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紙、硯,被稱為“書房里的四大神器”,張文年是國家級“非遺”宣筆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周美洪是國家級“非遺”徽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潘筱英是國家級“非遺”竹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法兒的高徒、胡秋生是省級“非遺”歙硯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你知道白居易詩里的“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說的是什么寶貝嗎?你知道李后主當(dāng)年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千古傳唱的《虞美人》時,是用什么墨書寫的嗎?你知道紀(jì)曉嵐用最愛用的是哪種硯臺嗎?今天,我們就請這四位“非遺”傳承人,來聊一聊“文房四寶”的故事。
宣筆:千萬毛中揀—毫
(講述人:張文年)
宣筆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23年。據(jù)韓愈《毛穎傳》記載,公元前223年,蒙恬率軍南下伐楚時,途經(jīng)中山地區(qū)(即今宣城市宣州區(qū)和涇縣一帶),發(fā)現(xiàn)這里的兔子,都兔肥毛長,毛的軟硬也很適合制筆,于是,就制了一批“蒙恬筆”(用從兔尾巴上剪下來的毛做成筆頭,然后把它插在頭兒被刀劃開成四片的竹管頭上,再以麻絲夾纏,并涂上漆汁固定,這樣一支筆就做好了)?!懊商窆P”就是宣筆的發(fā)端。
盛唐時期,宣筆就已經(jīng)作為貢品,每年都要進獻朝廷了。大詩人白居易還寫有一首名叫《紫毫筆》的詩:
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毫雖輕,功甚重。管勒工名充歲貢,君兮臣兮勿輕用。勿輕用,將伺如?愿賜東西府御史,愿頒左右臺起居。搦管趨入黃金闕,抽毫立在白玉除。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動言直筆書。起居郎,侍御史爾知紫毫不易致。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慎勿空將彈失儀,慎勿空將錄制詞。
紫毫,就是中山兔尾巴上的毛制成的毛筆。
宋代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也寫過一首名為《謝送宣城筆》詩,其中有句:“一束喜從公處得,干金求買市中無?!?/p>
不過到了元代,由于當(dāng)時宣城—帶戰(zhàn)事頻繁,筆工紛紛南流避難,宣筆的江湖地位就逐漸為湖筆所取代了,這種局面至今未能徹底改變。
如今宣筆以制作原料和軟硬度來分,通??煞譃橛埠痢④浐?、兼毫。硬毫一般有紫毫(山野兔毛)、狼毫(黃鼠狼毛)和鼠須等;軟毫—般有羊毫、雞毫和胎毛;兼毫又稱“二毫筆”,是用羊毛和兔毛,或羊毛和狼毫兩種毛制成的,軟硬度介于軟毫和硬毫之間。宣筆的制作技藝極為復(fù)雜。需經(jīng)過選料、水盆、制桿、裝套、修筆、鑲嵌、刻字、檢驗包裝八大工序,有100多個環(huán)節(jié),其中最關(guān)鍵的是選料和水盆。選料環(huán)節(jié)不僅涉及對不同材質(zhì)原料的選擇,不同地域、不同季節(jié)出的毛都有很大區(qū)別,比如羊毫,尤以太湖沿岸的嘉興、湖州、蘇州等地冬天產(chǎn)毛,最為優(yōu)質(zhì)。
水盆又稱水作工,是宣筆制作中最為復(fù)雜的工序,要經(jīng)過理毛、切毫、整毫等十幾道小工序,至今仍需人工完成而無法用機器代替。張文年鉆研制筆三十年,他不但掌握了宣筆制作的全部技藝,而且在筆毫的脫脂、成形方面,手藝尤為精湛。
知識鏈接:字體與毛筆
楷書,宜用兼毫;行書,宜用狼毫或兼毫;草書、篆書宜用羊毫;隸書,宜用羊毫或兼毫。張文年建議,初學(xué)者可以買一支長鋒羊毫,筆鋒長度在4至5厘米左右,直徑在1厘米左右,這樣的毛筆可以寫7厘米見方的大楷。對于剛學(xué)毛筆字的人來說,是比較合適的。
徽墨:一點如漆,點染盡世間繁華
(講述者:周美洪)
徽墨是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的特產(chǎn),國家地理標(biāo)志產(chǎn)品。
徽墨有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jīng)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郁等特點,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
關(guān)于徽墨的得名,一說是因其產(chǎn)地而得名,黃山市、宣城市都屬古徽州,徽州產(chǎn)的墨,當(dāng)然就叫徽墨了。但還有一說就比較文藝了,乃是因為一位皇帝酷愛這種墨,這位皇帝就是宋徽宗。
關(guān)于徽墨的歷史,唐末,由于安史之亂,大量北方墨工紛紛南遷,導(dǎo)致制墨中心的南移。南唐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視為珍寶。遂令其子廷為墨務(wù)官。宋元時期,徽州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添加藥物制成藥墨。使人們不但用墨,也開始了藏墨,使“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因而墨的制作開始向工藝品方向發(fā)展。明代中期以后,整個徽州地區(qū),竟出現(xiàn)了“徽人家傳戶習(xí)”的制墨景象,使得徽州成為全國制墨業(yè)的中心。清代,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產(chǎn)量激增?;漳?,更于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了金質(zhì)獎?wù)?。今人有詩贊之日?/p>
烏金入硯淡香生,清水凝脂兩韻融。筆落云肪飛鳳影,露滴濤紙起龍風(fēng)。松煙一縷千秋業(yè),華彩萬國一世名。情似徽人身似玉,青花朵朵月之精。
“月精”是徽墨中的珍品。
據(jù)周美洪說:徽墨乃是用動、植物油煉煙,拌以皮膠、天然麝香、梅片、金箔等珍貴材料制成,香味濃郁自然,墨跡經(jīng)千年不褪。
現(xiàn)徽墨的品種已多達(dá)一千余種,主要有漆煙、油煙、松煙、全煙、凈煙、減膠、加香等,其中,尤以用松木燃燒煉出的煙制成的松煙最為有名。一般來講,用生長年代越久、含松脂越多的松材燒出的煙不僅黑還多,是上等原料;而用新松、生在山坡背陰處的松木和北方的松木燒出的煙,因為這些松木接受的日照時間短,含有的松脂就少,多呈青、白色,而且煙量很少,是不可以作為燒煙的原料的。
徽墨的整個制作過程要經(jīng)過點煙、和膠、杵搗、制墨、晾墨、整理、銼邊、洗水、填金、刻模等十多道工序。特別是在杵搗環(huán)節(jié),所有的制墨原料都要杵搗均勻,所以有“墨不厭搗”之說。
制墨是所有工序中最吃力、最耗時的工序。制墨人要一手掄起8斤重的鐵錘反復(fù)捶打,一手不斷地翻動墨泥,直捶得廠房震動、墨香四溢。
(未完待續(xù))
據(jù)《知識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