣泛、更有力的送達受眾,引導大家攜手弘揚主旋律和正能量,同心共筑中國夢。
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傳統媒體也好,自媒體也罷,個人認為,媒體難分新舊,只有好壞。
其實,新舊是一組相對的概念。當今的傳統媒體在歷史上曾經是輝煌一時的新媒體。當下的新媒體經過不斷發(fā)展,將來也會變成傳統媒體。一些門戶網站就已被稱為傳統媒體了。
不管是什么媒體,“內容為王”始終是個不變的定律。相對于工具性的硬實力來說,內容性的軟實力仍然是處于核心地位的決定性因素。
新聞姓新,新鮮感,新視角,必須有新的事實、新的內容,表現出新的特點與新的意義。新媒體形式確實增加了報道的及時性、互動性。但接地氣絕非簡單淺薄的人和事,也絕非詼諧幽默或低俗的網絡新句熱詞所能完成的事兒。
作為每天和文字打交道的新聞工作者,不少人都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平時有空,把采訪時多余的素材,沒有發(fā)在正式的報道中的內容通過微信、微博發(fā)送出去,一算練筆,二算簡單歸納、積累素材,查找工作中的得與失,類似以前的日記。所以我們都在不自覺中,或深或淺的融入了“全媒體”時代。
“全媒體”時代已經來臨,盡管它來的有些“野蠻”,沖擊著傳統媒體的生存環(huán)境,但不論排斥或批評,都沒有意義。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跟這個碎片化閱讀時代相處,并在此基礎上唱出我們的好聲音。無論成敗,自媒體正在給出新的可能性。
現在的閱讀碎片化,都是淺閱讀,不像傳統媒體那樣板著臉,一本正經,自媒體確實比傳統媒體更親近,更人性、更有可互動性。
要想適應媒體新時代,就應順勢而為。我們所在的河北日報社,現在都在鼓勵記者攝制微視頻。微視頻一般都是兩分鐘以內,便于手機終端傳播、播放。雖然拍得不好,但也得拍,主要是要有“全”的意識。敢“拍”,能“拍”,用文字呈現,每個記者都毫不怯場,但用畫面語言呢,又該如何呈現?這是一個學習和提升的過程。
記得太行山高速開通時,還有大年三十晚上,記者們都在一線采訪,不僅用手機拍視頻,還試著“出鏡”。以往站在鏡頭后面的報社記者,站在鏡頭前,不免會緊張,反復錄制也是常有的事,但只要多說,就會習慣。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換位思考的一種方式,學習如果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出受眾最希望獲悉的咨詢。與受眾“互動意識”的增強,讓傳統紙媒身子下沉,報道活了,面更廣了。
各地都有影響力很大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原創(chuàng),是這些公眾號吸粉的重要武器。
有些讓人耐看、愛看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雖粉絲不過萬余,但由于觀點獨特,說他人所不及,粘度高,熱量足。
如今,目光所及,可謂信息炸裂。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源。有句話說,所信者,聽也,而聽尤不可信。網上說,有圖有真相?,F在發(fā)現,有圖不見得是真相,有視頻也不見得是真相。在這個背景下,傳統媒體一貫秉持的公平、公眾、真實等特點,就成了我們應對“全媒體”,在“全媒體”時代站穩(wěn)腳跟,做強做大的立命之本。
騰訊網總編輯李方說,自媒體太多,記者太少,事實不夠用了。
一些自媒體,熱衷于宣泄情緒,煽動氣氛,甚至胡編亂造,博取流量。一些熱點事件發(fā)生后,急于評論的人太多,追查真相的太少,輿論場彌漫的是通過所謂的評論來表態(tài)的自媒體,一個個都是擴音器,沒有一個放大鏡,一些事件反轉再反轉,再或者屁股決定腦袋,隔空對罵,滿屏的戾氣,讓人心煩。面對亂入的信息,網友想要做出正確的選擇,愈發(fā)困難,浪費時間,浪費精力,還影響了好心情。
作為主流媒體的記者,我們有體制的優(yōu)勢,我們擁有絕對的權威渠道,我們必須設法奪回話語權,我們必須用鍵盤敲出一記記重拳狠狠打在有害信息源上,力促網絡空間天藍水清。
做媒體,就要靠內容,得有料,有原創(chuàng),得有“氣質”。
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也不管是什么產品形態(tài),有氣質的內容依舊是最核心的。用內容取勝,是要辛苦一點,慢一點,但卻基礎扎實底子硬,正如浮躁的當下,需要工匠精神,不妨“慢工出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