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評論員
又是一年清明時。
清明時節(jié)“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生機勃勃,是播種繁衍的時令,是生命綻放的節(jié)日;“氣清景明,萬物皆顯”,不出去踏青乃是辜負這美好的時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是何等的暢達與愜意。
在這生意盎然的時節(jié),我們與家人一起,祭掃先人長眠的地方,慎終追遠,虔敬喚起家族共同的記憶。你將切身感受到,先人不僅繼續(xù)活在血脈之中,也繼續(xù)活在記憶之中。清明節(jié),是一個強化與刷新家族記憶的日子,體現(xiàn)了中國人亙古常新的家庭本位觀念。
是的,家庭之于中國人有超越的意義。“家”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生命觀與宗教觀,是兩種“永生”的載體:基因綿延意義上的永生,生命在時間的河流里無盡流淌,生命如薪火一樣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模因綿延意義上的永生,家族共同的記憶、家學、好的家風與價值觀代代相傳,綿綿不絕。
家庭之于中國人有世俗上的雙重意義。第一重,是父母對子女。從經(jīng)濟社會角度看,家庭是最小的共同體,承載著兩項核心功能:生養(yǎng)子嗣與財產(chǎn)的分配尤其代際分配。為子女積累生存資源,讓子女站在更高的起跑線上,是比自我享受更綿遠、更厚重、更強烈的財富創(chuàng)造動力,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源動力。在這個意義上,生養(yǎng)子嗣是更接近本源的目的,財富的代際分配是達致這一目標的手段,家庭的這一重世俗意義與超越意義是無縫對接的。
第二重,是子女對父母。相對而言,子女對父母的愛多少要弱一些,所以儒家講孝道,講子女對父母之愛的回饋。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女要關心父母的身體,父母生病了要給予好的救治與護理??鬃诱f: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子女對生我養(yǎng)我的父母要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意。生前涼薄,死后大辦,不是真愛。父母在世時厚養(yǎng)比離開時厚葬、清明時燒新款iPhone更重要。死后才有、清明節(jié)才有的“孝”只是一種表演。
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這時光在慢慢收窄。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終有一天,一抔黃土分隔彼此,你與子女在這一頭,父母與先人在那一頭。你也是父母,或?qū)楦改福闫谕优绾螌Υ?,你就如何對待父母,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也是最好的家風傳承。
頂著一穹清澈明朗的天,懷著一顆清澈明朗的心,你看到,通往兩個“永生”的長路在腳下無盡延伸,你知道,你必須跑好屬于自己的那一棒。這生生不息的家,鑄就這生生不息的文明與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