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澤奇
在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城南40公里處有座蘇木山,這里是內(nèi)蒙古最大的人工林場,森林覆蓋率高達78%。七月盛夏,這里平均氣溫只有19.9攝氏度,負氧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3800個,被當?shù)厝俗u為“養(yǎng)生的天堂”。
然而,曾經(jīng)的蘇木山卻是一片荒蕪。79歲的董鴻儒見證了這片土地的發(fā)展變遷,也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留在了這里。
1958年,年僅18歲的董鴻儒惜別新婚妻子,背起行囊,來到蘇木山當起了護林員。當時的蘇木山,草木稀疏,一片荒蕪,為了找到適合種植的優(yōu)良樹種,董鴻儒平均每天要在山里走50多里路,足跡踏遍蘇木山的每一寸土地。探索、試種,一次次希望的破滅、一次次沒有結(jié)果的付出,甚至因蘇木山地處偏遠醫(yī)療不便,董鴻儒痛失了3個子女……然而,山澗里的一株華北落葉松,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1967年,蘇木山上開始了持續(xù)近10年的“造林大會戰(zhàn)”。山上造林不同平原,樹苗全靠人工往上背。每到植樹季,董鴻儒和林場職工、周邊群眾近千人,一趟趟把浸濕的樹苗和70多斤重的鐵皮水箱從溝底背到山上,他們的肩膀被繩索勒出了傷痕,滲出的鮮血浸透了肩頭的衣衫。沿著這些蹚過汗水和血水的腳步,荒山孕育了一行行綠色的奇跡:董鴻儒和他的同事們每年堅持造林1萬多畝,到上世紀80年代,在蘇木山的5個林區(qū)300多個山頭,造林面積已達10萬多畝,產(chǎn)值高達3個多億。
興和縣新城區(qū)興欣小區(qū)是蘇木山林場職工的棚戶區(qū)改造回遷房,小區(qū)內(nèi)居住著103戶林場職工。年逾古稀的齊美、武來喜從上世紀70年代就上山做了護林員?!爱敃r日工資最高能掙1塊4毛8,還不能按時開支。上山吃不飽,全靠野谷子和野菜充饑?!蹦菚r的蘇木山“一年一場風(fēng),從春刮到冬”,春來了,風(fēng)來了。那風(fēng)啊,刮得人臉上褪層皮,刮得房上揭層瓦。
說起過去蘇木山的苦,老人們都一聲聲嘆息??烧f起蘇木山的樹,他們的眼睛里卻透露著無比的驕傲。林場老職工韓五斤一輩子植樹,更愛樹。他說:“我的孩子們都在林場出生,我給他們都取了和樹有關(guān)的名字,分別叫樹平、樹鳳、樹立?!?/p>
李補元說:“樹長大了、長密了,每年林場都要間伐,可不管要伐哪棵樹,我都舍不得,心里像剜自己的肉一樣疼。”
王二娃說:“每回看到那些破壞樹的人,心里真是恨,就像看到別人欺負自己家的孩子一樣。遇到山火更是焦心,為了我們大伙兒的‘孩子,林場里愛抽煙的人們硬是把煙給戒掉了?!?/p>
劉二來的父親劉占元、兒子劉太平都是林場職工,家中三代播綠人,劉二來對樹的感情更是深厚?!吧缴系臉?,我一株一株都摸遍了,沒有哪一株樹我說不來它的生平。”
有一株“小樹苗”是林場職工們看著長大的,那就是董鴻儒的長子董存戰(zhàn)。2008年2月,在興和縣紀律檢查委員會任副書記的他按照組織安排,挑起蘇木山林場場長的重擔,繼承了父親畢生的事業(yè)。
今天的蘇木山,40多種花草爭奇斗艷,120余種藥材欣榮豐茂,40多種動物悠然自得,1000多萬棵樹木郁郁蔥蔥。正是因為像董鴻儒一樣的植綠人半個多世紀的努力,當年的荒山早已綠樹成蔭,華北落葉松深深扎根蘇木山,高聳入云,成片成林。
(作者單位:烏蘭察布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