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莉
語文課本中選了一篇童話故事——《咕咚來了》。
故事講的是:湖邊有一棵樹,樹上結滿了木瓜。一個木瓜熟了,從樹上掉進湖里,咕咚一聲,濺起了白色的水花。
兔子聽見嚇壞了,拔腿就跑,邊跑邊叫:“快逃哇,咕咚來了!”猴子聽見了,也跟著跑,邊跑邊叫:“大家快逃哇,咕咚來了!”這下子可熱鬧了。動物們全跟著跑起來,邊跑邊喊:“快逃命啊,咕咚來了!”
最后,大象領著動物們找到了“咕咚”。
為什么講這個故事呢?因為老師發(fā)現(xiàn)我們班級也開始出現(xiàn)“咕咚先生”了,誰是“咕咚先生”呢?每一個沒有弄清原因就跟著盲目奔跑的人都是“咕咚先生”。
我們昨天的課堂上有沒有“咕咚先生”呢?
在小昊講完題之后,老師問:“聽懂了嗎?”同學們整齊地回答:“聽懂了”。然后,老師想往下講,卻發(fā)現(xiàn)小益的小手一直高高地舉著,老師本想忽略,但看到他那執(zhí)著的眼神,老師咽下了要說的話,停下要做的事,心想他是不是有什么發(fā)現(xiàn)?別錯過了。
“小益,什么事?”老師疑惑地問。
“老師,小昊的回答我沒有聽懂?!?/p>
課堂瞬間安靜了,大概你們覺得這個時候是應該聽懂的時候了,不應該說聽不懂。別人都聽懂了,你怎么可以聽不懂呢?
“還有誰沒有聽懂?誠實地告訴老師?!彪S后陸續(xù)舉起了一些小手。
沒聽懂,卻要說聽懂了,真是會“察言觀色、審時度勢”?。?/p>
同學們,你們瞬間的安靜,是認為小益的問題不合時宜嗎?小益,在你們的印象中應該是聰明的,應該是能聽懂的,怎么能聽不懂呢?而且還在大家都表示聽懂的時候說聽不懂,這能行嗎?
孩子們,你們要知道,提出問題與時機是否合適從來沒有絲毫聯(lián)系,因為問題是從自己的內心出發(fā)的,而并不是發(fā)于環(huán)境。
在你們這樣的年紀,擁有純凈樸實的心靈,老師希望你們真誠對待自己的感受,希望你們不要不懂裝懂,希望你們在尋找真理的路上,執(zhí)著于發(fā)現(xiàn),執(zhí)著于探究,而不是把精力用于觀察是否合宜,如果你學會了人云亦云,那我們的班級就會增加一位“咕咚先生”,少了一位探險家。
今天,有一件小事也讓我看到了“咕咚先生”的身影。
上午,課堂練習時間有點不夠用,我不知不覺就加快了上課的節(jié)奏。我們講解一道題:數(shù)一數(shù)共有幾個?很快就有同學說出了答案3、5、4,老師把答案寫在練習冊上,并通過投影打在屏幕上,講題訂正。然后進行下一題,就這樣,做習題對答案,課堂節(jié)奏慢慢加快了,提問回答像行云流水一樣順利行進著,很快就能完成預定的目標了。
老師開始走到同學們的座位前檢查做題情況,同學們都跟上了,雖然很忙,但是我們步調一致。老師邊看邊點頭,一年級的小孩可塑性挺強的嘛。這時老師走到彤彤座位旁,發(fā)現(xiàn)她已經(jīng)被大部隊的急行軍落下,老師剛要催促,卻看到她正伸出白嫩的小手不慌不忙地點著圖,小嘴翕動著,輕聲在數(shù):1、2、3,數(shù)完后工整地寫在練習冊上,接著再數(shù)下一個,那動作從容不迫、鎮(zhèn)定自若。
我站在她旁邊好一會兒,她似乎沒有察覺,沉浸在自己安靜的世界中,也不管自己的做題速度已經(jīng)落后了,還用自己的節(jié)奏認真地完成著任務。投影上答案很大很清晰,周圍的孩子們在喊:“老師,我寫完了!”但彤彤那無邪專注的樣子瞬間打動了我。
高年級的孩子,當老師站到身邊時會因為題沒有做完而慚愧,或因為怕被批評而趕緊抄答案,但眼前孩子對我的“無視”使我捫心自問:為什么高年級的孩子學會了弄虛作假、掩飾應付?
就比如,現(xiàn)在課堂上的做題速度是按照我的要求進行的,那是我定的速度,不是孩子們自己的速度。在老師的要求下,有幾個孩子還能堅持按照自己的速度去做題呢?為了跟上老師的速度,可能寫字慢的、讀題慢的、理解慢的孩子都在忙著把屏幕上的答案搬到自己的本上吧。哪還有時間思考分析呢?老師雖然沒有教他們抄答案,但是老師的行為卻在促使孩子選擇抄答案這個捷徑,因為老師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去做?。?/p>
心下感慨,摸摸彤彤黑黑的短發(fā),她抬起頭用她清澈的大眼睛迷惑地看了我一眼,又低頭數(shù)數(shù)去了。
其實在課堂上,老師的目光很容易被那些積極快速回答問題的孩子所吸引,卻沒有意識到這僅僅是班級里的一部分,更多的沒發(fā)言的同學才是真正需要被關注的。孩子如果總是被忽略,總是被催促,總是被責備,不被理解,他是不是就會學著造假、敷衍、不懂裝懂、人云亦云?
在老師對速度的統(tǒng)一要求下,會不會因此而誕生了“咕咚先生”?
很多時候,家長、老師就是“咕咚先生”的始作俑者,希望孩子求真卻在強迫孩子迎合。所以,還是不要只是忙著催,忙著責備,忙著匆匆趕路了,適當?shù)胤怕_步,細細品味,用自己的方式思考,方能獲得真正的治學之道。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做教人求真的老師,培養(yǎng)真人。請同學們幫助老師、監(jiān)督老師,讓老師不做“咕咚先生”的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