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疆“金妝”文化的歷史地位

2019-03-27 11:44:22李曉瑜
藝術與設計·理論 2019年3期
關鍵詞:金器織金回鶻

李曉瑜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人文藝術學院,濟南 250300)

早在7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華夏民族就已經有了對玉的崇拜,造型優(yōu)美工藝成熟的紅山玉豬龍基本定格了中國人的審美及文化表達。甚至,我國瓷器的發(fā)展,也不斷追隨著“如玉”的文化藝術審美與工藝表現(xiàn)特點。

相比于玉的溫潤含蓄,金所具有的耀眼張揚色澤難以企及到華夏農耕民族的文化情懷中,長期被世俗作為財富炫耀及裝飾點綴使用。隨著對黃金的不斷認識,漢代對外交流全面展開,自唐開始金器大量出現(xiàn),作為重要轉折,用金工藝在中原地區(qū)不斷發(fā)展。

唐人開放自信,金器外在的閃耀奢華之色自然成為表達盛唐氣象和時代審美的重要物質載體之一,大量帶有西域特色的金銀器成為這一時期顯著的工藝品種(圖1)。服飾的飾金同時也開始出現(xiàn),據(jù)《唐六典》記載,唐代的用金工藝有銷金、拍金、鍍金、織金、砑金、披金、泥金、鏤金、拈金、戧金、圈金、貼金、嵌金、裹金等,達14種之多①,這些名目繁多的用金工藝大部分雖不可考,但是銷金(趙豐推測為印金工藝)、繡金、泥金在當時是主要流行的工藝(圖2),如唐詩中描繪的“羅衣隱約金泥畫”“羅群拂地縷黃金”;《新唐書·肅宗紀》:“禁珠玉、寶鈿、平脫、金泥、刺繡”②56等;法門寺地宮也出土了金線刺繡工藝短袍、鸚鵡牡丹如意云紋織金錦棺襯殘片、泥金工藝織物及大量的佛事金器等。

如果唐人喜愛金銀裝飾與東西方文化交流有關,唐皇室又有西域民族血統(tǒng)進而打上了異域文化特色,那么在追求“如玉”瓷器之美的宋代,宋人將看似并不符合自身審美文化的金器也融入生活,讓原本世俗奢華的金器轉身為精致優(yōu)雅并形成一派富貴吉祥氣息的美好象征物。同時,金也被宋人大量運用在服飾裝飾上,宋代大中祥符詔令中提及服飾用金之法,相較唐代,已達18種之多。這當然與宋代經濟繁榮、生活富足有關,用金能體現(xiàn)生活的富麗精致,于是典雅秀麗的黃金首飾自成一格,成為那個時代金器的主要表現(xiàn)對象(圖3)。元代統(tǒng)治階級對手工藝極其重視,又是拜金民族,以著名的納石失為代表的織金錦成為當時重要的工藝美術品種出現(xiàn),使我國古代的絲織物織金達到高潮,用金工藝自此成為我國絲織品在裝飾藝術表現(xiàn)上的重要手法之一。明代結合我國傳統(tǒng)審美藝術特點,形成創(chuàng)作自覺,如南京御織坊云錦就大量以金線織入做裝飾,其中最為華麗的就是以金線為地的金寶地云錦(圖4)。

以上,金完全進入中原華夏漢民族的使用與審美視野,與古“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有關系。而牽動用金工藝傳播發(fā)展的是新疆古代兩個非常重要的民族:粟特人和回鶻人。

一、善捻金線織金的粟特人和回鶻人

粟特人以經商聞名于世,漢文典籍謂之昭武九姓。他們一方面是絲綢之路東西方貿易的中間掌控者,另一方面又是藝術造詣極高的民族。原居地本在蔥嶺西的河中地區(qū),位居亞洲腹地的中心地區(qū),該地是絲綢——黃金貿易的最大中轉站,粟特人因之致富。隋唐時期大量東遷古代新疆、中原地區(qū),對我國文化藝術發(fā)展的相關影響不容忽視,如畫家曹仲達、音樂家曹妙達、安馬駒等。其金器加工工藝、織金技藝發(fā)達精湛,文獻明確記載將西方織金技藝在隋唐時期引入我國中原地區(qū)的就是粟特血統(tǒng)的工藝家何稠,對波斯金錦進行成功仿制,大量向中原傳授織金技藝的是與粟特民族極其交好的另一重要的西域民族——回鶻。

> 圖1 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飛鴻紋仰蓮瓣純金碗

> 圖2-1 法門寺地宮藏:鸚鵡牡丹如意云紋織金錦棺襯

> 圖2-2 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金線刺繡工藝短袍

> 圖3-1江蘇省江陰博物館藏宋代九層蓮瓣金簪

> 圖3-2江蘇省江陰博物館藏宋代五頭金花簪

> 圖4 清代金寶地龍紋云錦

> 圖5 新疆吐魯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的回鶻王、回鶻公主供養(yǎng)像

> 圖6-1 烏魯木齊烏拉泊水庫古墓出土的金耳環(huán)

> 圖6-2 新疆吐魯番交河故城出土的鷹虎相搏紋金牌飾

> 圖6-3 新疆阿拉溝30號墓出土的虎紋圓金牌、獅形金箔片條飾

回鶻是大抵處于晚唐、五代、遼宋金、元時期,主要生活在新疆的民族,曾經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歷史文化,與中原、中亞交流頻繁。早期裝飾藝術傳統(tǒng)發(fā)達,擅捻金線織金錦是回鶻人的工藝傳統(tǒng),宋金時期,就受到人們的注意,在南宋初年洪皓的《松漠紀聞》中有明確記述:“……又善結金線相瑟瑟為珥及巾環(huán),織熟錦、熟綾、注絲、線羅等物。又以五色線織成袍,名曰克絲,甚華麗。又善捻金線,別作一等皆織花樹,……”③?!洞蠼鸺Y》中,捻金錦也被稱為“捻金番緞”②62,說明在當時的金人眼中,它既不是中原的織錦法,也不是金人所能織造的,是由西域的織造傳統(tǒng)和由西域的金綺織工織造的。

無論是回鶻人擅長的緯線顯花織造技術,特結金顯金織金藝④,還是捻金線工藝,也無論從織造技術上,還是絲綢的裝飾藝術表現(xiàn)上,回鶻人都是向中原地區(qū)傳授織金技藝的重要環(huán)節(jié)⑤。在全國為數(shù)不多的元代織金織物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新疆烏魯木齊鹽湖古墓出土的那件著名的元代織金錦短襖,采用的就是特結金顯金技術,且捻金線工藝和片金線工藝同時使用,圖案復雜精美,工藝水平極高。正因于此,元政府也非常尊敬和重視西域的這一民族(早期蒙古文字即是以回鶻文字為基礎而創(chuàng)制形成),聘請回鶻人掌管政府織金作并傳授此技藝。在此基礎上,金在我國古代絲織物上的使用由隋唐之前的裝飾點綴進入藝術表現(xiàn)層面,改變了我國絲織品的藝術表現(xiàn)格局和面貌,不斷發(fā)展出了品種豐富的織金織物,如妝緞金、庫金、織金緞、織金綾、織金紗、織金絹等。

回鶻人不僅是織金能手,也是黃金首飾加工能手,“能以金相瑟瑟為首飾”,北宋王延德曾稱贊高昌回鶻人“性工巧,善冶金、銀、銅、鐵為器”⑥332?!端问贰芬喾Q回鶻之地,器用金銀⑦。據(jù)記載,高昌回鶻王國時期的回鶻王妃和公主們以大量的沉重的黃金首飾來裝扮自己⑧(圖5),耳環(huán)、戒指、金冠等裝飾其身,無論男女,都非常喜歡佩戴黃金耳環(huán)。宋之前中原地區(qū)漢民族沒有穿耳戴飾的習俗,來源于“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的儒家思想束縛。受回鶻影響,以黃金為主要材質的耳環(huán)從宋代開始在中原地區(qū)普遍流行起來。

這兩個中古時期生活在新疆的民族,其用金風尚也全然彰顯了新疆古代民族的金妝文化。歷史上生活在新疆的少數(shù)民族眾多,塞人、烏孫、月氏、鮮卑、柔然、鐵勒、高車、吐谷渾、突厥、回鶻人、粟特人等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民族同化、異化變化非常復雜,各民族的血緣中早已融入了古代其他民族的因子⑥16,金妝文化及藝術的相互影響自不必說,史料也顯示,東漢時期新疆的各少數(shù)民族女性就佩以黃金耳環(huán)為飾⑨;《魏書·吐谷渾傳》記可汗妻“衣織成裙,披錦大袍,辮發(fā)于后,首戴金花”;《北史》記焉耆“其王戴金獅子冠”;《隋書》記于闐王“錦帽,金鼠冠”,于闐王妻則“戴金花”⑥136;《舊唐書·西戎傳·龜茲》稱“其王以錦蒙項,著錦袍金寶帶,坐金獅子床”⑩。在新疆的營盤墓葬中也發(fā)現(xiàn)了目前為止我國最早的織物貼金工藝(圖7),貼金圖案復雜且豐富多彩,工藝成熟精細?,F(xiàn)藏于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的高昌回鶻時期的裝飾木磚上,精美的植物纏枝圖案以貼金工藝裝飾,沉穩(wěn)華麗又富有裝飾性,此實物可見當時的金妝時尚。(圖8)

新疆也是目前我國早期金器發(fā)現(xiàn)最多和最為集中的地區(qū),主要以小型金器飾件的首飾和飾牌為主?,且時間早,裝飾性強,工藝成熟,明顯比北方及中原地區(qū)更精湛(圖6)。

大量的金器出現(xiàn)于古“絲綢之路”的新疆地區(qū),用金也成為當?shù)氐牧餍袝r尚并影響到中原地區(qū),這一現(xiàn)象追根溯源,與著名的“格里芬看守黃金?”的神話故事有關。

“格里芬看守黃金”的神話故事轉化成現(xiàn)代的語言,就是“在盛產黃金的阿爾泰山區(qū),居住著一個信奉‘格里芬 "神話的部落,他們控制、開采阿爾泰山特別豐富的黃金礦藏,掌握著令人羨慕的黃金財富”?。神話故事中,格里芬看守的黃金就在新疆的阿爾泰山。新疆阿勒泰清河縣博物館就有1件鎮(zhèn)館之寶:神幻動物帶角雙翼形格里芬金飾件。(圖9)

歷史上,阿爾泰山不僅是新疆,也是整個中亞地區(qū)重要的產金盛地,早期歐亞草原貿易繁盛的焦點就是新疆阿爾泰山的黃金,古希臘、黑海沿岸地區(qū)的人們之所以極力開拓這條遙遠的歐亞草原之路,也是對阿爾泰山黃金的向往和追求。這一豐富的黃金財富由當時著名的草原民族斯基泰人進行轉手貿易到達古希臘、黑海沿岸地區(qū),這也就是以黃金貿易為主的草原之路,也被稱為“黃金之路”“斯基泰貿易之路”,彼得大帝西伯利亞收集品和“巴澤雷克黃金冢”的黃金寶藏都是在這條路上的現(xiàn)哈薩克斯坦發(fā)現(xiàn)的。

> 圖7-1 新疆尉犁縣營盤墓葬出土的貼金綢裙下擺

> 圖7-2 新疆尉犁縣營盤墓葬出土幾何紋綺袍的衣襟貼金

> 圖8 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館藏:新疆高昌11世紀Alpha廢墟木磚

> 圖9 阿勒泰青河縣阿熱勒鄉(xiāng)征集:格里芬神獸

> 圖10 新疆伊犁河流域出土的塞人武士青銅像

> 圖11 新疆和田地區(qū)傳統(tǒng)的半圓形制金耳環(huán)

> 圖12 河北定州市博物館藏:金掐絲天祿(東漢)

> 圖13 太原金勝村晉卿趙氏墓出土的玉管飾

> 圖14 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jié)龍鳳紋佩

> 圖15 陜西寶雞出土春秋金輔首玉環(huán)

如果新疆不盛產黃金,要在當時古代西域交通極為不便的情況下為各民族所喜愛和使用,并成為遙遠的古希臘、黑海沿岸地區(qū)統(tǒng)治階級所追求的目標,是不可能的。因為豐富的黃金資源以及遙遠的西方世界對黃金的追求,這條草原“黃金之路”溝通了早期東西方民族,促進了交流,豐富了彼此的經濟文化,如小麥農作物傳播、馬、羊六畜傳播、雅利安人遷移之路、琉璃之路、青金石之路、黃金之路等歷史事件都很早(公元前七至四世紀期間是斯基泰人最強盛的時期),對漢代開鑿“絲綢之路”也形成重要鋪墊。

二、斯基泰人及金飾藝術

新疆不僅是重要的產金盛地,也成就了當時一個重要的拜金民族:斯基泰人?。

斯基泰人是早期歐亞草原東西方貿易的重要中間商,也是名副其實的拜金民族,擁有的大量黃金也使他們成為歐亞草原上最為出色的金器加工民族,并形成了廣袤的歐亞草原獨具特色的斯基泰動物紋藝術及金飾牌文化,從哈薩克斯坦的阿爾贊黃金古冢、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烏魯木齊阿拉溝黃金古墓、內蒙古伊克昭盟直到陜西北部的神木,都能找到斯基泰金飾工藝的脈絡,對歐亞草原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當時的新疆北部地區(qū),有大量的斯基泰人在此生活。從《史記》《漢書》中的《匈奴列傳》《大宛列傳》《西域傳》的記載看,大約開始于戰(zhàn)國(公元前5—3世紀),或及于戰(zhàn)國以前,在北疆草原上,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的廣大地區(qū),主要是塞人的游牧地?(圖10)。大約在公元前177—176年,由于月氏人的西遷,迫使塞人放棄了伊犁河流域,一部分南下,散處帕米爾各地,以后又東向進入塔里木盆地,即龜茲古國、于闐綠洲、羅布荒原、吐魯番盆地?,對新疆歷史文化面貌及其發(fā)展產生過非常重大的影響,如新疆早期的黃金飾品考古發(fā)現(xiàn)實物在阿爾泰地區(qū)、伊犁河流域各地、天山山脈北麓中段及東段地區(qū)、哈密地區(qū)、吐魯番盆地、天山山脈南麓西段地區(qū)、昆侖山山脈北麓地區(qū)都有分布,幾乎涉及全疆,且主要為塞人文化遺址。后期的月氏、鮮卑、柔然、鐵勒、高車、吐谷渾、突厥等民族都受其工藝文化影響,回鶻人發(fā)達的金器加工工藝、用金裝飾工藝就受斯基泰文化影響至深,如現(xiàn)在和田地區(qū)傳統(tǒng)維吾爾族女性都非常喜愛佩戴一種半圓形制的黃金耳環(huán)(圖11),這種半圓形的耳環(huán)是在半圓形的墜胎上以金珠和掐絲細金工藝裝飾各種圖案,這一形制的耳環(huán)與中亞“阿克塔”古墓地(時代屬于公元3~公元5世紀)發(fā)現(xiàn)的一件黃金耳墜的形制基本相似,“阿克塔”古墓地的這件耳墜被認為是塞后期首飾藝術的杰出典范?。

斯基泰金飾牌的加工方法主要采用鑄造與透雕,工藝采用金珠、色膏或寶石鑲嵌工藝,如庫班(公元前6世紀)科斯特羅木古墓出土有鑲嵌彩色寶石的金鹿、阿爾泰(公元前5世紀)巴澤雷克古墓出土的裝飾金珠顆粒的金箔、伊塞克墓中出土的成束金珠粒裝飾的金耳環(huán)、金絲工藝制作成的圓形透花飾物?等,塞晚期時,黃金首飾藝術達到了古代實用藝術的最高階段,具有完全裝飾性的豪華的多彩藝術風格。

在我國中原地區(qū),漢代金器出現(xiàn)異域風格的金珠工藝與中亞風格(圖12),與斯基泰人有關?。金珠工藝是隨漢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傳入我國北方及中原地區(qū)(新疆早期金珠工藝成熟,早于中原地區(qū)近兩個世紀,也體現(xiàn)出塞人黃金加工工藝的精湛發(fā)達),進一步推動了我國金器的裝飾藝術表現(xiàn)手法及細金工藝的發(fā)展。

更早的東周時期,正值早期草原“黃金之路”東西方頻繁交流時期,我國的玉器裝飾表現(xiàn)手法及加工工藝此時出現(xiàn)跳躍性發(fā)展,與西周、商代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琢刻加工裝飾技藝形成顯著不同,出現(xiàn)模仿金器裝飾風格上的工藝技法和裝飾特點,如玉配、玉璧、玉璜上出現(xiàn)的類似金珠的乳釘紋、逗點紋(圖13),與金器表面的金珠工藝有相當?shù)念愃菩?,可能受到金器顆粒狀裝飾紋理的啟發(fā);玉器出現(xiàn)浮雕和鏤空透雕形式的裝飾風格變化,且透雕的范圍擴大可能是模仿金器的凹凸立體效果意圖?,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jié)龍鳳紋佩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證(圖14)。另外,此時期的玉器與金器還常常搭配出現(xiàn)(圖15),不僅體現(xiàn)了不同材質之間的相互融合和文化上的包容互鑒,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我國玉器在裝飾表現(xiàn)形式上的進一步豐富發(fā)展,此后的唐代、明代,金玉聯(lián)盟的金鑲玉工藝不斷繼承發(fā)展,成為我國傳統(tǒng)獨特的玉作加工工藝。

三、原來“拜金”

新疆作為古代東西方交通貿易、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黃金資源富饒,“金妝文化”發(fā)達。重新被考古學界引起關注的新疆阿勒泰地區(qū)三道海子大石冢文化遺址根據(jù)郭物的考證推測認為:該地一度是中亞草原公元前二千紀晚期至公元前一千紀前期最強大的一個牧業(yè)文化,同時也是早期游牧王國統(tǒng)治集團夏季祭祀圣地、禮儀中心,這一文化也是公元前7世紀以后中亞草原各個區(qū)域游牧文化形成的主要源頭?(蘊含其統(tǒng)治集團意識形態(tài)的垂蹄佇立金鹿、圓錐狀金耳墜、蜷曲或者垂足雪豹金飾件等隨其文化強盛而廣泛流傳)。

而三道海子文化遺址最終能成為祭祀圣地和禮儀中心,最重要的是占據(jù)著阿爾泰的黃金資源,并將其作為溝通天地諸神的物質載體,黃金的金色閃耀光澤是其作為宗教統(tǒng)治的神性體現(xiàn)。而建立和使用這些遺址的古代游牧王國及其游牧人群的文化影響跨越歐亞,和早期中國、西亞、中亞文明等互有關聯(lián)?,其文化促進了早期草原之路的形成,如西方文獻中的“獨目人”、中國文獻中的“一目國”都是看守阿勒泰黃金的原始部落,“獨目人”可能是歐亞草原最早建立游牧國家的人群之一。

如此,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在歐亞草原上的地位以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是否也可以這樣推測:新疆是早期歐亞草原“金妝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p>

圖片來源:

圖1:楊伯達主編,《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2),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圖2-1:織金錦棺襯:楊軍昌、張靜、姜捷,《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捻金線的制作工藝》,《考古》,2013年第2期。

圖2-2:韓生 編著.《法門寺文物圖飾》,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圖3:http://m.toutiao.com/i1065110879/

圖4:雅昌拍賣網(wǎng)http://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0009754253/

圖5:穆舜英主編,《中國新疆古代藝術》,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4年版。

圖6、圖9:祁小山、王博編著,《絲綢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圖7:趙豐主編,《紡織品考古新發(fā)現(xiàn)》,(香港)藝沙堂/服飾工作隊,2002年版。

圖8: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70107083951502.html(攝影:Jürgen Liepe)

圖1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事業(yè)管理局等主編,《新疆文物古跡大觀》,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9年版。

圖11:張昕中著,《哈密維吾爾族服飾》,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6年版。

圖12:楊柏達主編,《中國古代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金銀器)第1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圖13、圖14: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圖15:楊伯達主編《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1),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注釋:

①趙豐.中國絲綢藝術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89.

②沈從文.沈從文的文物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

③馮志文,吳平凡,編.回鶻史編年[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2:312.

④孫麗英.試論中國古代織金織物的發(fā)展[J].絲綢,1994(4):53.

⑤李曉瑜.五代宋金元時期回鶻對中原絲綢織金的影響[J].藝術設計研究,2016(4):46.

⑥薛宗正,主編.中國新疆古代社會生活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⑦阮明道,主編.西域地理圖說注[M].吉林:延邊大學出版社,1992:534.

⑧(法)莫尼克·瑪雅爾.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M].耿昇,譯.北京:中華書局,1995:158.

⑨吐爾遜·艾沙.羅布卓爾地區(qū)東漢墓發(fā)掘及初步研究[J]. 新疆社會科學,1983(1).

⑩ 蘇北海.西域歷史地理[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88:308.

?吳勇.試述新疆地區(qū)早期金銀器[J].新疆文物,1999(3—4期合刊).

?格里芬是希臘神話中獅身鷲首的神怪獸,早在史前時期(公元3300年以前)已出現(xiàn)在埃及,在西方藝術中有悠久的歷史。最初專指鹿首鷹嘴組合的怪物,后來泛指多種動物組合的怪獸,這種神怪獸的職責是專門守護黃金。神物或怪獸守護黃金,在西方東方世界都有流傳,從中亞南傳至印度為掘金蟻,西傳至斯基泰亞和希臘為格立芬。公元前七世紀,希臘的格立芬已在斯基泰亞成為流行的藝術裝飾,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描述為“格里芬看守黃金”,以防止獨目人的偷盜。

?苗普生,田衛(wèi)疆,主編.新疆史綱[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59.

?阿勒泰草原的塞人見于東西方文獻,希羅多德記載為斯基泰人,《史記》和《漢書》稱為塞種。一般認為,塞種起源于甘肅敦煌一帶,后被月氏人驅趕至中亞草原,塞種文化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塞種因為哈薩克斯坦伊塞克黃金墓的發(fā)掘而聞名于世,其中的金人墓一次就出土黃金器物8000余件,尤其是墓主人身披黃金衣,可以看出他們對黃金的崇拜。而新疆黃金飾件出土最為著名的烏魯木齊阿拉溝塞人墓葬群,幾乎無墓不見金器,也體現(xiàn)了塞人的黃金工藝。

?王炳華.古代新疆塞人歷史鉤沉[C]//《新疆通史》編撰委員會,新疆歷史研究論文選編(民族卷).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25.

?“阿克塔”古墓黃金耳墜的胎骨為半月形,用很厚重的金葉制成,胎骨表面環(huán)以兩道與胎骨同形的同心珠圈,圈內鑲嵌四個光玉髓,鑲嵌寶石的榫眼周圍用小金珠框邊,榫眼間的空隙也填以小金珠粒組成的三角形紋樣,裝飾富麗,光彩奪目。見:(蘇)阿基舍夫.吳研春,譯.陳萬儀,校.伊賽克古墓——哈薩克斯坦的塞克藝術[J].新疆文物,1995(2).

?(蘇)阿基舍夫.吳研春,譯.陳萬儀,校.伊賽克古墓——哈薩克斯坦的塞克藝術[J].新疆文物,1995(2).

?塞人活動于阿勒泰黃金草原的時候,正值匈奴人崛起于東方,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時代。

?黃翠梅,李建緯.金玉同盟——東周金器和玉器之裝飾風格和角色演變[J].中原文物,2007(1):43.

?郭物.三道海子文化初論[J].歐亞學刊,第七輯:54.

?郭物.早期游牧王國的夏季禮儀中心——新疆阿勒泰三道海子遺址群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N].中國文物報,2016-11-18(6).

猜你喜歡
金器織金回鶻
猜猜我是誰3
織金平遠古鎮(zhèn)
織金大峽谷
織金洞
俄藏回鶻文《玄奘傳》第六卷七葉釋讀
小議回鶻文《玄奘傳》第六卷所見之?g?一詞
瑞金國際“古法祥瑞金器”新品發(fā)布盛大亮相
中國寶玉石(2018年3期)2018-01-28 14:09:55
河南出土的漢代金器
回鶻文《慈悲道場懺法》動詞的式范疇
織金洞外無洞天
青年時代(2014年2期)2014-05-10 10:10:08
开江县| 府谷县| 栾川县| 赫章县| 斗六市| 文山县| 龙口市| 康平县| 邢台市| 米易县| 包头市| 南江县| 秦皇岛市| 万盛区| 巨野县| 富顺县| 酉阳| 怀宁县| 蕲春县| 泸溪县| 新安县| 靖安县| 乐业县| 昭觉县| 武宣县| 兰考县| 宁城县| 五台县| 崇信县| 清镇市| 漳州市| 乌拉特中旗| 云和县| 房产| 伽师县| 凭祥市| 灵璧县| 那曲县| 盐山县| 宣化县| 集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