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瑞花
我是在娘“早起三光,晚起三慌”的念叨中長大的。
在我的記憶里,娘從不賴床,每天黎明即起,借著從窗戶透進來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發(fā),用發(fā)夾夾好,精神利落開始一天的忙碌。
在勤勞的農家是沒有一個閑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會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歲的桂鑫爺爺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編竹篩竹籮,扎竹掃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變出許多物件;快九十歲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門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繩;在天剛破曉的寒氣里,男人扛鋤趕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廚房、菜園,小孩子幫著打掃庭院、生火煮飯、看管弟妹、喂養(yǎng)雞鴨……
爹是一個沒有土地情結的農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發(fā)電,后來又開代銷店做生意。爹腦子活絡,不斷改善著家里的經濟狀況,但田里、土里、家務活全落在娘身上。娘對待農事一絲不茍,按照時令精耕細作,一鋤土都不放過。在摘茶插紅薯的季節(jié),娘幾乎是四點鐘起床,提著馬燈來到地里,就著朦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鋤一鋤的土塊、一片一片的茶葉里亮起來的。
我兒時最初的早工是放鵝。天地間彌漫著潤潤的泥土氣息,毛茸茸的小鵝吃著沾滿露水的青草,當太陽興高采烈地跳出云層,小鵝細細長長的脖子飽脹成了拔河那樣的粗麻繩,我就可以趕著它們回家了。
到七八歲時開始跟著姐姐去茶山摘茶葉。我們背著籮筐,揉著惺忪的睡眼,為著小販挑擔上漂亮發(fā)夾或書店玻璃柜中的連環(huán)畫,在白霧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飯時娘過稱,秤桿下給錢,摸著那一個個硬幣真是最愜意的事。
最辛苦的是輪到家里為隊里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子是怎么長的,竟然最愛吃兩邊有鋸齒的葦草,割的時候手指要握緊葦草,稍松一下葦葉的鋸齒就會讓手鮮血淋漓。
有趣的還是清早去撿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風一吹,去了瞌睡來了精神。松樹林子里,各種菌子比雨后春筍更肆意生長,它們是一窩一窩的,藏得緊,不輕易示人,尋找它們仿佛尋找一個躲貓貓的伙伴。但不管它們怎么躲也躲不過我們這些山里孩子賊亮的眼睛。黃黃黏黏的樅樹菌、雪白的竹葉菌、紅紅的米漿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隨見隨撿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綠的青頭菌很是惹人喜愛,如果能遇上修長白皙還穿著荷葉裙的雞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我們一背簍一背簍地從山上背回菌子,在廂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擇凈曬干,到春節(jié)時炒臘肉,把雞腿菌磨成粉調菜,比味精還鮮。
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鳥兒。當別人還沉在昨天的煩悶里夢囈,或者醒在溫暖的被窩里猶豫,我已經在晨曦中,在微風里,動起來了,從身體到思想。面對冉冉升起的太陽,我只想滿腔熱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聲地朗讀,想告訴世界,我醒了。
梭羅說,黎明是大自然對人類最寶貴的恩賜。我喜歡看天一點點亮起來,如一個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睜開眼。我看到環(huán)衛(wèi)工人清掃完最后一片落葉坐下來點燃了一支香煙,看到小販支起他們的攤位開始熱氣騰騰地買賣,看到菜農挑著滿筐的嫩綠從不同的小巷匯集到街口子,看到學生打開課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態(tài),最美的聲音,迎來早晨第一縷陽光。
早晨起來,我看到每一個生命都蓬勃飽滿,如一樹一樹的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