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林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灰痪盼寰拍甑囊粓龃蠛岛鸵蜷L期缺水導致的貧困,讓河南林縣(今河南省林州市)縣委決定『跳出林縣解水荒』,從臨近的山西省平順縣引水,于太行山腰鑿壁修渠,可謂『立下愚公移山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一部林縣志,滿卷荒旱史”。新中國成立初期,林縣91.8萬畝耕地中,只有1.2萬畝水澆地,吃水貴如油,十年九不收,也成了當?shù)厝嗣裆a(chǎn)勞動的常態(tài)。正如原林縣縣委書記、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所說:“群眾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是缺水,那就修渠?!毙耷訂T令發(fā)布第二天,3.7萬修渠大軍開赴莽莽太行,因為條件有限,許多當?shù)孛窆儙е依锏蔫F镢、鐵鍬、小推車就上了工地。
從1960年2月動工,到1969年7月竣工,十年時間,30萬人,靠土炮開山、鋼釬鑿石、扁擔挑籮筐,林縣人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削平1250座山頭,鑿通211個隧洞,在巍巍太行山腰,鑿出一條長達1500公里空中河渠,它也被稱為中國“水長城”。
紅旗渠,凝聚著30萬民工十年的時間和心血。
工程開工之初,正逢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林縣全縣只有300萬元儲備金和28名水利技術人員,建設過程中的種種困難都等待被克服。沒有石灰怎么辦?自己燒;沒有水泥,那就自己制;就連炸藥,也是自己造。為了節(jié)流,出工時,大家更是自帶工具、口糧,不足部分再從生產(chǎn)隊儲備糧中補助。山上沒地方住,修渠隊伍就睡在山崖下、石縫中,這樣的生產(chǎn)生活狀況,正如當?shù)匾痪漤樋诹锍模骸霸缟峡?、中午湯、晚上天池泡月亮?!睅е@種勇于直面和解決困難的精神,紅旗渠工程總投資6865.64萬元中,上級撥付資金僅占14.94%,85.06%的資金都由百姓自籌。
十年修渠,也涌現(xiàn)出許多英雄人物。吳祖太,是第一位為紅旗渠獻身的人,在執(zhí)行紅旗渠任務期間,他遭遇母親病故和妻子救人犧牲的變故,卻堅持奮斗在紅旗渠建設的第一線,而他自己最終也因在勘測工程中遇到險情,犧牲在工作崗位上,那一年,他才27歲。十年里,這樣的人物眾多,81人為了這“奇跡”工程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當中有年過花甲的老人,也有年僅17歲的少年。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正是紅旗渠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最終,靠著這條總干渠長70.6公里、渠底寬8米、渠墻高4.3米的紅旗渠建成后,林縣水澆地面積從1.2萬畝,增加到54萬畝。林縣人民用自己的汗水和雙手,創(chuàng)造了奇跡。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zhì)和宗旨的集中體現(xiàn),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當前,杭州正加快推進城市國際化、全面推進擁江發(fā)展,學習和發(fā)揚紅旗渠精神,對于杭州當好新時代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排頭兵具有重要意義。
敢想敢干,就是解放思想。在紅旗渠修建之初,林縣縣委提出了“大戰(zhàn)80天,引來漳河水”的目標,卻被事實證明是不切實際的。一開始,民工們不是挖錯了渠線,就是炸壞了渠底。隨后,在盤陽村會議上,以楊貴為首的縣委領導,廣泛聽取意見,決定樹立長遠作戰(zhàn)思想,調(diào)整部署,分段施工,方才確保修渠工程的順利實施。在主動擔負城市國際化的歷史使命中,杭州也應不斷解放思想,跳出傳統(tǒng)思維和路徑依賴,拓寬視野,成為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世界名城的推動者。
干一事成一事,做工作上的有效執(zhí)行者?!爸灰枷氩换?,辦法總比困難多”,紅旗渠的修建,是林縣人民十年實干苦干之功。杭州市在城市發(fā)展進程當中,應當發(fā)揚“釘釘子”的精神,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干,發(fā)揮水滴石穿、寸積銖累的韌勁,發(fā)揚新時代愚公移山的精神,避免“東一榔頭西一鋤頭”。
圍繞群眾路線,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十年修渠歷程中,林縣黨員干部們始終堅持“工作高標準、生活低標準”的原則,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入黨的時候,我可是舉過拳頭的!”共產(chǎn)黨員任羊成曾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凌空作業(yè),只因心中對黨員身份的堅定認同。干部能夠搬石頭,群眾就能搬山頭,我們做工作,要從杭州市情、民情出發(fā),特別是與群眾直接相關的工作,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站牢群眾立場、懷抱群眾感情、踐行群眾路線。事前多做調(diào)查研究,事后多做宣傳發(fā)動,聚人心集眾智,調(diào)動一切積極因素干好工作,堅信人民群眾擁有最大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