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君
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二百卷,記載一則史故:庚辰(十二月初一)這天,唐德宗去新店打獵,抽空來到農(nóng)民趙光奇家中,問趙光奇:“百姓樂乎?”(老百姓高興嗎?)趙光奇回答:“不樂?!钡伦趩枺骸敖駳q頗稔,何為不樂?”(今年莊稼豐收,為什么不高興?)
趙光奇回答說,因“詔令不信”。以前說“兩稅”之外不再有其他徭役,后來征收卻比“兩稅”還多。后又實行“和糴”,但農(nóng)家沒收到一個錢。開始說官府買的谷子、麥子只須在道旁交納,后來卻讓送往京西的行營,好幾百里遠(yuǎn),弄得車損壞、馬累死、人破產(chǎn)。實在難以支撐下去了,百姓愁苦如此,哪有什么可高興的呢!
“兩稅”指夏秋兩稅。唐初稅賦實行租庸調(diào)法,到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采用楊炎的“兩稅法”,即把租庸調(diào)合并為一,實行用錢納稅,分夏秋兩季征收(夏稅六月前,秋稅十一月前)。但并稅后,老百姓負(fù)擔(dān)沒減輕反而加重了。
“和糴”指官府購買用來軍用的民糧,價格由雙方議定。但后來變?yōu)榘磻魯偱?,其害超過賦稅。所以趙光奇說“每有詔書優(yōu)恤,徒空文耳”,朝廷只是對這些狀況不知情罷了。德宗聽了趙光奇反映的情況,就讓隨從免除他家的賦稅和徭役。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唐德宗的做法提出批評。德宗因打獵來到百姓家中,又遇上趙光奇這樣敢說真話而能了解到民間實情,“此乃千載之遇也”。德宗本應(yīng)就此查處有關(guān)部門違離詔書政策,橫征暴斂、盜匿公財,對“諂諛日稱民間豐樂者”捉拿嚴(yán)辦;“然后洗心易慮,一新其政,屏浮飾,廢虛文,謹(jǐn)號令,敦誠信,察真?zhèn)?,辨忠邪,矜困窮,伸冤滯,則太平之業(yè)可致矣”——即推行改革,刷新朝政,摒棄浮華的形式主義,廢除空洞的言辭,勉勵誠信,審察真?zhèn)?,辨別忠奸,接濟(jì)困窮,昭雪冤屈,這樣天下太平盛業(yè)便可實現(xiàn)。
司馬光進(jìn)一步指出:天下之大,百姓之多,人們怎么可能都有向君主當(dāng)面直言,并得到免除徭役賦稅這樣的機(jī)會呢?
司馬光這一批評是發(fā)人深省的。春秋時齊桓公一次外出,路遇一名忍凍受饑的老人,就讓隨從給老人送食物。老人說:“望能賜給全國在挨餓的人”;又給老人送衣服,老人說:“望能賜給全國在挨凍的人”。齊桓公說:“我糧倉和府庫里東西有限,怎能滿足全國饑寒之人?”老人說:“君不奪農(nóng)時,則國人皆有馀食矣;不奪蠶要,則國人皆有馀衣矣!”
好的公共治理,是發(fā)現(xiàn)問題而能舉一反三,從大的治理面上矯正偏失,在政策法令上作出切實的調(diào)適革新,而不只限一二門戶的“扶貧幫困”,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普惠于民,才是公共決策和公共治理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