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蟲
親子教育里流行一個詞叫“磨耳朵”,換個說法是“浸潤式教育”,做法很簡單,把孩子丟在一個純粹英文或者純粹古文、古詩詞朗誦的語言環(huán)境里,靠著無孔不入的讀,讓孩子潛移默化記住這些英文或者古文,先記住再說,懂不懂以后再講。
這樣的記憶是沒有根基的無意識記憶,孩子們用了心,就記得快也忘得快,不用心,惡果更明顯,等以后孩子面對大人的講解,他們容易走神,因為他們習慣了周圍總有個人說話,而說的話事不關己,自動忽略,自己玩自己的就是了。
古文要有七分背,三分講,這三分講是關鍵,如果忙于工作的父母花了大把的錢,給孩子天天機械重復古詩詞,卻沒有講解,或者只是讓孩子聽從播放器中傳出來的人聲,那真正的親子溝通就被粗糙化了,也別想很容易就得到好的效果。
花點時間給孩子讀詩、講詩,是最好的美學教育,也是最好的親子溝通,也是對大人的第二次教育,很多古詩是等到我們有了一定的年紀和閱歷之后再讀,味道才出來。經歷了很多次畢業(yè),分離,我們才能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惆悵不舍,親眼看到了父母的衰老,陪他們看病,送他們走,才會知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說得多么痛切。
有些人覺得自己沒有時間,或者沒有知識儲備,那么看看《講給孩子的唐宋詩》,跟孩子一起用這本書完成親子閱讀,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本書的定位很明確,選材是唐宋詩,有大眾耳熟能詳的,也有作者私人的趣味推薦,這些詩是講給孩子的,所以視角就是強調古詩建立起的互動和溝通,大人讀給孩子聽,往往能引申出不少自己的領悟,也可以聽聽孩子天馬行空的見解。
另外,這本書的分類很見功底,“四季和時節(jié)”講時間,“花鳥和路上的風景”講自然,“眷念親友”講情感,“一個人的心事”講的是獨處。歸根到底,這也是我們一生要處理的幾種關系,人與自然,人與時間,人與其他人,人與自己。復雜的哲學道理,歸納起來卻很簡單,如果只是這么灌輸給孩子,未免干癟無味,但是有古詩作為橋梁,“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說時令,“春眠不覺曉”說季節(jié),這就直觀得多也優(yōu)美得多。
詩言志,詩說出的是瑣碎生活里那沒有被發(fā)現出來的美和意義,在詩歌的熏陶和陪伴下,讓孩子更能理解生活中的細小的瞬間,讓他們敏感的心有審美的初識,這樣的成長,不是每天逼迫他們背下三字經、弟子規(guī)就能代替的。
要為孩子花錢,我相信所有的家長都責無旁貸,也絕不痛惜,但要為孩子花時間,可能至少有一半家長借口工作太忙,直接把孩子扔進了某個國學班、培訓班里。其實,教育是春風化雨,在于每天用好點滴時間。像《講給孩子的唐宋詩》的作者,也是借著開車接送孩子這樣零碎的時間進行親子閱讀,為孩子講了很多詩,背了很多詩,讓孩子出口成誦成為了一種習慣。習慣成自然,將來孩子面對課本和卷面時,那就不是簡單生硬的文字,而是從小陪伴他的故事和跟媽媽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這樣的水到渠成的學習,一定事半功倍。
放下手機,拿起書,每天花個一二十分鐘,讀點詩給孩子,也給自己,讓古詩帶給我們全新的感受,這些時光篩選出來的文字,仍然有著豐沛的營養(yǎng),可以讓無數心靈受益。
(本文作者為作家、編劇,4歲孩子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