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因三相辯證

2019-04-01 13:06郭橋
邏輯學研究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玄奘三相

郭橋

因三相理論在印度因明發(fā)展史上經(jīng)歷了從提出到逐步完善乃至精致化的過程,最終成為新因明體系的核心部分。這一點,誠如沈劍英先生指出的,“因三相是新因明的核心問題,它是新因明從古因明脫穎而出的標志?!保╗13],第88頁)其后,因三相理論隨著因明的東漸,尤其是玄奘在唐代的弘揚而成為漢傳因明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漢傳因明關(guān)于因三相的系統(tǒng)研究,肇始于玄奘及其弟子,近代時期出現(xiàn)了繼唐之后的又一個高峰。進入當代,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之后,相關(guān)研究蓬勃發(fā)展,圍繞因三相所發(fā)表的研究成果成為了當代漢傳因明繁榮景象的一個標志。

1 “因三相”的源出及其東傳

1.1 “因三相”的源出

關(guān)于“因三相”的語源,呂澂先生在其1926年出版的《因明綱要》中有兩處說明。其一:“三相見于《順中論》,而《論》特破斥之。宗為所立,見于外宗《正理經(jīng)》第一章”。([8],第10頁)該引文系原書正文“然三支本于因有三相,以及宗是所成,皆屬外論舊談,古師特見擯棄”([8],第10頁)之注釋。其二:“《順中論》始見此,論列三相:一朋中之法,二相對朋無,三彼自朋成。朋即宗之異譯?!保╗8],第27頁)該引文系原書正文“因三相語,原出外宗”([8],第27頁)之注釋。根據(jù)呂澂先生的考證,“因三相”一語至遲在《順中論》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甚或更早。事實上,根據(jù)沈劍英先生的考證,因三相說的提出溯源到正理派。他指出:“因三相說為正理須摩(Nyāysoma)或正理修摩(Nyāyasaumya)亦即正理派的后學最早提出,其名稱初見于《順中論》?!保╗14],第280頁)

關(guān)于“外宗”到陳那創(chuàng)建新因明期間因三相說的演變,呂澂先生有一段簡要說明。他指出:“因三相語,原出外宗。無著以降,內(nèi)漸引用。迨及陳那,復事廣說,列因九句,真似大明。其意蓋在顯后二相,更易喻支,由是五分改觀,三支定式,能立所立,純凈無瑕。此新因明所著殊績,讀《理門論》反復而知”。([8],第27頁)繼呂澂《因明綱要》之后,一些當代因明學著作對因三相說的演變歷程進行了更加詳細的闡述,例如1985年出版的《因明學研究》([11],第57–59頁),1996年出版的《佛教邏輯研究》([23],第65–67頁)。

1.2 “因三相”東傳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攜帶520夾,計657部梵文經(jīng)卷從印度返回長安,其中包括因明論36部。后在唐太宗支持下,于長安弘福寺開始佛經(jīng)翻譯,至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凡19年。期間,玄奘先后譯出佛典75部,計1335卷,并口述《西域記》12卷。“在他所譯的如許經(jīng)論中,部分或?qū)iT論述因明的,約有七種,另有兩種可視作運用因明的范例。”([14],第74頁)在玄奘翻譯的有關(guān)因明論著中,包括陳那及其弟子的兩部專著。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玄奘在弘福寺漢譯出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以下簡稱《入論》)一卷?!度胝摗肥婪Q“小論”,“此論闡釋陳那《正理門論》的邏輯體系,以立破為方隅,是因明的入門之作?!保╗14],第75頁)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玄奘在慈恩寺漢譯出《因明正理門論本》(以下簡稱《門論》)一卷,由新羅人知仁筆受?!堕T論》世稱“大論”,它是陳那新因明的奠基之作,“此書重在立破,即注重證明和反駁?!保╗24],第221頁)陳那后期代表作《集量論》就是以此書的理論為主干擴展而成。具體而言,“此論(指《門論》——引注)以立破為綱建立了新因明的體系,而將現(xiàn)、比二量視為立破應具的必要條件。對真似能破的論述,則側(cè)重于似能破的闡發(fā),將正理派的二十二種誤難整理成十四種過類。”([14],第76頁)玄奘對有關(guān)印度因明典籍的漢譯,尤其是《入論》和《門論》的翻譯,提升了漢傳因明研究的起點,唐代因明學界圍繞二論的研究呈現(xiàn)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呂澂先生指出:“慈氏而還,因明廣用,依教成理,諸論并然。唐代玄奘,東傳其秘,基、泰以次,莫不窮研。以是譯籍著書,處處入律,學人索解,舍此無由。”([8],第 12 頁)

隨著《入論》和《門論》在中國內(nèi)地的翻譯,“因三相”作為新因明的核心理論得到了唐代及后世學者的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有中國學者,也包括朝鮮、日本等域外學人。巫白慧先生曾撰文指出,漢傳因明典籍中提到“因三相”的具體名稱的只有兩部,即公元550年真諦翻譯的世親所著《如實論》,以及公元649年玄奘翻譯的《因明入正理論》。([15])雖然《如實論》的漢譯早于《入論》,但是真正開啟我國漢地對“因三相”進行廣泛而深入研究的,當始自玄奘翻譯《入論》。

近代以來,在西學東漸的時代浪潮中,西方邏輯于中國社會得到廣泛傳播,漢傳因明的研究也藉此獲得了一個新的分析工具,相應的研究論著往往具有鮮明的邏輯色彩。這一點,誠如呂澂先生所言:“今時說者更比諸邏輯,稱其周祥?!保╗8],第12頁)大致而言,這些不同的論著多涉及“因三相”的漢語翻譯、因三相的含義及其相互關(guān)系,以及因三相和九句因的關(guān)系,等等。

2 “因三相”的翻譯

新因明中“因三相”這一術(shù)語及其理論,在漢語典籍中始見于玄奘在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漢譯完成的《入論》一文。近代以來,日本和我國學界的部分學者根據(jù)有關(guān)梵文資料,對《入論》重新進行了翻譯,其中包括藏族學者對《入論》的藏語翻譯。借助這些不同的譯本,可以發(fā)現(xiàn)因三相理論的梵語原始表述,以及玄奘在進行跨文化翻譯過程中所做的相應工作。以下臚列《入論》的5個漢語譯本。

(1)玄奘譯本

因有三相,何等為三?謂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1],第 2–3 頁)

(2)呂澂??北?/p>

民國時期,呂澂先生曾經(jīng)參照梵文本和藏文本對玄奘翻譯的《入論》作了??保笫杖搿恫匾分?。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呂澂先生的《因明入正理論講解》,正文采用《藏要》??北?,校注則以夾注形式排入正文。

“因三相”的玄奘譯文是:“因有三相,何等為三?謂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标P(guān)于這一翻譯,呂澂的??苯Y(jié)論是:“二本因初相缺此‘遍’字。又二三相作定有定無?!保╗9],第457頁)據(jù)此,“因三相”的漢譯本可修改為:

因有三相,何等為三?謂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定無性。

(3)郭良鋆譯本

郭良鋆先生以梵漢對照的方式,對《入論》進行了翻譯,其梵文原文依據(jù)達魯瓦校(A.B.Dhruva)的梵文《入論》???,“但仿照米羅諾夫??北緲顺鲂蛱枴C總€梵文詞匯下面標出漢文詞義?!保╗3])郭良鋆對梵本《入論》中“因三相”的漢譯如下:

○∥hetus tri-rūpa?∥

因 三 相

○∥ki? punas trairūpyam∥

何 又 三相

○∥pak?a-dharma-tva? sapak?e sattva? vipak?e ca∥asattvam iti∥

宗 法 性 同品 有性 異品 和 無性

(4)韓廷杰譯本

韓廷杰先生對“梵本《因明入正理論》進行逐字逐句逐段的分析研究,對這部被世人普遍關(guān)注的因明著作進行更詳細更深入的探討?!保╗4],第36頁)其中,包括對《入論》梵文的漢譯。和郭良鋆對《入論》的直譯方式不同,韓廷杰的翻譯采用了意譯方式。他對“因三相”的漢譯如下:

○hetus tri-rūpa?

有三相的因

○ki? punas trairūpyam

又有哪三相呢?

○pak?a-dharma-tva? sapak?e sattva? vipak?e ca asattvam iti

即宗法性、同品中的有性和異品中的無性。

(5)巫白慧譯本

巫白慧先生對《入論》有部分節(jié)譯,其中包括對“因三相”的漢譯。他的漢譯依據(jù)Dhruva的梵文版本。其中,在《玄奘譯經(jīng)的準確性和創(chuàng)造性》一文中,他對“因三相”的翻譯如下:

梵語原文:(1)pak?adharmatva?

(2)sapak?e sattva?

(3)vipak?e cāsattvam

漢語直譯:宗法性,同品有性,異品中非有。([16])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巫先生對“因三相”的翻譯和此前略有差異,“因三相”的新表述是:“宗法性,同品有性,異品中無。”([20])

可以看出,巫白慧先生對第三相給出了兩種翻譯:(1)“異品中非有”;(2)“異品中無”。不難看出,這里的用法是“非有”即“無”,兩個語詞的含義相同。但是,在九句因理論中存在著“有非有”和“無”,其中“有非有”之“非有”的含義卻與“無”有別。這一點,是我們在理解巫先生的翻譯時需要注意的。

比較“因三相”的上列5個譯本可以看出:1.玄奘的譯文,句式工整,呈現(xiàn)出明顯的格律美。其中,關(guān)于“因三相”內(nèi)容的具體表述均采用5個漢字。這一做法,在新因明初傳漢地的特定背景下,為人們準確把握因三相的內(nèi)容提供了優(yōu)雅而又簡練的中文表述,“構(gòu)筑了一套因明學漢語術(shù)語”。([15])玄奘對“因三相”具體內(nèi)容的漢語表達在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三個術(shù)語式的句子”早已成為漢傳因明史上的經(jīng)典格言。這一廣泛而深遠的傳播效果,和玄奘初譯“因三相”時匠心獨具的翻譯藝術(shù)密切相關(guān)。2.和梵文原典相比較,玄奘在對“因三相”的內(nèi)容進行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引入了新的元素,這主要指“遍”字的兩次使用,以及“定”字的引入。其中,第一相“遍是宗法性”之“遍”,屬于新增字,字意和《荀子?正名》篇的“遍舉”之“遍”相同?!盾髯?正名》曰:“故萬物雖眾,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物?!钡谌唷爱惼繁闊o性”之“遍”,若依巫白慧、郭良鋆、韓廷杰諸先生的翻譯,也屬新增字,有關(guān)梵文原典中缺少類似意義的語言表達;若依呂澂先生的???,則屬于改字,因為梵文或藏文中存在和此相關(guān)但有差異的“定”字。無論如何,在第一相和第三相的表述中,玄奘首次使用了“遍”字則是基于上列不同譯本得出的共同結(jié)論。至于第二相“同品定性”之“定”,若根據(jù)巫白慧、郭良鋆、韓廷杰諸先生的翻譯,屬于新增字;若根據(jù)呂澂先生的???,當不屬于新增字,梵文或藏文的文本中有“定”字意義的語言表述。本文暫采巫白慧等人的意見,主張“定”字在第二相翻譯中的使用也屬于玄奘之創(chuàng)舉。但是,和玄奘譯本《入論》中關(guān)于“因三相”的漢語表述相關(guān)的一個問題是:玄奘此種譯法有無根據(jù)?源自何處?奘譯《入論》和《門論》的關(guān)系究竟如何?在后者中也存在著“定”、“遍”兩字的使用,甚至有“周遍”、“不遍”、“遍有”、“遍無”等語詞。例如:

此中但說定是宗法,不欲言唯是宗法。([24],第57頁)

或于是處有法不成,如成立“我,其體周遍,于一切處生樂等故”。([24],第29頁)

應以非作證其常,或以無常成所作,若爾應成非所說,不遍、非樂等合、離。([24],第93頁)

此中唯有二種名因:謂于同品一切遍有、異品遍無,及于同品通有非有、異品遍無。([24],第66頁)

復唯二種說名相違,能倒立故。謂于異品有及二種,于其同品一切遍無。([24],第67頁)

長期以來,研究者一直以為梵本《門論》已經(jīng)亡佚,“但最近據(jù)說在西藏布達拉宮藏有梵文原文,只是沒有對外開放,學界難得一見”。([20],第41–42頁)果如此,漢傳因明的“大小二論”在文本上的具體關(guān)系將會明朗,其中包括玄奘因三相譯本中對“定”、“遍”二字的使用。

3 “因三相”的含義及其表達式

在玄奘翻譯“大小二論”之后,我國學術(shù)界對因明的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其中,對“因三相”的研究主要涉及因三相的含義、表達式以及相互關(guān)系等。鑒于研究者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第一相和第二相,故下文主要就此予以辨析。

3.1 第一相的含義及其表達式

在《入論》中,第一相是這樣表述的:“遍是宗法性”。圍繞著對玄奘這一譯文的不同理解,大致而言,在漢傳因明研究史上出現(xiàn)了兩種觀點,分歧主要在于:第一相中的“宗法”是指因法,還是宗上后陳之法?或者說,第一相的內(nèi)容是關(guān)于宗之前陳和因法之間的關(guān)系,還是關(guān)于因法和宗之后陳之間的關(guān)系?

觀點一:第一相是關(guān)于因法和宗之前陳之間的關(guān)系的,它強調(diào)因法是所有的宗之前陳所具有的性質(zhì)。陳望道、虞愚等先生持這一觀點。在《因明學概略》一書中,作者這樣指出:“第一相的遍是宗法性是說因須具有遍為宗的法的性質(zhì)。這里所謂宗,只指宗的前陳,不是宗的全體。這第一相所謂遍是宗法性,是說因的性質(zhì),不可不為宗的前陳所普遍含有的屬性或事件?!保╗2],第44頁)在《因明學》一書中,虞愚先生以英文翻譯了第一相:“The whole of the minor term must be connected with the middle term.”他給出的解釋是:“第一遍是宗法性者,為因應于宗之有法遍滿之性質(zhì)者之意。換言之,是因必為宗之前陳所有之或一事件,及因?qū)τ谧谥瓣?,其范圍必相等,或較大而后可?!保╗19],第16頁)

觀點二:第一相是關(guān)于因法和宗之后陳之間的關(guān)系的,它強調(diào)所有的因法都具有宗之后陳所表示的性質(zhì)。明代僧人真界、今人黃志強先生等持這一觀點。在《〈因明入正理論〉解》一書中,真界關(guān)于因三相中的第一相這樣解釋:“遍是宗法性者,謂能立因全是宗法,如所作因全是無常。以是宗法故,則因遍宗法,名決定因,若纖毫不是,即猶豫因矣?!保╗22])根據(jù)鄭偉宏先生的考證,“現(xiàn)存明代的四種《入論》疏解都作此誤解?!保╗25],第401頁)這四種《入論》疏解包括:真界的《〈因明入正理論〉解》、王肯堂的《〈因明入正理論〉集解》、明昱的《〈因明入正理論〉直疏》、蕅益釋的《〈因明入正理論〉直解》。在《因三相管見》一文中,黃志強先生主張,第一相中的“宗法”應該被理解為“比因法概念外延更廣的屬性概念即宗中之法”,“第一相的解釋是:因法普遍具有宗中之法(即宗法)的性質(zhì)”。換言之,第一相的含義是:“因法普遍具有宗法性”。([5])

本文認為,第一相“遍是宗法性”是關(guān)于因法和宗之前陳之間的關(guān)系所作出的規(guī)定;它要求因法必須為宗之前陳所普遍具有;第一相的公式可以表示為:“所有的S都是M”。其中,“S”表示宗之前陳;“M”表示因法。理由如下:

(1)如果按照第二種觀點,即第一相是關(guān)于因法和宗之后陳的關(guān)系的,則宗之前陳和后陳的關(guān)系將無法確立,即宗體不能證成。個中原因,乃在于持這種觀點者,包括明代的真界、王肯堂、明昱、蕅益釋以及今人黃志強先生,他們均主張后二相是關(guān)于因法和同品或異品的。這種情況,游離了“說因宗所隨,宗無因不有”這一因明的基本原理,有逆于因三相的證宗本質(zhì)。

(2)《入論》中的例示材料?!度胝摗穼σ蛉嗟年U釋包括三個方面:表述、詮釋關(guān)鍵詞(“同品”、“異品”),以及示例。具體的示例如下:“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fā)性,遍是宗法,于同品定有,于異品遍無,是無常等因。”顯然,這里的“遍是宗法”涉及的是因法“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fā)性”和宗“聲是無?!敝瓣悺奥暋敝g的關(guān)系,并不涉及因法和同品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這一點,《門論》的如下一段材料可以進一步提供直接的佐證:“云何別法于別處轉(zhuǎn)?由彼相似不說異名,言即是此,故無有失。若不說異,云何此因說名宗法?此中但說定是宗法,不欲言唯是宗法。若爾,同品應亦名宗?不然,別處說所成故,因必無異方成比量,故不相似?!痹摱尾牧嫌涊d了外人和陳那的3次對答。其中,第二次對答中包括“宗法”一詞的3次使用,其存在的語境是確定的、清楚的:“宗法”是指“宗上前陳之法”。特別是,“云何此因說名宗法”這一提問本身是在詢問“此因被稱謂成‘宗法’”的理由,這里的“此因”和“宗法”的所指對象是相同的,“宗法”一詞不可能另有它指,包括宗上后陳之法。

(3)《大疏》的有關(guān)記載。在對《入論》進行疏解的諸唐疏中,窺基的《因明入正理論疏》被后人尊稱為《大疏》,是公認的“漢傳因明的綱要性著作”。在這部權(quán)威著作中,記載有作者關(guān)于第一相的疏解。材料1.“遍是宗法性,此列初相,顯因之體,以成宗故,必須遍是宗之法性。據(jù)所立宗,要是極成法及有法不相離性。此中宗言,唯詮有法。有法之上所有別義名之為法。此法有二:一者不共有,宗中法是。二者共有,即因體是?!保╗6],第201頁)這里,窺基明確指出因法“必須遍是宗之法性”。這里的“宗”僅僅是指宗之前陳有法,即“此中宗言,唯詮有法?!币蜃鳛樽谥瓣惖姆?,具有立敵雙方共許的特點,即“二者共有,即因體是。”換言之,因法必須為宗之前陳所普遍具有,這是窺基對第一相含義的明確揭示。材料2.“此共許因唯得遍是有法宗性,以宗之法成,即宗法故。”([6],第203頁)這里,窺基明確指出,立敵雙方共許的因必須為宗之前陳所普遍具有,方可以之去證成宗支的成立。換言之,這是在進一步回答為何因三相中的第一相會有如此要求。這樣,窺基不僅解釋了第一相的含義,還就第一相之所以如此規(guī)定的緣由做出了分析。

3.2 第二相的含義及其表達式

關(guān)于第二相的含義,這是近代以來因三相研究中分歧最大的地方,可謂百家爭鳴、莫衷一是。約略而言,有如下幾種觀點:

(1)PAM說。該主張把第二相“同品定有性”中的“定有”理解為“全有”,即“全部宗同品都是因同品?!保╗21],第94頁)主張此說的人極少。

(2)“至少一個同品有因”說。該類主張為當代漢傳因明研究者所普遍認可,只是關(guān)于對“同品”的含義之理解,主要指是否除掉宗之前陳,彼此之間或存在分歧。比如,呂澂先生認為,“‘同品定有性’:這是說,在諸多同品中,要求一部分同品有因。至于多少同品有倒無關(guān)系,但一定要有,哪怕只有一個同品也可以。”([7],第13頁)鄭偉宏先生主張“把同品定有性表達為‘有同品是因’,即‘有(P且非S)是M’。其中‘S’表示宗有法,‘P且非S’表示同品是除宗有法的?!保╗25],第406頁)此外,鄭偉宏先生還給出了第二相的一個符號化表達式:(P·)IM。([23],第73頁)周云之先生認為,“因的第二相‘同品定有性’只肯定了宗后陳(大詞)中定有屬于因(中詞)的事物,并沒有肯定凡屬于因的事物都具有宗后陳之性質(zhì),即并不斷定屬于因的事物都在宗后陳的外延之中。”“它的命題結(jié)構(gòu)應當是‘有P(宗后陳)是M’而不應當是‘所有M(因)是P(宗后陳)’”。([28])

(3)“PIM∧MA”說。張忠義先生持該主張,意思是“一定存在一部分宗同品具有因同品的性質(zhì),并且所有的因同品都是宗同品(保證M=P)?!被蛘哒f,“一定存在一部分宗同品具有因同品的性質(zhì)?!保╗21],第94頁)

(4)“凡同品必定具有因法”說。黃志強先生持該主張。他認為,“對第二相的解釋是:凡同品必定具有因法性”。([5])其中,他不贊成“把‘同品’說成‘宗同品’,即具有宗法性質(zhì)者”,而是認為“所謂同品是具有因法性的同品,并不能以其宗法相同就可稱之為同品。”([5])按此說,把“凡同品必定具有因法性”中的“同品”替換成“因同品”,將得到如下命題:“因同品定有因法性”。黃教授認為只有此命題“才能表征”第二相的涵義。

(5)MAP說。周文英先生在《中國邏輯思想史稿》一書中對第二相有這樣的解釋:“‘同品定有性’是說‘因’與‘宗后陳’的關(guān)系?!ㄓ小覀児们铱梢越忉尀椤欢ㄓ小囊馑肌F┤纭餍浴欢ň哂小疅o?!奶攸c?!薄啊鳌瘜Α疅o常’是‘定有’而不是‘全有’。“一般的《因明書》經(jīng)常用另外一條規(guī)定來作輔助。這條規(guī)定是:同喻體必須先因后宗。”([26],第143頁)根據(jù)上引材料,“在這里‘同品定有性’實際上被理解為‘同因者必是宗后陳者’或‘同因者必具有宗后陳之屬性’?!保╗28])換言之,周文英先生在這里實際上主張第二相的含義是:所有的因(M)都是宗法(P)。需要指出,在《陳那的因明體系述略——印度邏輯的核心內(nèi)容和癥結(jié)》一文中,周文英先生改變了原來的看法,認為“同品可以表示為‘非S并且P’。同品定有性是說‘有同品具有因(M)的性質(zhì)’?!保╗27])

本文認為,第二相“同品定有性”是對宗同品和因法之間的關(guān)系所作出的規(guī)定;它要求所有具有因法所表示屬性的事物也都具有宗之后陳所表示的屬性,換言之,第二相規(guī)定表示宗同品的概念包含表示因法的概念。第二相的表達式可以是:MAP,意思是:所有的M(因法)都是P(宗后陳法)。主要理由如下:

(1)基于藏傳因明的返觀。祁順來先生在其《藏傳因明學通論》一書中指出,“同品定有性”相當于藏傳因明中的“后遍”([10],第216頁),屬于周遍判斷,即斷定所有的因法包含于宗之后陳之中。他給出了第二相的例釋:“同品定有性,如若是所作見彼無?!??!暗诙嗤范ㄓ行?,由因支與所立法組成假言判斷,如‘若是所作見彼無?!?,這里雖然是一個假言判斷,但它完全可以表示出因支的全部外延,體現(xiàn)因支在理由前提中的周延性?!保╗10],第213頁)祁順來教授的觀點無獨有偶,楊化群先生早在其1983年完成的一部漢譯藏著中也持類似觀點。在比丘?阿旺洛桑(1719—1795年)和仲欽?阿旺達杰所著《因明學名義略集》一書中,有這樣一段原文:“完備三相或者是三相,為真因的性相。所謂三相,謂宗法、隨因后遍、遣遍?!逼渲械摹半S因后遍”,楊化群先生的注釋是,即“同品定有性”;“遣遍”,他的注釋是,即“異品遍無性”。([18],第114頁)另外一段原文:“周遍,又分為:隨因后遍、隨因遣遍、正遍、遣遍等。”其中的“周遍”,楊化群先生的注釋是“意為遍及”;“隨因后遍”的注釋依然是“同品定有性”;“隨因遣遍”的注釋是,即“異品遍無性”。([18],第115頁)

(2)玄奘弟子的疏解。《入論》譯出后,神泰、窺基等玄奘弟子為之作注,其中,窺基的注疏最具權(quán)威。個中原因,除了窺基曾經(jīng)親得玄奘講解陳那因明理論之外,作為“玄奘譯場中人最晚寫出的因明著作”,《大疏》撰寫時具備借鑒前賢注疏的文獻優(yōu)勢。這些情況,直接促成《大疏》能夠集唐疏之大成,代表唐代因明研究的最高水平。應該說,窺基對第二相的解釋是具有比較高的可靠性的。在《大疏》中,他不止一次地強調(diào)因后二相和喻體之間的一致性:“陳那釋云,因有三相,一因二喻?!保╗6],第60頁)“陳那菩薩,因一喻二,說有六過,即因三相六過是也。”([18],第65頁)“因一喻二,即因三相。”([6],第67頁)“陳那已后,說因三相即攝二喻,二喻即因,俱顯宗故”。([6],第300頁)在未知玄奘關(guān)于其對“因三相”的漢譯進行具體解釋的情況下,窺基的觀點不應該被輕易否定,尤其是“‘二喻即因’的觀點在慈恩宗內(nèi)得到繼承和弘揚”([25],第190頁)的事實,更進一步加強了窺基觀點之可靠性。繼《大疏》之后,慧沼的《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智周的《因明入正理論后記》等均主張“二喻即因”。“二喻即因”,其中的一個意思就是:第二相和同喻體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MAP體現(xiàn)了第二相。

(3)《入論》中的文本證據(jù)?!度胝摗分杏嘘P(guān)于“喻”的如下一段文字:“喻有兩種:一者同法,二者異法。同法者,若于是處顯因同品決定有性,謂‘若所作,見彼無常,譬如瓶等’。異法者,若于是處說所立無,因遍非有,謂‘若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關(guān)于這段文字中的“于是處顯因同品決定有性”,熊十力不贊成“因同品”三字連讀。他指出:“《疏》以因同品為名詞,解作因同品處決定有宗,甚謬。同品當屬下,謂顯示因之同品定有性,即顯因之第二相也?!保╗17],第223頁)呂澂先生也持相同主張,他指出:“《大疏》謂同喻顯相正顯因同品處宗法隨有,異喻顯相兼顯因異品處宗亦隨無。窺師所據(jù),在《小論》解同喻處‘顯因同品決定有性’一句,以‘顯因同品’為讀,遂立名目,解作因同品處決定有宗,……是喻所顯,因后二相,毫無可疑?!缎≌摗分模允恰贰瘜傧?,而謂顯因之‘同品定有性”。([8],第42頁)根據(jù)熊十力、呂澂的意見,上引材料中相關(guān)文字當讀作:“同法者,若于是處顯因,同品決定有性,謂‘若所作,見彼無常,譬如瓶等’?!边@樣,該句子就非常清楚地說明,同喻顯示了第二相,即因法和宗同品的不相離關(guān)系。其中,“若所作,見彼無?!?,可謂第二相的一個例釋。

此外,《入論》在解釋“因三相”后有這樣一個例釋:“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fā)性,遍是宗法,于同品定有,于異品遍無,是無常等因。”這里有關(guān)于第二相的又一次相關(guān)表述,即“于同品定有性,于異品遍無性”。該例釋的梵文原文以及現(xiàn)代漢語翻譯如下:

Tatra k?takatvam prayatna-anantar-yakatva? vāsapak?a eva asti vipak?ena-asti eva

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fā)性,在同品中就是“有”,在異品中就是“無”。

iti anitya-ādau hetu?

這是無常等中的因。([4],第46頁)

對照玄奘譯文中的“于同品定有,于異品遍無”和韓廷杰譯文中的“在同品中就是‘有’,在異品中就是‘無’”,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第二相的含義是因法在宗同品之中,即MAP。

(4)九句因與因三相。九句因理論是陳那首創(chuàng)抑或古已有之,我國近代以來的漢傳因明研究者意見不一。但是,在《門論》中有關(guān)于九句因的詳細分析,進而九句因構(gòu)成了陳那所開創(chuàng)的新因明之核心即因三相理論的基礎(chǔ),這一點可謂研究者的共識。誠如呂澂先生所言:“因三相語,源出外宗,無著以降,內(nèi)漸引用。迨及陳那,復事廣說,列因九句,真似大名。”([8],第27頁)在《門論》中九句因是這樣表述的:“宗法于同品,謂有、非有、俱;于異品各三,有、非有及二?!碑敶鷿h傳因明著作多以如下方式表述九句因:①同品有,異品有;②同品有,異品非有;③同品有,異品有非有;④同品非有,異品有;⑤同品非有,異品非有;⑥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⑦同品有非有,異品有;⑧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⑨同品有非有,異品有非有。兩種表述在實質(zhì)上完全相同。上述九種情況中,《門論》明確斷定只有第二句和第八句屬于正因,其余則是相違因或不定因。第二句和第八句為正因的事實,表明因三相中第二相的含義是:所有的因法(M)具有同品(P)的性質(zhì),其表達式是:MAP。這一點,借助于文恩圖對二、八兩句的分析可以得到顯現(xiàn)。

第二句“同品有,異品非有”的文恩圖如圖1,第八句“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的文恩圖如圖2。

其中的陰影部分表示該部分分子不存在。

其中的陰影部分表示該部分分子不存在。

綜合圖1和圖2,可得如下結(jié)論:②所有的M都是P,即MAP。③所有的M都不是非P,即ME;或者說,所有的非P都不是M,即EM。這兩個結(jié)論,分別對應于因三相中第二相和第三相之表述: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

4 結(jié)語

“因三相”是陳那新因明理論的核心部分,隨著玄奘對《入論》和《門論》的翻譯,該理論開始成為漢傳因明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

(1)關(guān)于因三相的含義,在傳統(tǒng)的漢傳因明研究過程中以唐疏尤其是窺基的《大疏》為圭臬。近代以降,隨著西方邏輯在我國的廣泛傳播,漢傳因明研究開始轉(zhuǎn)型,西方邏輯成為研究者的重要參照。在這一過程中,“因三相”理論也成為“邏輯分析”的對象。其間,關(guān)于第一相和第二相,尤其是第二相的含義及其表達式引起了學界的爭鳴?;谒膫€方面的理由,尤其是《大疏》的觀點以及九句因和“因三相”關(guān)系的考察,本文認為第二相的含義是針對因法和宗之后陳的關(guān)系而做出的一種規(guī)定,其表達式是:MAP。這種視角下的第二相和第三相是等值的,二者在語義上可以實現(xiàn)互推。只是這種解釋難免如下質(zhì)疑:如果第二相和第三相等值,第三相還需要存在嗎?誠如周云之先生所言:“如果把因的第二相簡單解釋為對同喻體的要求,那就只能由‘同喻體和異喻體可以缺一’而推出‘因的第二相和第三相也是可以缺一’的結(jié)論?!保╗28])周先生提出的問題是深刻的,這是近代以來的漢傳因明研究過程中所面臨的普遍性問題,即:在研究因明的過程中西方邏輯這一分析工具如何才能恰當?shù)氖褂??是否存在邊界?具體到因三相中的第二和第三相是否可以缺一,沈劍英先生曾經(jīng)有過一個獨特的回答。他指出:“如果從邏輯的角度來看,……憑借因的第一相和第二相(或第三相),就能夠建立一個有效的論證式。從這個意義上,因之后二相(或同異喻)中當是可以缺一的。不過我并不主張真的去廢除哪一相或哪一支,因為因明有它自己的風格,我們應該科學地、歷史地來分析它,評價它?!保╗12])“因明有它自己的風格”,沈先生的這一主張給我們思考邏輯和因明的關(guān)系,如何看待因三相中第二相和第三相的關(guān)系提供了啟示?!度胝摗返某蹴炄缦拢骸澳芰⑴c能破,及似唯悟他;現(xiàn)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边@也就是漢傳因明中所謂的“八門二益”,《入論》稱之為“如是總攝諸論要義?!边@里,非常清楚地傳達了如下觀點:“八門二益”涵蓋了陳那新因明理論的“要義”;其中,真能立、似能立、真能破、似能破,以及真現(xiàn)量、似現(xiàn)量、真比量、似比量,其宗旨在于實現(xiàn)“悟”,悟的對象包括自己和他人(論辯中的對方)。換言之,陳那的新因明主要屬于立破之學,近于今天所謂的論證理論。立破之學和西方傳統(tǒng)邏輯之間存在著差異——前者著力于探究如何才能實現(xiàn)自悟和悟他,后者關(guān)注前提和結(jié)論之間推出關(guān)系的分析?;诖?,可以說“因三相”中的第二相和第三相分別從正反兩個不同方面各自實現(xiàn)著對于宗的證成,即第二相(和第一相結(jié)合)證成立論者之宗(SAP),第三相(和第一相結(jié)合)破斥相違宗(SE)不成立。對于相違宗的關(guān)注,這是《入論》和《門論》所述因明過論的內(nèi)容之一。

(2)關(guān)于玄奘譯本中的用字?!氨椤焙汀岸ā笔切史g“因三相”時使用的兩個特殊漢字,關(guān)于這兩個漢字的使用學界進行了探討。本文認為,“遍”和“定”都是副詞,前者的意思是“到處、普遍”,后者的意思是“確定、一定”。第一相“遍是宗法性”的意思是:在所有的情況下,因法都是宗前陳之法。這里的“遍”是針對SAM這樣一個性質(zhì)判斷而言的。第二相和第三相,是關(guān)于因和宗之后陳之間關(guān)系的,它們涉及到因法和宗后陳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在因果關(guān)系的框架下,玄奘對第二相和第三相的譯文用字可謂匠心獨運。在第一相成立的前提下,即如果所有的S都是M,M和P之間的關(guān)系又會如何呢?“同品定有性”的“定有”一詞以十分肯定的方式回答了該問題:對于宗之后陳P所表示的性質(zhì)而言,M一定具有,不會不具有。這就是因三相中的第二相?!爱惼繁闊o性”中的“遍”字,則形象地告訴人們這樣一個事實:在所有宗之后陳即同品所表示的性質(zhì)不存在的地方,都沒有因法所表示的事物存在??梢哉f,“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這兩個漢語術(shù)語的構(gòu)造,使得玄奘在譯講“因三相”的過程中,一方面繼承了“同類所攝,異類相離”(《如實論》)這一正反互證的因明說理傳統(tǒng),另一方面成功實現(xiàn)了漢語對印度文化在具體事件上的一次準確而又雅致的表達。

猜你喜歡
玄奘三相
淺談低壓三相異步電機啟動保護的選擇與應用
籠型三相異步電動機的起動和調(diào)速解析
基于Motor-CAD三相異步感應電機仿真計算分析
太宗&玄奘:西游前后的帝與僧
三相異步電動機正反轉(zhuǎn)的控制設(shè)計
采用并聯(lián)通用內(nèi)模的三相APF重復控制策略
放我一馬
冠蓋總廟“三相侯王”
玄奘的晚年很凄涼
玄奘
化州市| 新民市| 内黄县| 泉州市| 天祝| 慈溪市| 津南区| 休宁县| 罗定市| 定州市| 莱西市| 吐鲁番市| 栾川县| 舟山市| 福清市| 汝南县| 嘉祥县| 敖汉旗| 白朗县| 定结县| 尼玛县| 孟津县| 绩溪县| 肃宁县| 邛崃市| 将乐县| 大厂| 宜昌市| 中卫市| 邵阳县| 汉中市| 永春县| 璧山县| 永寿县| 巴青县| 天祝| 彩票| 巩留县| 临泉县| 锡林浩特市| 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