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亞炯
【案例描述】
在教學《植物寫生》一課時,小浩同學移動桌子時碰到了小明,小明沒站穩(wěn)又碰倒了小月桌上的花盆,導致花盆摔壞。而這個花盆是小浩從隔壁班借來的。
【輔導過程】
看著已經(jīng)無心寫生的學生,我決定臨時改變原來的教學設計,就花盆打碎一事展開討論。
一、集體討論,直面問題
課堂教學中,如發(fā)生突發(fā)事件,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直面問題。
師:“打碎了隔壁班的花盆,同學們覺得該怎么辦?”
班級里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應該賠償。
小明:“我覺得不應該賠,因為我們不是故意的。”
師:“同學們說說,不是故意打碎的,應不應該賠償呢?”
生:“要賠償?shù)模驗檫@個花盆是隔壁班的,隔壁班的同學一定會前來討要,所以肯定是要賠的。如果是我們自己班的,就可以不賠。”
師:“打碎別人班的東西要賠償,打碎自己班的東西可以不賠,同學們對這個觀點怎么看?”
生:“我覺得就算是自己班的花盆,打碎了也要賠,因為花瓶是集體的東西,即使是不小心碰倒的,也應該負責任。”
師:“小浩,你覺得呢?”
小浩:“應該賠償?!?/p>
師:“小明,你是堅持不賠的觀點,還是認可賠償?shù)挠^點?”
小明:“要賠的?!?/p>
師:“也就是說,同學們都認為,即便花盆是不小心打碎的,也是要賠償?shù)?,對嗎??/p>
生:“是的?!?/p>
在我的引導下,關于賠償一事,學生們達成了共識。
二、理性思考,明晰責任
在達成賠償?shù)墓沧R后,“誰來賠”就成了關鍵的問題。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認為應引導學生學會理性思考與分析,明晰責任。
師:“大家覺得這個花盆該由誰來賠呢?”
生:“應該由小浩賠,因為事件是由小浩引發(fā)的。”
生:“應該由小浩和小明一起賠,花盆是因他們二人而打碎的?!?/p>
師:“小明,你覺得應該是小浩一個人賠償,還是你和他一起賠償?”
小明:“應該一起賠?!?/p>
小浩:“我覺得小月也應該一起賠。這個花盆放在小月桌上,老師在課前說花盆應該放在講臺上,小月將花盆放在她桌上,又沒有很好地保護好花盆,所以,她也有責任。”
師:“關于小月是否應該賠償,請大家發(fā)表意見。”
在激烈的辯論中,小月主動站起來說:“我愿意賠償?!?/p>
師:“小月能勇?lián)熑危@非常棒!大家給她掌聲鼓勵?!?/p>
關于賠償一事,學生再次達成共識,由三位當事人一起賠償。
師:“大家認為三位同學怎么賠償合適?”
生:“三個人平均分攤?!?/p>
生:“可以根據(jù)事故責任大小按比例分攤。小浩最大,小明次之,小月最小?!?/p>
班長:“我覺得應該把賠償?shù)腻X平均分成6份,小浩賠償其中的3份,小明賠償其中的2份,小月賠償其中的1份?!?/p>
師:“假如這個花盆是30元錢,按照班長的意思,該怎么分配金額,誰能解釋一下?”
小月:“就是把30元平均分成6份,30除以6等于5,也就是平均每份是5元錢。我賠償其中的1份就是賠5元,小明賠償其中的2份就是賠10元,小浩賠15元?!?/p>
小月:“我同意平均分攤?!?/p>
小浩:“我也同意?!?/p>
小明:“我不同意,我堅持按班長說的比例賠?!?/p>
小月笑。
師:“小月為何而笑?”
小月:“因為不論是平均分攤,還是按比例分攤,對小明來說,賠償?shù)臄?shù)額都是一樣的?!?/p>
師:“請你以30塊的賠償總金額為例,到黑板前演算一遍給同學們看。”
小月上前演算,小明恍然大悟。
于是,花盆打破后“誰來賠”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三、親身踐行,勇于擔當
在厘清責任的同時,如何負責成為教師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的重點。
師:“三位賠償?shù)耐瑢W,你們賠償?shù)馁M用從哪里來?”
小浩:“我用零花錢賠?!?/p>
小明:“我用壓歲錢賠。”
小月:“我會向父母說明原因,請求父母支援?!?/p>
師:“很好,很高興你們都想好了對策。”
師:“老師發(fā)現(xiàn)無論是三位打碎花盆的同學,還是其他在座的同學,都是有責任心,并勇于擔當?shù)娜?。很湊巧的是,老師前段時間養(yǎng)的小植物被凍壞了,我辦公桌上有一個多出來的花盆,這個花盆,我就送給三位同學吧。希望大家能一起將花移植到新花盆中,送到隔壁班,并誠懇地向隔壁班同學道歉,可以嗎?”
“可以。”小明、小月、小浩齊聲說道。
至此,打碎花盆的事件順利解決。
【案例反思】
課堂上的突發(fā)事件,對每一位教師來說都不陌生。這些教學預設之外的事件,常常會讓教師感到兩難:是讓突發(fā)事件不了了之,把突發(fā)事件對課堂教學的影響降到最???還是以突發(fā)事件為契機進行道德引領?在這一堂美術課里,我選擇了后者。責任意識是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學生發(fā)展的必備品質,通過具體的實踐,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直面問題、明晰責任、勇于擔當,是花盆打碎背后獨特的教育意義。也許這件事還有更好的處理辦法,但能成功喚起孩子們的道德自覺,我認為就已經(jīng)是一次成功的教育。
(作者單位:慈溪市第三實驗小學
浙江寧波 315300)
責任編輯 吳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