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慧琴 董少廣
近10年來,癌癥無論是發(fā)病率還是死亡率在全球范圍內(nèi)都呈上升趨勢。目前,我國平均每分鐘有7人確診患癌,其中肺癌排首位。
我們常常把腫瘤與癌癥混為一談,認為腫瘤就是癌癥,癌癥就是腫瘤,其實癌癥是所有惡性腫瘤的總稱。許多人談癌色變,癌癥常被老百姓稱為“絕癥”“不治之癥”。由于人們對癌癥的認識不足,常常讓癌癥患者長期處于驚恐和無助中,進一步加速了病情的進展和生命質量的下降。
癌癥是身體的“內(nèi)亂”,作為一個多細胞生命體,每天人體大約有1萬億個細胞死亡,同時又有同等數(shù)量的細胞新生。癌細胞原本是體內(nèi)的“好人”,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細胞代謝異常,引起細胞周期的紊亂,肆意生長,掠奪資源,排擠正常細胞,進而演變?yōu)槿梭w“小社會”里的一顆毒瘤。如肺部腫瘤細胞就像種子一樣能潛伏在人體內(nèi)20余年,悄悄“生長”而無法檢測,長到10億個時,直徑到了1厘米,便會被現(xiàn)代醫(yī)療設備(如B超、CT、核磁共振等)發(fā)現(xiàn)。
每個人的年齡、健康狀況不同,隨著年齡的增大和細胞本身老化,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在40歲以后便開始快速升高,80歲達到高峰。
引發(fā)癌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新發(fā)癌癥約六分之一是因感染病毒、細菌和寄生蟲。此外,環(huán)境污染也會導致癌癥,比如大氣污染對人體的侵害,接受放射性物質、紫外線輻射,入住新裝修不久的房子等都會誘發(fā)癌癥。
有人說,癌是“氣”出來的,這樣的說法有道理嗎?其實,很多科學研究都發(fā)現(xiàn)人的心情的確會影響身體健康。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每個人背負的壓力都不小,有的人生活中過于追求完美,易生氣又不擅表達,有些人由于工作壓力、家庭變故等處于持續(xù)的精神緊張、焦慮、失望的情緒狀態(tài)。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書鈞特別贊成“快樂可抗癌”,他認為“你生氣,就給癌細胞繁殖的機會”。
有些癌是“懶”出來的。很多上班族整天在辦公室埋頭工作,從不起身活動,有的老年人喜歡打麻將,一坐就一天。工作了一天,有些人覺得很疲憊,幾乎從不鍛煉身體,這都增加了患癌的概率。
有些癌則是“吃”出來的??茖W研究發(fā)現(xiàn),癌癥最青睞挑食的人,有些人因為挑食的原因,特別喜歡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從而導致身體發(fā)胖,而癌癥與肥胖的關系非常緊密。
還有一些癌癥,是內(nèi)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疊加造成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相同病理類型的癌癥在不同個體之間,其基因突變譜有很大差異。
癌變是一個多階段的發(fā)展過程,血清腫瘤標志物在健康體檢、腫瘤普查、診斷、評價療效和高危人群隨訪觀察等方面都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目前,公認具有特異性的腫瘤指標有甲胎蛋白AFP(肝細胞和生殖細胞腫瘤的標志物,其顯著升高一般提示原發(fā)性肝癌)、前列腺特異性抗原二項(tPSA、fPSA,用于前列腺癌診斷),比較有診斷價值的腫瘤指標還有癌胚抗原CEA(用于胃腸道腫瘤、肺癌等的診斷)、CA125(用于卵巢癌等的診斷)、CA153(用于乳腺癌診斷)和CA199(用于胰腺癌等的診斷)等。
需要說明的是,體檢只是一個篩查過程,有時候,我們會在體檢結果中發(fā)現(xiàn)某項血清腫瘤標志物偏高,進而擔心自己是否得了癌癥。因為大多數(shù)腫瘤標志物不僅存在于惡性腫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腫瘤、胚胎組織及正常組織中,所以血清腫瘤標志物的升高與患癌這個結果之間并不能完全劃等號,但它的升高有風險預警作用。例如,癌胚抗原(CEA)超過20納克/毫升時往往是提示消化道癌癥,但在良性乳腺瘤、嚴重酒精性肝硬化、肺氣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異性結腸炎以及吸煙或妊娠等情況下也可表現(xiàn)為增高。
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有某項腫瘤標志物升高的情況,切莫慌張,應在??漆t(yī)生指導下結合臨床檢查綜合考慮是惡性腫瘤還是良性疾病引起的,排除常規(guī)體檢的錯檢或漏檢。
人們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我最近感覺有些不舒服,想去做個體檢檢查一下?!边@是大多數(shù)人都會存在的思想誤區(qū)。體檢不等同于看病,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部精良的汽車,每個臟器都在全天24小時辛苦工作,車要年檢,人也要年檢。我們目前的常規(guī)體檢并不等于癌癥篩查,有癌癥家族史的人群要定期接受癌癥篩查,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體檢才是最好的。
我國現(xiàn)有的醫(yī)療技術、設備都可以做到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這是提高癌癥治愈率的關鍵。中國國家癌癥中心副主任赫捷坦言,在癌癥防治上,國外的月亮不比國內(nèi)圓。臨床腫瘤學專家孫燕院士也表示,腫瘤治療國內(nèi)外并沒有什么差距,甚至在某些癌癥的治療效果上,中國要優(yōu)于其他國家。
目前醫(yī)學上還未找到治愈癌癥的“金鑰匙”,對待腫瘤細胞就像對待孩子一樣,“變壞了”,我們還是要“教育”它。過去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放療、化療(即使用有毒的化學藥物殺死它)目標都是直接去除或消滅癌細胞。隨著醫(yī)學科技的進步,人們慢慢發(fā)現(xiàn)這個策略至少有三個大問題:化療、放療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極大地傷害了病人的身體,包括大大降低免疫抵抗力。
在眾人矚目的諾貝爾獎中,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最緊密。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便與癌癥治療有關,美國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因發(fā)現(xiàn)抑制負向免疫調節(jié)的新型癌癥療法而獲得此獎。長期以來,科學家都在嘗試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統(tǒng)抗病毒的能力,從而殺滅癌細胞,艾利森和本庶佑的獲獎標志著這些努力取得了成功。免疫治療的最大特點在于:其療效可維持較長時間,甚至可以使癌癥晚期患者的癥狀緩解并最終被治愈。
如果說癌癥可怕,不如說人們對癌癥的錯誤認識和恐懼心理是可怕的??茖W家發(fā)現(xiàn),其實對每個人來說,最有效的靈丹妙藥就是“笑一笑”。這也是國際腫瘤康復的一種新趨勢—快樂康復,特別強調愉悅心情對抗癌的有益作用。防癌于未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鍛煉,保持愉悅的心情,相信你也一定能遠離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