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祖榮
煮茶、喝茶、品茗,是世間平常事,但講究程式技藝和茶理精神,便要說到茶藝和茶道了。
先說茶藝,顧名思義,茶藝指技藝,屬物質(zhì)層面的東西,是形而下外化于形的外在形態(tài)或樣式。茶藝分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chǎn)、制作、飲用的方法和原理,狹義茶藝是“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shù)”(蔻丹)。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shù)(鄒新球)。這里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沖泡、行茶等一套程式和技藝。
為了展示茶藝,一般以茶館、茶樓、茶坊為平臺。由專職茶人演示泡茶、行茶的過程,并伴有背景樂曲。來賓們一邊飲茶品茶,一邊聆聽音樂,享受難得輕松的時光,感受茶藝之美。
茶藝茶藝,既然是藝,就得講究。一要好茶,選擇名山秀水間的名茶;二要注意采摘時間,以清明前后的嫩葉最佳;三要精良制作,使茶的色、香、味、形上乘;四要擇水,講究水的源清、水甘、品活、質(zhì)純;五要擇器,講究壺與杯的質(zhì)地與雅致,以宜興的紫砂壺最受青睞;六是論制,講究砌泡茶的方法,以潮汕一帶功夫茶為例,沖泡茶有后火、蝦須水(剛開未開之水)、伴茶、裝茶、燙杯、熱壺、高沖、低斟、蓋沫、淋頂十道工序。泡好茶之后是行茶。客人在品茶時不能一飲而盡,而要讓茶水巡舌而轉(zhuǎn),細細品嘗,然后“亮杯底”,表示領(lǐng)受主人的厚誼,又贊美其茶藝。安溪鐵觀音茶藝有16 道工序,武夷山茶藝18 道。既展示環(huán)境,又表現(xiàn)技藝,而后品茗。品茶者先觀其色,再聞其香,后嘗其味,體驗飲茶之樂趣。
而茶道則指精神層面,是形而上的,內(nèi)化于心的。“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shù)”(丁以壽)。“茶道就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們進行理法教育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傊璧?,就是精神、道理、修養(yǎng)……似乎看不見、摸不著,要用心去體會、體驗、體悟。但說茶道屬精神層面,并不等于茶道脫離茶藝。茶道同樣講究茶葉,品正就好;講究水源,干凈就好;講究器具,小雅就好;講究程式,簡單就好;講究環(huán)境,清靜就好。藝中有道,道中有藝,藝道相融,兩者不可分離。
茶,本身就是一片樹葉,一片東方樹葉,加以沖泡,是一杯有溫度的清水,自然本色,清澈到底,體現(xiàn)清,清廉。沖泡茶時所需茶葉(木)、茶壺(土)、提壺(金)、煮茶(火)、山泉(水),五行俱備,體現(xiàn)和,和諧。砌泡茶的水溫不能一燒開即沖,稍等片刻為宜,體現(xiàn)中,中庸。用茶待客,眾人圍座,氣氛歡樂。行茶時,飽含精茗的茶湯要巡回穿梭于杯間,稱“關(guān)公跑城”,茶湯余津,點入各杯中,稱“韓信點兵”。關(guān)公跑城,含園跡哲學(xué);韓信點兵,體現(xiàn)精華均分、共享的大同精神。
茶道的清廉、中庸、喜樂的精神正中儒家“仁”的胸懷。茶圣陸羽強調(diào),飲茶者須是精行儉德之人,把茶看作養(yǎng)廉、勵志、雅志的手段。劉貞亮總結(jié)茶有“十德”,明確“以茶可養(yǎng)廉”“以茶可雅志”“以茶可交友”“以茶利仁禮”,把儒家的仁禮、中庸思想納入茶道之中。儒家是入世的,文人仕大夫歷來主張“以天下為己任”,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zé)任擔當。儒家的茶道不同佛門,佛門飲茶力求內(nèi)心平靜,偏于苦寂;也不同道家,道家閑散飄逸,執(zhí)于自由。儒家積極向上,樂于進取。顏回一簞食一瓢飲,雖在陋室,但不改其樂。蘇軾好茶,以臨溪品茗,吟詩作賦為樂事。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以茶對詩,夫妻和樂,以致茶湯潑到身上,仍不失風(fēng)雅,被傳為佳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喜樂、樂觀、樂感始終是茶人的追求,也奠定中國茶道的基調(diào)。
茶是中國百姓最主要的飲品,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表示對長輩的敬意,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習(xí)俗。在茶館茶肆,許多茶客茶人在茶聊中,卸下生活重擔,獲得短暫的人生快樂。勞作一天的農(nóng)夫漁父,在樹蔭下,在清溪旁,以茶解渴,以茶消暑,以茶歇腳,也以茶放松。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應(yīng)當不是“一壺濁酒喜相逢”,應(yīng)改為“一壺清茶作休閑”。此時的農(nóng)夫漁父更需要的是茶,而不是酒。勞作終日的蕓蕓眾生難道不應(yīng)當放松自己,享受一下人生的樂趣嗎?茶道不能只是少數(shù)文人、僧侶、道家的專利,尋常百姓也應(yīng)當懂得茶理茶道。農(nóng)夫漁父在勞作之余,喝的雖是粗茶、清茶,但面對朗朗乾坤,依然看到清明,看到和諧,看到喜樂,體會到茶道。正是這種喜樂,這種淺淺的感悟和滿滿的獲得感,使得農(nóng)夫漁父們終年累月、風(fēng)中雨中、無怨無悔執(zhí)著于自己的職業(yè),從而支撐著整個文明社會的全部進程,才有我們今天的青山綠水和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