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愛玲著作《金鎖記》和《傾城之戀》分別被張愛玲自己和美國譯者Karen Kingsbury譯為The Golden Cangue和Love in a Fallen City。同為張愛玲作品譯文且都主要采用了“異化”翻譯策略,但在譯文美國市場的接受度卻大相徑庭。本文從譯本之外的文化因素出發(fā),主要從譯者、時代背景、讀者需求和贊助人等角度分析原因。
【關(guān)鍵詞】The Golden Cangue; Love in a Fallen City; 接受度; 譯者
【作者簡介】方婷,北方工業(yè)大學(xué)。
一、理論依據(jù)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翻譯研究提出翻譯的“文化轉(zhuǎn)向”(the cultural turn),形成了文化學(xué)派。該學(xué)派主張強調(diào)譯文之外的因素,比如譯者、讀者、時代背景、贊助人、政治統(tǒng)治需要等,把翻譯放到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拓展了翻譯研究的維度。
經(jīng)過對比研究,學(xué)界前人普遍認為張愛玲和金凱筠都主要采用了“異化”或者說“對抗”的翻譯策略。如果從傳統(tǒng)翻譯的“歸化”或“異化”的角度來看,同一原作者的譯介作品,在翻譯策略一致的情況下,出版情況卻產(chǎn)生了較大差異。本文以文化學(xué)派理論為基礎(chǔ),先介紹兩篇譯文接受度的差異情況,后探討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
二、張譯與金譯的接受度
1.張愛玲譯作在西方的接受情況。1956年,張愛玲將《金鎖記》翻譯為Pink Tears,投稿遭出版商拒絕后,進一步改寫為The Rouge of the North,但也遭到過退稿,直到1967年才由英國一家出版社出版,但市場反應(yīng)仍是冷淡。最后,1971年,應(yīng)夏志清教授邀請,張愛玲將《金鎖記》改寫為The Golden Cangue,收入哥倫比亞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志清教授主編的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Stories之中,但也沒有得到西方讀者的關(guān)注。
2.金凱筠譯張愛玲作品在西方的接受情況。2007年,“發(fā)行量大、影響深遠,撰稿人多是學(xué)界、知識界一時之選”的《紐約書評》出版金凱筠的《傾城之戀》譯本,被劉紹銘認為是“張愛玲作品‘出口一大盛事”(劉紹銘,2007)。同年,知名的企鵝出版社再版了金譯《“傾城之戀”及其他故事》。2007年,企鵝出版社還推出由她與其他譯者合譯的《“色戒”及其他故事》。張愛玲成為錢鐘書之后,第二個進入企鵝經(jīng)典叢書的現(xiàn)當(dāng)代中國作家,說明了金譯《傾城之戀》的成功。
三、張譯與金譯接受度差異的原因
1.譯者的原因?!耙钊?、細致地探討翻譯與譯入語文化的關(guān)系,就繞不開對翻譯家本身的探討。”(穆雷,詩怡,2003)譯者本身是影響譯文接受度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1)張愛玲的翻譯特色。張愛玲的翻譯活動貫穿了她整個文學(xué)生涯,尤其在赴美之后,翻譯不僅成為她的謀生手段,更寄托了她打入英美文學(xué)界的希望。張愛玲的后半生除了少量的散文創(chuàng)作、幾部小說作品以及《紅樓夢》考證外,她的文學(xué)產(chǎn)品都是翻譯作品”(孟昭毅,李載道,2005)
這一時期,張愛玲的譯作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努力融入英語主流社會,另一方面,又有強烈的中華身份認同。
1)適應(yīng)美國主流文化。張愛玲的譯作主要采用“異化”策略,但是為了適應(yīng)英語讀者的需要,順應(yīng)美國和西方社會文學(xué)作品的主流詩學(xué),譯文在原文基礎(chǔ)上做了刪改。例如《北地胭脂》,其譯文改寫了原作情節(jié)、省略人名、并增加了對中國文化特色內(nèi)容的解釋和介紹。英譯《海上花》時,考慮到讀者的閱讀感受與審美心理也對原作有刪改。包括《金鎖記》最初翻譯為Pink Tears,投稿遭拒后,張進一步改寫為The Rouge of the North。
2)強烈的中華身份認同。作為第一代華裔作家,張愛玲成年后移居美國,地理的距離帶來的是精神與文化上的親近,但越是親近中國文化,就意味著越疏離美國讀者。對于美國主流文化而言,張愛玲的作品屬于“邊緣”文化(王曉鶯,2008),原作品所受關(guān)注就非常有限,同時兼為譯者,用“不流暢”英語翻譯出陌生的東方文明,使得譯文與普通的美國讀者的習(xí)慣產(chǎn)生了較大的距離。
從譯者本身的身份認同和選擇的翻譯方法來說,普通的美國讀者較難對張譯產(chǎn)生興趣。
(2)金凱筠的翻譯概況與特色。金凱筠(Karen Kingsbury) 是美國當(dāng)代漢學(xué)界知名的中國文學(xué)翻譯家,張愛玲研究專家。她先后在大陸和臺灣地區(qū)工作將近20年,2006年才回到美國。在翻譯方法上,金凱筠多次在訪談提到她主要采用“異化”策略,特別是在Love in a Fallen City (2007) 的序言中,金凱筠坦言她力圖讓譯文讀者產(chǎn)生與原作讀者相似甚至相當(dāng)?shù)姆磻?yīng)(Eileen Chang, 2007, xv-xvi)。
從譯者角度來說,張愛玲是帶有強烈中國文化色彩的華裔作家兼譯者,金凱筠是美國譯者兼張學(xué)研究學(xué)者,對于目標的英語讀者而言,金凱筠身為美國學(xué)者兼張學(xué)研究專家的身份,有著先天的優(yōu)勢與美國讀者更親近。
2.時代背景。二戰(zhàn)后的“冷戰(zhàn)”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產(chǎn)生對抗,美國文壇也沒能守住陣地而淪為政治的附庸。這種情況下,張愛玲作品所傳遞的東方文明,進一步被邊緣化與排斥。The Golden Cangue 中描寫的腐敗衰落的封建社會,甚至被解讀為張愛玲支持共產(chǎn)主義的證據(jù),更使這部作品不被美國主流社會所接受。相比而言,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與初步成功,中國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參與到國際市場中,中美合作也愈加緊密,使得雙方更有需求了解彼此,也可以說中文作品此時的譯介順應(yīng)了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會像20世紀中前期舉步維艱。這是張譯與金譯接受度因時代發(fā)展變化而不同的原因。
3.讀者的需求。二戰(zhàn)后,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創(chuàng)作的《大地》三部曲塑造了一個個勤勞、堅毅、質(zhì)樸、善良的中國農(nóng)民形象,“垮掉的一代”期望以“如田園詩般和平安寧的中國文化救贖歐洲的精神文化危機”(陳吉榮,2007:5)。但是“張愛玲是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可是同時又是一個活潑的諷刺作家,記錄近代中國都市生活的一個忠實而又寬厚的歷史學(xué)家?!?(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第300頁)《金鎖記》被譯介為英語后,美國讀者缺乏對中國的了解與文化共鳴,悲慘的七巧完全變成一個變態(tài)的老女人,她的人生悲劇也無法轉(zhuǎn)化為讀者的同情心,張愛玲對人性的批判與揭露直接幻滅了英語讀者的期望。相比之下,盡管《傾城之戀》也講述了同一段歷史,但是故事始終給了觀眾美好的期待,整個情節(jié)也更為輕松。
四、贊助人
《金鎖記》譯本Pink Tears、The Golden Cangue及改寫譯本The Rouge of the North都曾遭到出版商拒絕或退稿,但Love in a Fallen City由New York Review Book出版。單以出版社聲譽來說,《紐約書評》在全世界有著更大的影響力。另外,奧斯卡最佳導(dǎo)演李安等名人也為Love in a Fallen City撰寫贊助詞,這也為金譯打開市場提供條件。相比之下,張愛玲作為第一代華裔作家,憑一己之力想要在美國“出名”,就顯得十分勢單力薄。
五、結(jié)語
本文從文化轉(zhuǎn)向的翻譯理論出發(fā),從譯者、時代背景、讀者需求和贊助人等方面,分析了張譯《金鎖記》與金譯《傾城之戀》在西方市場接受度差異的原因。兩部著作作者都是張愛玲,所描繪的故事也發(fā)生在同一歷史時期和同一地點上海和同一群體,而且譯者都采用了相似的翻譯方法,但是出版情況或者說接受度卻不盡相同,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可以從中看出時代的變化、讀者需求的變化,以此說明翻譯不完全是一個語言間的轉(zhuǎn)換,而是與社會文化發(fā)展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綜合體。此文所做的研究有限,以期未來在相似問題上有更多更充分的科學(xué)研究。
參考文獻:
[1]Eileen Chang,Love in a Fallen City[J].New York: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2007.
[2]張愛玲.傾城之戀[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7.
[3]夏志清,劉紹銘譯.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4.
[4]劉紹銘.到底是張愛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5]穆雷,詩怡.翻譯主體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兼評中國翻譯家研究[J].中國翻譯,2003,1:12-18.
[6]王曉鶯.多元視界下的張愛玲的翻譯.中國翻譯,2008,5.
[7]陳吉榮.談本位論觀照之下的《金鎖記》自譯[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外語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