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
1673年的一天,英國皇家學會收到一封厚厚的來信。信中的文章題目很是蹩腳:《列文虎克用自制顯微鏡,觀察皮膚、肉類及蜜蜂和其他蟲類的若干記錄》。這算什么題目?冗長又沒有技術(shù)含量,肯定是哪個蹩腳的幻想家的“大作”??勺x著讀著,科學家們驚呆了,他們知道,世界將會因此改變。
信中提到的微生物,其發(fā)現(xiàn)者是一個名叫安東尼·列文虎克的人。列文虎克是荷蘭人,與母親相依為命,困頓的生活讓他沒有機會去學校讀書,只能跟著母親學習一些簡單的知識。剛滿16歲,列文虎克就去了一家布店當學徒。5年后,他終于開了一間屬于自己的裁縫鋪。
可裁縫鋪生意冷冷清清,只能勉強維生。生活的重擔壓在列文虎克身上,讓他絲毫沒有喘息的機會,直到快40歲,他才終于擺脫了裁縫鋪,謀得一個在代爾夫特市政廳看門的工作,工作清閑,收入也不錯。
在一次閑聊時,列文虎克聽說眼鏡店可以磨制放大鏡,這激發(fā)了列文虎克的好奇心,他也想買個放大鏡來瞧瞧??僧斔麃淼窖坨R店時,才發(fā)現(xiàn)放大鏡貴得嚇人。在眼鏡店里,他看到師傅磨制鏡片好像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技術(shù),于是,他自己買了鏡片也想磨磨看。看門的工作時間充裕,列文虎克默默地磨起了鏡片……經(jīng)過辛苦的勞動,列文虎克終于磨出了第一塊透鏡。
列文虎克還為透鏡裝上了架子,并在透鏡下面安裝了一塊鉆了小孔的銅板,制成了一架簡易顯微鏡。有了這架顯微鏡,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世界:手指上的皮膚粗糙得像橘皮;蜜蜂腿上的細毛像縫衣針。他的好奇心越來越強,這架顯微鏡已經(jīng)無法滿足他。列文虎克開始磨制更大、更好的透鏡。列文虎克享受發(fā)現(xiàn)的樂趣。他的透鏡越磨越多,越磨越精巧,他觀察到的東西也越來越廣泛。顯徽鏡下,一種被他稱為“狄爾肯”(拉丁文中細小活潑的物體之意)的微小生物頻頻出現(xiàn),他也為此做了大量記錄。
在朋友的勸說和鼓勵下,列文虎克把這些記錄寄給了英國皇家學會。學會非常震撼,還特別聘請兩位專家找來顯微鏡,以證實列文虎克的報告。結(jié)果表明,列文虎克的科學實驗完全屬實。他的信件被譯成英文,發(fā)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的刊物上,轟動了整個學術(shù)界。
聲名鵲起的列文虎克也因此成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并受到英國女王的親自接見。但榮譽和成功沒有讓列文虎克停步,他的好奇心不僅限于此,他開始觀察人和其他動物血液中的紅細胞,繪制它們的形態(tài);觀察雨水,發(fā)現(xiàn)雨水里的微生物運動時,頭部會伸出兩個小角;甚至還觀察到人的牙垢中存在比微生物更小的生物——在近兩百年后,人們才認識到這就是致病的細菌。
1723年,列文虎克把他磨制好的26架顯微鏡和幾百個放大鏡無償贈送給英國皇家學會,不久后即在家中逝世。他不知道,顯微鏡沿用至今,而他發(fā)現(xiàn)的“狄爾肯”,為人們認知世界、治愈疾病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曾有記者問列文虎克:“你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他回答:“一顆好奇心?!辈⑸斐隽艘蜷L期磨鏡而滿是老繭和裂紋的雙手。
只要往對的方向努力,好奇并不會害死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