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長綿
在我的家鄉(xiāng)遼西山區(qū),每年一進(jìn)入臘月年味就越來越濃了。最有代表性的三件大事依次是蒸黃面餑餑、做豆腐、殺年豬。做豆腐要到臘月十五前后,殺年豬是二十三過小年那天,唯有蒸黃面餑餑開始得早。
黃面餑餑是我們錦州西北地區(qū)的獨(dú)特叫法,其他地方有的叫做黏豆包,有的叫做黏火燒,叫法雖然不一,但都指的是同一種吃食。為什么蒸黃面餑餑是具有年味的頭一件大事呢?原來,我們那里的習(xí)俗是這樣的,每年只蒸這一次黃面餑餑,時(shí)間在進(jìn)入臘月之后,是準(zhǔn)備過年的第一件大事,從此便拉開了傳統(tǒng)春節(jié)的序幕,這次蒸的黃面餑餑不僅要吃到過年,而且要吃到春二三月。這么長時(shí)間怎樣保存?就靠東北那滴水成冰的冬季的天然大“冰箱”來保鮮。因?yàn)檫@一次蒸黃面餑餑的量特別大,所以只靠自家的人手難以完成,需要找人幫忙,這樣就顯得非常紅火熱鬧,家里家外人來人往,熱氣蒸騰,黃面餑餑味飄得左鄰右舍也香氣撲鼻。只要誰家一帶頭蒸開了黃面餑餑,我們這些小孩子就知道離年不遠(yuǎn)了。
那時(shí)候,我早早地就盼望著蒸黃面餑餑,因?yàn)樽屛因湴恋氖?,我那兩個(gè)巧手的姐姐,是村里有名的包黃面餑餑的高手,但凡哪家要蒸黃面餑餑,都要請她倆去幫忙,我是她倆的“跟屁蟲”,當(dāng)然是必去無疑的了。嘗鮮解嘴饞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能湊熱鬧,盡個(gè)玩性。屆時(shí)男女老少人多嘴雜,里里外外吵吵嚷嚷忙忙乎乎,尤其是晚間燈火通明,真的像過年似的,對我們娃娃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玩得高興了,有時(shí)我也幫著伸伸手,不過常常是越幫越忙,弄不好還要闖個(gè)小禍添個(gè)小麻煩什么的。
跟著姐姐到了別人家,我一點(diǎn)兒都不外道,本來都是屯中里道的十分熟悉,又有姐姐的面子,人們自然就很仗義的了。大人們忙活,我也不閑著:幫著和面,弄得滿手滿臉都是;面和不成,就去幫著燒火,一不小心將火燒到灶外,害得大人們趕緊放下手中的活計(jì),舀水滅火,弄得煙熏火燎、烏煙瘴氣;火燒不成就又跑到外面,幫著從蓋簾上往下?lián)靹偝鲥伒挠譄嵊逐さ狞S面餑餑,誰知又燙了手,痛得嗷嗷直叫,攪得里外不寧。于是,主人就用盤子撿來幾個(gè)黃面餑餑,讓我到一邊去消消停停地吃,這樣場面才算暫時(shí)安靜下來了。
哪家蒸黃面餑餑,少說也要和上幾十斤大黃米面,人口多的大戶人家,要和幾百斤面呢,得蒸上一兩天兩三天,晝夜不停地連軸轉(zhuǎn),我也就跟著熬年似的精神著呢。其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包好爬豆或小豆餡后的黃面餑餑上鍋去蒸,蒸好的黃面餑餑先涼到外面事先搭好的臺子上,待涼透沒有了黏性,就碼進(jìn)房前早已擦洗干凈的大缸里,裝滿后蓋上蓋兒,沒幾天便凍成冰疙瘩了。要吃的時(shí)候,只需從缸里撿出一些放到鍋里加熱餾透就可以了。有錢的人家并不直接這樣吃,而是將餾透的黃面餑餑上油鍋煎,煎得兩面都是金黃流油那才叫好吃呢,香脆黏軟,口感極佳,如果再蘸上白糖同吃,那可就真的叫味道好極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