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鳴
【摘 要】目的:分析MRI和CT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60例進行研究,分別對其實行CT、MRI檢查,比較兩種檢查方式診斷陽性率以及腰間盤突出相關征象診斷情況。結果:CT檢查陽性率為81.67%,MRI檢查所得陽性率為95%,,差異顯著(P<0.05)。CT檢查椎間盤積氣、鈣化診斷符合率高于MRI檢查(P<0.05),CT檢查椎間盤變性、脊髓變形、硬膜囊受壓診斷符合率低于MRI檢查(P<0.05)。 結論:MRI和CT檢查腰椎間盤突出各有優(yōu)勢,CT檢查可直觀反映腰椎間盤積氣、鈣化,MRI檢查直觀反映脊髓、硬膜囊受壓情況等,兩種檢查方式均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中有良好應用效果。
【關鍵詞】MRI診斷;CT診斷;腰椎間盤突出
【中圖分類號】R68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5--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常見的骨科疾病,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會導致患者伴發(fā)下肢疼痛、腰部疼痛等,導致患者活動受限,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本次研究選取60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探究MRI和CT檢查效果,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線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的觀察對象均為我院在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共篩選60例。納入標準:經相關臨床影像學、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有腰疼、活動受限、坐骨神經痛等癥狀表現,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急性炎癥、肝腎功能嚴重損傷、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選取的6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最小患者26歲,年齡最大患者70歲,平均年齡(44.56±3.56)歲,病程最短3個月,病程最長10年,平均病程(5.31±1.23)年,其中伴左下肢疼痛、右下肢疼痛、雙下肢疼痛、雙下肢麻木分別有15例、10例、18例、17例。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依次行CT、MRI檢查。
CT檢查:采用雙排螺旋CT機,患者取仰臥位,在攝取的定位圖像上設定掃描線,掃描患者腰1~2、2~3、3~4、4~5 及腰 5~ 骶1處的椎間盤,掃描參數:管電壓、管電流分別為120KV,250mA,層厚1mm。觀察患者椎間盤形態(tài)、位置、密度,觀察椎弓、椎體、椎小關節(jié),確定病變情況。
MRI檢查:采用永磁MRI檢查儀,患者取仰臥位,從頭部開始掃描,所用序列依次為SAGT1WI、T2WI 和 FAST2WI 、TRAT2WI,在矢狀位觀察椎間盤信號變化、信號特點、椎體形態(tài),硬膜囊、脊髓受壓情況等。
1.3 觀察指標
①兩種檢查方法診斷陽性率。②兩種檢查方法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相關征象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錄入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CT、MRI檢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陽性率比較
CT檢查所得陽性49例、陰性11例,診斷陽性率為81.67%,MRI檢查所得陽性57例、陰性3例,診斷陽性率為95%,差異顯著(=5.1752 P=0.023)。
2.2 CT、MRI檢查方式腰椎間盤突出相關征象診斷情況比較
60例腰椎間盤突出中,手術結果:鈣化、椎間盤積氣、椎間盤變性、脊髓變形、硬膜囊受壓、神經根受壓分別有35例、36例、25例、28例、35例、24例。CT檢查椎間盤積氣、鈣化診斷符合率為91.43%、94.44%,高于MRI檢查椎間盤積氣、鈣化診斷符合率(34.29%、30.56%),差異顯著(P<0.05),CT檢查椎間盤變性、脊髓變形、硬膜囊受壓診斷符合率為32.00%、32.14%、62.86%,低于MRI檢查椎間盤盤變性、脊髓變形、硬膜囊受壓診斷符合率符合率(100.00%、96.43.56%、100.00%),差異顯著(P<0.05),CT檢查、MRI檢查神經根受壓診斷陽性率分別為83.33%,91.67%,差異不顯著(P>0.05)。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是一種常見性的骨科疾病,多由外傷引起,具有多種類型,發(fā)病率高,發(fā)病人群廣。患者主要臨床癥狀為要不僵直、局部壓痛,活動受限,病癥帶給患者極大的痛苦[2]。
隨著影像技術的發(fā)展,病因在肌肉和骨層的腰椎間盤突出檢出率不斷提高,臨床中常用的診斷該病的影像技術有X射線、CT檢查、MRI檢查[3]。CT檢查掃描范圍廣,掃描時間段,價格不貴,可在短時間觀察更多檢查區(qū)域,但存在分辨力不足的缺點,無法診斷硬膜外腫物。MRI檢查可以通過不同序列對患者進行矢狀面、冠狀面掃面,成像清晰、全面,可檢測患者腰椎間盤形態(tài)、密度,側隱窩狹窄等,準確度高,不會產生輻射[4]。本次研究中,CT檢查陽性率為81.67%,MRI檢查所得陽性率為95%,兩種檢查方式診斷陽性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CT檢查椎間盤積氣、鈣化診斷符合率為91.43%、94.44%,高于MRI檢查(P<0.05),CT檢查椎間盤變性、脊髓變形、硬膜囊受壓診斷符合率為32.00%、32.14%、62.86%,低于MRI檢查(P<0.05)。這與劉宏波[5]研究相符,說明臨床中要結合實際合理互補使用MRI和CT檢查方式診斷腰椎間盤突出,提高診斷正確性。
綜上所述,MRI和CT檢查腰椎間盤突出各有優(yōu)勢,CT檢查可直觀反映腰椎間盤積氣、鈣化,MRI檢查直觀反映脊髓、硬膜囊受壓情況等,兩種檢查方式均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中有良好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馬曉娟.MRI和CT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7,1(13):31-32.
唐光孝.CT及MRI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中的應用比較討論[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75):14770+14774.
高娜,趙汝蓮.CT與MRI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比較研究[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7,55(23):99-101.
陳明,王艷芹,呂培敬.MRI和CT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06):142-144+152.
劉宏波.MRI與CT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比較[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13(28):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