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夢境的終點是虛無

2019-04-15 01:59薛詩涵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19年3期
關鍵詞:虛無博爾赫斯佛教

薛詩涵

摘要:《環(huán)形廢墟》是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的作品,其中浸透了濃厚的宗教思想,尤其以異教諾斯替主義和佛教觀念表現(xiàn)最為明顯。從宗教觀入手分析其對文本建構的作用,有利于進一步挖掘作者的思想內涵,并以此為切入點呈現(xiàn)作品背后所蘊含的虛無理念。

關鍵詞:博爾赫斯 《環(huán)形廢墟》 諾斯替主義 佛教 虛無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是20世紀著名的阿根廷作家、詩人、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其作品植根于南美文化,又兼采各家之長,深受西方唯心哲學、不可知論及東方文化的影響,素有“作家中的考古學家”之稱。博爾赫斯出生在一個多元文化家庭,其先祖是首批開拓美洲的歐洲人,父親具有英國血統(tǒng),信仰天主教的母親則是西班牙裔。受到不同文化熏陶的博爾赫斯從小就埋首書籍,并接觸了包括異教諾斯替教在內的基督教、佛教、神秘教派卡巴拉教和伊斯蘭蘇菲教派等不同宗教思想。雖然他聲稱自己是無神論者,但不可否認,博爾赫斯的作品受到多種宗教觀的浸潤和滲透,構成了其獨特的敘事思維和寫作風格。其中以《環(huán)形廢墟》尤為顯著。

一、《環(huán)形廢墟》與夢境的建構

《環(huán)形廢墟》是博爾赫斯小說著作《虛構集》中的名篇,講述了一個魔法師出于“不可戰(zhàn)勝的意志的向往”,在黑夜從南方遠渡而來,滿身血污地爬到中央有座石像的環(huán)形廢墟,一座被火焚毀的火神廟宇。在這里他通過做夢試圖實現(xiàn)一個魔幻目的:他要“毫發(fā)不爽地夢見那人,并使之成為現(xiàn)實”。在幾經失敗之后,他終于在夢中模擬出了一個完整的少年,并借助名為“火”的神祗(即廢墟里的石像)的幫助,使那夢中的少年奇妙地有了生氣,以致所有生物,除了“火”本身和魔法師自己,都認為少年是真實存在的。在“火”的命令下,魔法師教給少年種種儀式并把他派往河下游的另一座廟宇受人頂禮膜拜。一切都很順利,但一個隱隴一直在魔法師心中揮之不去,因為萬物之中只有“火”知道少年是個幻影,他不會被火所傷,魔法師擔心少年終有一天會發(fā)現(xiàn)這個異乎尋常的特點而獲悉真相。就在他為此牽腸掛肚之時,一場突然的火焚再次降臨環(huán)形廢墟,已經年老的魔法師決定在火中終結生命,然而“火焰沒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燙不灼地撫慰他,淹沒了他。他寬慰地、慚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個幻影,另一個人夢中的幻影”。

文本以夢境為中心鋪開,夢中寫夢,類似莊子《齊物論》中提到的多重夢境:“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辈煌氖?,莊子筆下的做夢者最后醒來了,成功地將夢境與現(xiàn)實分割開來,而在《環(huán)形廢墟》中,魔法師的“醒悟”實則是另一場夢魘的開始,他永遠不可能真正地“醒來”,甚至做夢,都不是出于自己主導。博爾赫斯在結尾把真相引入一個恐怖而無解的命題:一切都是幻影,幻影之上還有夢境,那么到底什么是真實?也許根本無所謂真實,夢境的終點,不過是虛無和無意義罷了。博爾赫斯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么,筆者不敢妄加揣測,在此僅從宗教和意識觀念的角度加以溯源和分析。

二、博爾赫斯與諾斯替主義

博爾赫斯很早就接觸了諾斯替主義,在《為虛假的巴西里德斯辯護》一文里,他提到,在自己大約六歲的時候,曾從百科全書中看到了一幅與諾斯替教有關的插圖并因此留下深刻印象。后來,通過西班牙作家克維多、土耳其神學家愛任紐以及美國哲學家喬治·米德等人,博爾赫斯又進一步了解到諾斯替教錯綜復雜的教義,對其產生了濃厚興趣。他早年的練筆小說《蒙面染工梅爾夫的哈基姆》就套用了部分諾斯替教義?!董h(huán)形廢墟》中也帶有諾斯替的痕跡,這一關聯(lián)在文中被直接點出來:“根據(jù)諾斯替教派的宇宙起源學說,造物主塑造了一個紅色的、站不起來的亞當?!弊鳛樽骷移珢鄄⑶叶啻芜\用于小說和詩歌的思想資源,諾斯替主義對于《環(huán)形廢墟》文本建構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諾斯替主義,亦稱靈知主義,原屬古希臘晚期的一個秘傳教派,現(xiàn)在通常用于表示二、三世紀的教父們所批判的基督教異端,其主要教義包括靈善物惡的二元論和形而上學的虛無主義。在二元論中,真神與造物主被區(qū)分開來,教徒們認為存在一個至善完滿的最高神普累若麻(Pleroma),其他神祗皆從其本體“流出”并漸次遠離,上一級的神流溢出下一級的神,下一級的神再流溢出下下級,這樣神性不斷降低,直到末神德穆革(Demiurge),即造物者時,神性的善已經完全消失,他以無知和情感創(chuàng)造的與神性世界相對立的物質世界即為人世。在這一理念下,世界不過是一些低級能量的產物,真神不存在于可知世界,是完全的他者,他和人的內在自我普紐瑪(Pneuma)一起屬于世界的對立面。這種極端二元論在漢斯·約納斯《諾斯替宗教》一書中被宣稱是反超驗主義的。和尼采認為“上帝死了”所體現(xiàn)的“超驗世界失去影響力”(海德格爾《林中路》)有所不同,諾斯替教義中的神不參與世界的構建,從它那里既沒流溢出規(guī)范,也沒流溢出自然秩序或社會律法,甚至“神”這個概念也不是實有的。作為一個失去效力的超驗,或者說超驗之超驗,它最終導向的只能是虛無。

博爾赫斯《環(huán)形廢墟》主要受到諾斯替主義二元論中層次分化理念的影響,在夢境到幻影的傳遞關系上采取一種層次遞減的模型。魔法師是少年的創(chuàng)造者,從魔法師流溢出少年的幻影,由此向上向下傳遞,魔法師從一個更高層次的幻影流出,而少年也將通過夢境流出一個更低層次的幻影。每一層次都在向更上一層追尋,更上層向再上一層追尋,到底追尋到哪一層?不得而知。可能這種層次的傳遞是無限的,也有可能在某一層戛然而止,把真理歸結為一個不可說的存在。博爾赫斯沒有給出我們答案,而問題本身也沒有答案。即使把諾斯替主義斷章取義代人文本,結論也是未知的,因為其本身宣揚的教義即是虛無。

三、《環(huán)形廢墟》與佛教

《環(huán)形廢墟》也受到了佛教輪回觀的影響。輪回觀是佛教的一個重要理念,在吸收印度婆羅門教業(yè)報輪回說的基礎上提出,其基本觀點是人的生命循環(huán)無盡,現(xiàn)世由前世決定,而來世又受這一世的影響,由此形成因果輪回。事實上,題目中的“環(huán)形”二字作為一種邏輯上的循環(huán)方式,就是輪回的具象化呈現(xiàn)(一說環(huán)形是哲學家帕斯卡關于上帝無窮概念設計的一種回應)。我們不妨把魔法師看作現(xiàn)世的代表:他在此世做夢,并在夢中制造出一個少年的幻影——少年可被視為下一世的存在;而魔法師本身也是幻影,是另一個人在夢中用同樣的方式臆造的,由此便推往前世。再向前推,我們還能看到無窮盡的幻影和無窮盡的夢,每一個前世通過夢衍生出現(xiàn)世,夢中的現(xiàn)世又在夢里向來世延伸。就像一個圓環(huán),無論立足在哪一個點,你都找不出它的始和終,而且由于夢的隨機性,在幾何概念里的點與點的排列順序甚至可以是打亂的。也就是說,被魔法師夢見的少年,可以通過做夢來制造那個以同樣方式夢見了魔法師的人的幻影。在這種夢、幻影、夢的模式下,時間的運行及軌跡皆無從談起,只有佛教的因果輪回才能做一點相似的注釋。輪回觀里講前世因、現(xiàn)世果,代入文本,則夢境是因,幻影是果。但夢和幻影又是那么空虛縹緲的東西,它不僅否定了自我存在,否定了過去和未來,甚至對因果也予以否定,于是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

從上述角度看,《環(huán)形廢墟》還帶有一定的佛教“空性”色彩。空性是佛教術語,簡名空,或名圓覺、真如、心性等,被視為世界構成之根本。認為現(xiàn)象是虛假的,需要運動才能維持,且無常敗壞,只有空性才是唯一的真實。《圓覺經》里講的“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和《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是同樣的道理。《環(huán)形廢墟》中以“夢”和“幻影”這兩個佛教最常用以譬喻的意象為核心鋪開文本,為命運、死亡、個體存在甚至存在本身注入空寂感和幻滅感,給讀者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并引起讀者思考。這種深刻的閱讀體驗,和佛教里的“醍醐灌頂”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值得注意的是,《環(huán)形廢墟》中的“夢”“幻”意象和佛教“空性”雖在某種程度上趨近,本質還是有所不同。佛教所講的空不是無,物質依舊是有的,只是不免走向無常,即所謂“緣起性空”。而《環(huán)形廢墟》中體現(xiàn)的虛無感,則是徹底的完全的無,其更多偏向于西方文化語境下的虛無主義,把最高價值予以否定,“一切皆虛妄,一切皆允許”,所表現(xiàn)的是與所謂絕對價值的本質主義的對抗。

四、結語

雖然在作品中多次出現(xiàn)與宗教相關的字眼和理論,博爾赫斯本人卻不信奉任何一種宗教,他更多的只是像把玩珍奇珠寶一樣,把它們好奇地捧在手里進行研究,然后以他獨特的手法將那些熠熠閃光的物什組合、拼接起來,搭成一座更加輝煌的文字迷宮。博爾赫斯自己就曾在《探討別集》文集的結束部分吐露,他只是出于宗教理論所能激發(fā)的美感而將它們運用在創(chuàng)作中。這也許是一種炫技技巧,但筆者更愿意看作是作家在吸納不同的世界觀之后,對世界本質、自我存在甚至存在本身的追問和思考。作家真實表達的意圖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文字曾給予我們震撼,賦予我們感動,讓有限的世界在無限的時空里得以延伸,讓一切無意義在剖白后更顯其豐盛。就像殘雪評論的那樣:“永恒的作品以自身的虛幻否定著自身,讀者則在虛幻的前提之下抓緊機會發(fā)揮世俗的激情,以體驗永恒?!?/p>

猜你喜歡
虛無博爾赫斯佛教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對話
佛教藝術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合
作家們的作家
——讀《博爾赫斯》
“平等”在現(xiàn)代嬗變中的佛教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