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杭延
摘? 要:毛紅椿是福建省鄉(xiāng)土珍貴用材樹種,具有生長快、木材質(zhì)地好等優(yōu)點,發(fā)展前景廣闊。通過開展毛紅椿幼苗移植時間、移植密度對其移植效果影響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移植時間對保存率有著極顯著的影響,4月份移植保存率最高,平均達到96.47%,而移植密度對移植保存率無顯著影響;移植時間和移植密度對毛紅椿移植苗的地徑、苗高生長以及苗木干生物量和根莖比均有著極其顯著的影響,且移植時間和移植密度間的交互作用均極顯著。綜合考慮移植保存率、地徑、苗高、干生物量、根莖比等5個指標和單位面積出苗量,4月份、100株·m-2是毛紅椿最佳的移植時間和移植密度。
關鍵詞:毛紅椿;移植時間;移植密度;保存率;干生物量;根莖比
中圖分類號 S72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4-0076-03
毛紅椿[Toona ciliata Roem.var.pubescens(Franch.)Hand.-Mazz.],為楝科香椿屬落葉或近常綠喬木,高可達30m,幼枝被柔毛,干時紅色,疏具淡褐色的皮孔,花期5—6月,果熟期11—12月。主要分布于中國江西、云南、四川、安徽、湖南、廣西、廣東、貴州等省份,垂直分布在海拔500~2500m,多呈天然零星分布。毛紅椿是珍貴的鄉(xiāng)土用材樹種,具有很高的經(jīng)濟價值,被譽為“中國桃花心木”,其大量的容易腐爛的落葉對改良土壤也具有重要作用[1]。
福建是毛紅椿的適宜分布區(qū)[2-3],發(fā)展毛紅椿前景廣闊。毛紅椿果實11月份成熟,種子扁薄細小,不耐貯藏,干藏到春季發(fā)芽率只有70%左右,沙藏容易霉變。因此,宜采種后及時在冬季大棚內(nèi)播種。為了節(jié)省毛紅椿種子和育苗所需的大棚面積,冬季大棚宜采用高密度播種,待春季氣溫回暖后進行大田幼苗移植。本研究通過毛紅椿不同移植時間、不同移植密度的對比試驗,探討移植時間、移植密度對移植苗保存率、徑高生長、干生物量、根莖比的影響,進而選擇適宜的移植時間和移植密度,為毛紅椿的苗木培育提供技術支持。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南平市順昌縣埔上國有林場場部旁,前茬水稻,土壤疏松肥沃。試驗區(qū)2018年3—11月總降水量1745mm,均溫21℃,日均最高溫度35℃,日均最低溫度11℃。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材料 播種用的種子是2017年11月從延平區(qū)毛紅椿野生種群中選擇的優(yōu)勢木上采集獲得。將采集到的果實攤放在陰涼處,果殼開裂后清除果殼及其他雜物,將干凈種子再陰干1~2d,然后裝在麻布袋內(nèi)置于干燥陰涼處備用,2017年12月下旬大棚內(nèi)播種。大棚內(nèi)整地施基肥,整畦作床,基肥用量為鈣鎂磷0.5kg·m-2。播種量為0.25~0.30kg·m-2,將種子均勻撒播在床面上,稍鎮(zhèn)壓后,上覆腐熟、粉碎的松樹皮(顆粒直徑小于0.5cm),覆蓋厚度為0.2~0.3cm。播種后床面用惡霉靈1000倍液淋濕消毒。氣溫高于20℃時,將大棚兩側塑料薄膜打開通風。播種后15d左右,幼苗開始陸續(xù)出土,到3月份初,苗高達5~6cm。
2.2 試驗設計與試驗處理
2.2.1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qū)組試驗設計,試驗包括3個因素(移植時間:A1—3月、A2—4月、A3—5月),3個處理(移植密度:B1—144株·m-2、B2—100株·m-2、B3—64株·m-2),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3m2。
2.2.2 移植床準備 分別于2018年1月、2月、3月,將試驗地開溝排水,施基肥,深翻精耕,整地后備用?;蕿楦炫<S和鈣鎂磷,施用量為腐熟牛糞15t/hm2、鈣鎂磷3000kg/hm2。移植床床面寬1m,高35~40cm。
2.2.3 幼苗移植 分別于2018年3月、4月、5月的上旬,按照試驗設計的各小區(qū)移植密度進行幼苗移植,隨起隨植。植苗前,對主根太長的幼苗進行適當修根,3、4月份移植保留主根長度5~6cm,5月份移植保留主根長度7~10cm。4、5月移植在傍晚進行。移植后用1000倍液惡霉靈淋濕移植床,消毒、定根。同期參試的幼苗,盡量選擇大小一致的。
2.2.4 移植后管理 移植后及時搭陰棚,遮光率50%。在移植幼苗恢復生長后,進入正常的苗木管理,6、9月份各松土除草1次,根部施肥1次,施肥量為每小區(qū)俄羅斯氮磷鉀復合肥0.5kg。10月份撤除陰棚。
2.3 數(shù)據(jù)采集與處理 2018年11月下旬,對各試驗小區(qū)進行調(diào)查,調(diào)查項目包括保存的苗木數(shù)量、苗木地徑、苗高。為防止邊際效應對試驗結果的影響,各小區(qū)邊緣的1行苗木不參與地徑、苗高調(diào)查。根據(jù)各小區(qū)植苗數(shù)量和調(diào)查時的保存苗木數(shù)量,計算各小區(qū)苗木移植保存率;計算各小區(qū)的平均地徑、平均苗高,并選擇3株地徑、苗高最接近小區(qū)平均地徑、平均苗高的苗木作為小區(qū)標準苗。將標準苗木根系完整挖起,從根頸部截斷,洗凈泥土,分別置于80℃烘干箱內(nèi)烘干6h后稱重,以獲得地上、地下部分干生物量數(shù)據(jù)。以各小區(qū)3株標準苗木的干生物量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作為小區(qū)苗木平均干生物量值。
對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進行雙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采用SPSS10.2軟件進行處理,多重比較采用新極方差法。根莖比數(shù)據(jù)因為小于0.7,在方差分析前先進行標準化處理。
3 結果與分析
3.1 移植時間、移植密度對苗木保存率的影響 統(tǒng)計各試驗處理的移植保存率、平均地徑、平均苗高、平均干生物量、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干生物量比值(根莖比),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參試群體平均移植保存率為93.04%,說明3—5月份進行毛紅椿幼苗移植,能夠保持較高的成活率。其中,A2移植保存率最高,達到96.47%;A1次之,為93.00%,較A2低了3.47%;A3移植保存率(89.67%)最低,較A1低了3.33%,較A2低了6.80%。
表2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月份間的移植保存率存在極顯著差異,多重比較結果表明,A1與A2、A3的移植保存率間均存在顯著差異,A3與A2間存在極顯著差異。B1、B2、B3等3種移植密度的移植保存率分別為92.73%、93.77%、92.63%,差異很小。在移植保存率上,3種移植密度間無顯著差異,移植時間與移植密度間的交互作用也不顯著??梢?,影響毛紅椿幼苗移植保存率的因素是移植時間,移植密度對移植保存率無明顯影響。
3.2 移植時間、移植密度對苗木地徑生長的影響 參試群體平均地徑為8.15mm。從移植時間上看,地徑最大的是A2,達到9.00mm,與A1、A3比較,分別超過2.20%、35.00%;A1次之,為8.80mm,超過A3地徑 32.10%;A3最小,為6.67mm。從移植密度上看,地徑最大的是B3,達到8.98mm,分別超過B1、B2這2種移植密度30.14%、4.50%;B2移植密度的地徑為8.59mm,超過A1移植密度24.54%。從表2方差分析結果可知,在地徑生長上,不同移植時間之間、不同移植密度之間,以及移植時間與移植密度的交互作用上,均存在極顯著的差異。由于存在極顯著的交互作用,因此,以移植時間、移植密度組合進行多重比較。從表1多重比較結果可知,在地徑生長表現(xiàn)上,A2B3與A2B2、A1B3間無顯著差異,與A1B2間差異達顯著水平,與其他5個組合間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A3B1表現(xiàn)最差,與其他8個組合間均存在極顯著差異。在地徑生長表現(xiàn)上,A2B3、A2B2、A1B3為移植時間和移植密度最佳組合。
3.3 移植時間、移植密度對苗高生長的影響 參試群體平均苗高為59.20cm。按移植時間統(tǒng)計,苗高最大的是A2,達到65.27cm,與A1、A3比較,分別超過2.18%、34.67%;A1為63.87cm,超過A3苗高31.79%;A3最小,僅為48.47cm。按移植密度統(tǒng)計,苗高最大的是B3,達到64.96cm,分別超過B1、B2這2種移植密度28.68%、4.48%;B2苗高為62.17cm,超過B1移植密度23.16%。從表2方差分析結果可知,在苗高生長上,不同移植時間之間、不同移植密度之間,以及移植時間與移植密度的交互作用上,同樣均達到統(tǒng)計學上極顯著的差異水平。從表1多重比較結果可知,與地徑生長表現(xiàn)一致,在苗高生長上,A2B3與A2B2、A1B3間也無顯著差異,與A1B2間差異達顯著水平,與其他5個組合間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在苗高生長表現(xiàn)上,A2B3、A2B2、A1B3為移植時間和移植密度最佳組合。A3B1為最差組合,與其他8個組合間均存在極顯著差異。
3.4 移植時間、移植密度對干生物量的影響 參試群體全苗平均干生物量為68.8g。按移植時間統(tǒng)計,干生物量最大的是A2,達到76.4g,分別是A1(72.86g)、A3(57.1g)的104.85%和133.1%。按移植密度統(tǒng)計,干生物量最大的是B3,達到79.7g,分別是B1(49.6g)、B2(77.0g)的155.2%和103.8%。從表2方差分析結果可知,在全苗的干生物量上,不同移植時間之間、不同移植密度之間均存在極顯著差異,移植時間與移植密度間的交互作用也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在全苗的干生物量上,A2B3表現(xiàn)最好,達到87.7g,其與A2B2差異不顯著,與其他的7個組合間均存在極顯著差異;A2B2與A1B2、A1B3之間差異顯著,與其他5個組合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3.5 移植時間、移植密度對根莖比的影響 參試群體根莖比平均值為0.307。其中,A1、A2、A3分別為0.301、0.351、0.268,A2的根莖比最大,分別是A1的116.46%,是A3的131.09%;B1、B2、B3分別為0.240、0.330、0.350,B3的根莖比最大,分別是B1、B2的145.77%、106.05%。根莖比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的移植時間之間、不同的移植密度之間、移植時間與移植密度交互作用上,均存在極顯著的差異。從表1中多重比較結果可以看出,A2B2、A2B3根莖比分別為0.396、0.401,相差很小,彼此間無顯著差異,但均與其他組合之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1)毛紅椿幼苗移植時間對移植保存率有著極顯著的影響,A2(4月份)移植保存率最高,A1(3月份)次之,A3(5月份)最低;移植密度對移植保存率無顯著影響;移植時間與移植密度對移植保存率的交互作用不明顯。(2)移植時間和移植密度,對毛紅椿移植苗的地徑、苗高生長,以及全苗干生物量和根莖比,均有著極其顯著的影響,且移植時間和移植密度間的交互作用均極其顯著。移植時間和移植密度的9個組合中,對地徑、苗高生長有利的是A2B3(4月份移植,移植密度64株·m-2)、A2B2(4月份移植,移植密度100株·m-2)、A1B3(3月份移植,移植密度144株·m-2);對生物量積累有利的組合是A2B3(4月份移植,移植密度64株·m-2)、A2B2(4月份移植,移植密度100株·m-2);根莖比最佳的組合是A2B2(4月份移植,移植密度100株·m-2)、A2B3(4月份移植,移植密度64株·m-2)。綜合考慮移植保存率、地徑、苗高、干生物量、根莖比等5個指標和單位面積出苗量,A2(4月份)、B2(100株·m-2)是毛紅椿最佳的移植時間和移植密度。
4.2 討論 (1)3月份移植其保存率、地徑生長、苗高生長、生物量、根莖比等5個方面的表現(xiàn),均較4月份差,究其原因是3月份幼苗出土不久(約40d),根系弱,移植后露天溫度還較低,且變化幅度大,移植苗根系恢復慢,較長一段時間根系生長發(fā)育停滯。而4月份移植的幼苗,3月份在大棚內(nèi)溫度較高環(huán)境下,根系能夠較好地生長發(fā)育,移植時已具有發(fā)達根系,移植后能夠較快恢復生長。(2)試驗區(qū)5月份的平均溫度20℃左右,最高溫度達32℃,氣溫高,大棚內(nèi)毛紅椿幼苗已經(jīng)開始進入莖葉快速抽長階段,木質(zhì)化程度低,移植苗在根系恢復前因葉片蒸騰作用導致體內(nèi)缺水、葉片萎蔫的可能性很大。移植苗體內(nèi)缺水會影響成活率,也會影響成活后的生長。這應該是5月份移植保存率低的主要原因。(3)根據(jù)苗期觀察,在50%的遮光度下,6—10月份是毛紅椿徑高生長的高峰期[5]。從試驗結果看,移植密度對3—5月份移植的苗木的地上部分生長和地下部分生長都有很大影響。毛紅椿屬于速生樹種,苗期生長快,最高可達1.5m,同時復葉葉片大,密度過大,相鄰植株間葉片重疊、互相遮擋現(xiàn)象嚴重,導致苗木分化,細弱苗的數(shù)量增多,影響了整體苗木質(zhì)量。但若移植密度太低,會提高育苗成本,且并不會明顯提高苗木質(zhì)量。在100株·m-2移植密度時苗木分化現(xiàn)象不明顯,這也證明了該移植密度是較為合理的。
毛紅椿是國家二級保護樹種,種子短缺,將有限的種子采收后及時在大棚內(nèi)冬季高密度播種,可以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在適宜的季節(jié)(4月份)進行大田移植、并控制移植密度關于培育壯苗,可實現(xiàn)對有限的資源的充分利用。關于毛紅椿山地造林等方面的技術,今后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郭曉燕,溫婷,張露,等.毛紅椿落葉腐解物的化感作用及成分[J].林業(yè)科學,2018,54(06):24-32.
[2]黃紅蘭,張露,賈黎明,等.基于MaxEnt模型的毛紅椿全球潛在適生區(qū)分布及其特征預測研究[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8,40(02):241-247.
[3]張春華.紅椿及其近緣種特征與適生區(qū)分布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8.
[4]余林,杜強,葉金山,等.毛紅椿8年生人工林生長過程研究[J].南方林業(yè)科學,2016,44(06):30-33.
[5]周誠,廖海紅,王麗艷,等.毛紅椿播種苗苗期生長規(guī)律分析[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13,27(01):18-2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