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香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春茶色澤翠綠,葉質(zhì)柔軟,滋味鮮爽,香氣馥郁,而且富含較高的營養(yǎng)成分,所以深受眾人青睞。而文人們品茶,則能品出一種心境,一種文化的味道。
魯迅先生愛喝茶,有次買了二兩好茶葉,開首泡了一壺,怕它冷得快,用棉襖包起來,不料鄭重其事來喝的時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著的粗茶差不多,顏色也很重濁。魯迅在《喝茶》中寫道:“我知道這是自己錯誤了,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于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魯迅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xí)出來的特別的感覺。但魯迅最后還是回歸他的本色,說:“我們試將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較,就明白究竟是誰活得下去?!?/p>
林語堂先生是個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說“只要有一只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彼炔栌小叭荨敝f,“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dāng)?shù)氖鶜q女郎,而第三泡則是少婦了。”他在《談茶與友誼》中寫到,茶有一種本性,能帶我們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在嬰孩啼哭的時候喝茶,或與高談闊論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陰天摘采茶葉一樣的糟糕。林先生還說,茶葉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時的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所以茶的享受還是與露的芬芳發(fā)生聯(lián)系的。此刻,茶成了純潔的象征。
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他生前有個習(xí)慣,就是邊飲茶邊寫作,一日三換茶,泡得濃濃的。據(jù)老舍夫人胡絜青回憶,老舍無論是在重慶北碚或北京,他寫作時飲茶的習(xí)慣一直沒有改變過。創(chuàng)作與飲茶成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在《多鼠齋雜談》中寫道:“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萬物靜觀皆自得?!崩仙嵋郧宀铻榘?,文思泉涌,難怪能創(chuàng)作出《茶館》那樣不朽的名篇。直到今天,北京的“老舍茶館”,中外聞名。文人墨客到了北京,不去老舍茶館坐坐、喝上一碗茶,簡直就跟沒來過北京似的。
楊絳先生曾居英國多年,雖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紅茶,但在《我們仨》中她又承認(rèn),一早起來一壺牛奶紅茶,已經(jīng)成為習(xí)慣了。她在《喝茶》中說,曾聽人講,西洋人喝茶,把茶葉加水煮沸,濾去茶汁,單吃茶葉,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毖笕说暮确ǎ瑵獠钄v上牛奶和糖,香洌不減,而解除了茶的苦澀,成為液體的食料,不但解渴,還能療饑。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鹽,究竟什么風(fēng)味。楊先生說,照《紅樓夢》中妙玉的論喝茶,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為解渴,只在辨味,細(xì)味那苦澀中一點回甘。也許這點苦澀,正是茶中詩味。
汪曾祺先生對茶是個外行。他喝得很勤,每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燒水,沏茶。但是毫不講究,對茶葉不挑剔。他在《尋常茶話》中回憶,曾喝過真正的獅峰龍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槍,泡在玻璃杯里,茶葉皆直立不倒,載浮載沉,茶色頗淡,但入口香濃,直透臟腑,真是好茶!只是太貴了。一杯茶,一塊大洋,比吃一頓飯還貴。獅峰茶名不虛傳,但不得虎跑水不可能有這樣的味道。他自此方知道,喝茶,水是至關(guān)重要的。
賈平凹先生品茶很講究,不用玻璃杯子,一律細(xì)瓷小碗。他在《品茶》中寫在朋友家中做客,朋友讓眾人靜靜坐了,慢慢飲來,眾人竊竊笑,打開碗蓋,便見水面浮一層白氣,白氣散開,是一道道水痕紋,好久平復(fù)了。朋友說,先呷一小口,吸氣兒慢慢咽下,眾人就罵一句“窮講究”,一口先喝下了半碗。這么喝著,談著,時光就不知不覺消磨過去,誰也不知道說了多少話,說了什么話,茶一壺一壺添上來,主婦已經(jīng)是第五次燒火了。所以說,品茶時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
生活中的我們,也可以像這些文人們一樣,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xì)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shù)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