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剛
三大特征
國民黨在孫中山逝世之后,派系便逐漸興起。但是桂系和其他各派系相比,則另有其特征。
第一個特征,桂系不是在黨內生成的。國民黨內其他派系,都是在黨內寄生長大的,黨是他們的胞母,脫離了黨,他們便無法生存了。桂系則不然。它發(fā)端于一個單獨發(fā)展的地方武力。這武力發(fā)展的經過,事實上與山西的閻錫山,東北的張作霖,沒地皮的馮玉祥,云南的唐繼堯和龍云,湖南的唐生智,四川的劉湘、鄧錫侯、楊森,乃至后來新疆的盛世才,都是大同小異的。但是,在這些附義的群雄之中,只有桂系這個實力派卓然成家,成為國民黨內的一個重要派系。
由于第一個特征也就必然產生了桂系的第二個特征:它是國民黨中唯一擁有相當獨立的武力、地盤和財權的派系。它和閻錫山、龍云一樣,始終沒有放棄它的老巢廣西。
因而桂系的第三個特征也就是它的區(qū)域性,不論它的領導成員是怎樣地內為宰輔、外為封疆,始終難以洗掉它的地方色彩而真正地加入“中央”的大熔爐。
坐大震主
1928年北伐完成之日,在表面上看來也是桂系勢力如日中天之時。北伐后的中國軍隊分成四大系統(tǒng)——四個集團軍;在這四個集團軍之上,又有四個“政治分會”,總攬國內四大區(qū)域中的一切黨政軍大權。李宗仁受任為第四政治分會主席,兼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但是那時桂系的真正力量則遍及全國,它的司令部已自廣西移至武漢核心。白崇禧收編唐生智的舊屬李品仙、廖磊等部(李廖二人皆是廣西人)數萬人,虎踞華北;李宗仁坐鎮(zhèn)華中;李濟深、黃紹竑把守兩廣;上海市市長張定瑤亦是桂系人物。桂系真是掌握半壁山河。
可能就因為力量太大了,“功高震主”,加以這批張牙舞爪的青年軍人,不會韜光養(yǎng)晦,結果引得全國側目,一旦中央拿他們來開刀削藩,當時也弄得人心大快。加以桂系本身發(fā)展太快,也百孔千瘡。它基本上是個軍人的集團,沖鋒陷陣是其所長,至于統(tǒng)兵百萬,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搞大的戰(zhàn)略,他們就難免才有不濟。至于搞大小政治,羽扇綸巾,這批只知喊“臥倒”“放排槍”的小軍官就更無法勝任。因而1929年2月“武漢事變”一起,桂系便一敗涂地。不數月,當年統(tǒng)百萬雄師的虎將,只有躲到香港去做政治難民了。
1931年“九一八”前后的中國,民不聊生、天災人禍的情況真有甚于軍閥時期。正當南京中央為著抗日和“剿匪”弄得手忙腳亂之時,桂系諸領袖,反能忙里偷閑,龜縮于廣西境內,去建設其“新廣西”了。
抗戰(zhàn)一旦爆發(fā),他們能全省動員,數周之內便配備出四個軍來開上前線??箲?zhàn)一開始桂軍便加入滬戰(zhàn),軍中六個旅長,五位殉國,確是可歌可泣的。1937年10月南京棄守后,戰(zhàn)場轉入皖北,當時擔任這一帶防御戰(zhàn)的便是桂軍。其后李白二公所領導的臺兒莊血戰(zhàn)(1938年4月)更是戰(zhàn)功彪炳。
走向腐爛
但是桂系的光榮,在臺兒莊一役也算是到了巔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之后,國軍退入山岳地帶,日軍也就勢窮力竭無力再進,雙方膠著。這時共產黨軍隊在敵后,一切小型游擊力量,敵后所有游擊根據地,幾乎全入共產黨軍隊之手,所余者唯大別山一區(qū)而已,而大別山則在桂系掌握之下。
在抗戰(zhàn)后期,桂系所掌握的地區(qū),除廣西老巢之外,便是豫南皖西一帶的“五戰(zhàn)區(qū)”了。迨1943年,把“五戰(zhàn)區(qū)”分割,另立“十戰(zhàn)區(qū)”。嗣后李宗仁再調長“漢中行營”(遺缺由劉峙繼任),桂系所直接控制的區(qū)域便只剩下大別山區(qū)了。
在李宗仁調往漢中之后,桂系的實力大將就是“十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兼安徽省主席”李品仙了。而李氏主皖這一時期,也就是桂系走向墳墓的開始。他們除了零星的剿共戰(zhàn)事之外,就是屯兵不戰(zhàn)了。地處敵后,天高皇帝遠,在大別山區(qū)做起土皇帝來。上下交征利,無惡不作,無官不貪,貪到甚至以大量戰(zhàn)略物資走私資敵。桂系至此,政治生命實際上也就壽終正寢了。
(摘自《段祺瑞政權:民國史軍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