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訓詁內容是訓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訓詁內容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訓詁內容也會隨之產(chǎn)生新的發(fā)展變化,本文將運用比較法,著重比較分析建國后訓詁內容的發(fā)展變化。本文主要分析建國后訓詁內容的發(fā)展變化,包括外部和內部兩方面。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為訓詁內容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訓詁內容;發(fā)展變化;建國后;古籍整理
建國后出版的古籍叢書數(shù)量眾多,種類豐富,通過觀察出版古籍叢書的特征,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訓詁學在20世紀30、40年代獲得較大的發(fā)展,而在80年代后進入訓詁學發(fā)展的繁榮期,訓詁內容也隨之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外部和內部兩方面。
1 訓詁內容外部的發(fā)展變化: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
到了20世紀30、40年代,胡樸安先生的《中國訓詁學史》提出考古學觀,考古學觀從考釋古代文獻的角度,覆蓋了解釋詞義、串講大意、說明典章制度與文化風俗、??钡浼炚`等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對訓詁內容做了界定,但是仍然不夠清晰,沒有總結歸納出具體的訓詁內容都包含哪些,作為同時期的代表著作——齊佩瑢先生的《訓詁學概論》,將訓詁內容穿插在訓詁工具、訓詁體例或訓詁方法中,沒有體現(xiàn)出訓詁內容的獨立性。
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訓詁學發(fā)展進入了一個繁榮期,同時我們也能明顯地看到訓詁內容方面的進步,例如陸宗達先生在《訓詁簡論》中用了較多筆墨來闡述訓詁內容,將訓詁內容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講保存在注釋書和訓詁專書中的訓詁內容,其中包括七方面,分別為解釋詞義、分析句讀、闡述語法、說明修辭手法、闡明表達方法、串講大意和分析篇章結構;第二部分則是保存在文獻正文中的訓詁內容,文獻正文中的訓詁內容又分為兩部分,其一是以訓詁形式出現(xiàn)的正文,其二則是以正文形式出現(xiàn)的訓詁。陸宗達的《訓詁簡論》訓詁內容分類清晰、概念明確,有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訓詁內容。同時期出版的周大璞先生的《訓詁學初稿》也將訓詁內容做了系統(tǒng)的整理,和《訓詁簡論》相同的是,本書同樣將訓詁內容分成兩大方面,其一是文獻正文里的訓詁,其二為隨文釋義的注疏,其一包括解釋詞語、單講句義和說明章指,其二的注疏內容包括十一個方面,分別是解釋詞義,串講文意、分析句讀、??蔽淖?、闡述語法、說明修辭手法、詮解成語典故、考證古音古義、敘事考史、記述山川和發(fā)凡起例。由此可見,20世紀80年代后訓詁內容的范圍有了明確的界定,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們可以清晰地從馮浩菲先生、郭在貽先生等學者著作中看到訓詁內容作為訓詁學的一個重要部分獨立系統(tǒng)地存在。
2 訓詁內容內部的發(fā)展變化
訓詁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需要進行相應的發(fā)展變化,筆者在研究建國后出版的古籍叢書后,發(fā)現(xiàn)訓詁內容在校勘、“注”、“評”、標點、“釋”等諸多方面產(chǎn)生了較大的發(fā)展變化,而這一發(fā)展變化主要集中在20世紀50、60年代及80、90年代。
2.1 對??惫ぷ鞯倪M一步發(fā)展
建國后出版的古籍整理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到對校勘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出現(xiàn)了對??惫ぷ鞯母嘣敿毞诸?,如點校、校釋、校證、校箋、校補、匯校、等多項工作,可以看出建國后的古籍整理對校訂整理工作的重視。例如:
點校:是對古籍標點、校訂的簡稱,亦稱校點。
《資治通鑒》點校本(古籍出版社 1956.6)
《紅樓夢》點校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7.10)
《飲冰室詩話》(簡夷之點校 1959.4)
《三國志》陳乃謙點校本(中華書局 1959.12)
《帶經(jīng)堂詩話》(夏閎、戴鴻森點校 1963.12)
《通鑒紀事本末》(全12冊)點校本(中華書局 1964.10)
《新唐書》點校本(中華書局 1975.2)
《詩學全書》(潘中心、韓建芬點校 1990.6)
《稱謂錄》(吳道勤 邱運華點校 1991.7)
校釋:
《鐘嶸詩品校釋》(呂德中校釋 1986.1) 《玉篇校釋》(胡吉宣校釋 1989.9)
《楚辭校釋》(蔣天樞校釋 1989.11)
校證:《韻鏡校證》(李新魁校證 1982.4)
校箋:《爾雅校箋》(周祖謨著 1984.1) 《方言校箋》(周祖謨校箋 1993.7)
《張舜民集校箋》(李之亮校箋 1989.1)
《唐詩紀事校箋》(王伯鏞校箋 1989.8)
校補:《續(xù)方言新校補》(張永言點校 1987.5)
匯校:《經(jīng)典釋文匯?!罚S焯著 1980.9)
2.2 對“注”的進一步發(fā)展
筆者綜合建國后整理出版的古籍,發(fā)現(xiàn)后人對前人的“注”已不僅僅停留在認識上,而是出現(xiàn)了集注、評注、校注、箋注、譯注等更多發(fā)展性工作。
集注:《說文解字集注》(蔣人杰編篡 1996.10) 《李賀詩歌集注》(1977.12)
《詩品集注》(曹旭集注 1994.10)
評注:《勸學篇》(李忠興評注 1998.9)
《詩經(jīng)評注》(王守謙、金秀珍著 1989.12)
《古文辭篡評注》(吳孟復、蔣立甫評注 1995.1)
《六朝文絜評注》(曹明綱 1999.6)
《唐朝三百首評注》(張忠綱評注1998.1)
《李清照全集評注》(徐北文等評注 1990.12)
《鐘嶸詩品評注》(張懷瑾評注 1997.1)
《花間集評注》(李冰若評注 1993.7)
校注:《雜字俗讀》(李國慶校注 1998.12)《詩式校注》(李壯鷹校注 1986.3)
《元琵琶記校注》(錢南揚校注 1980.12) 《錄鬼簿校注》(馬廉校注 1955.6)
箋注:《玉臺新詠箋注》(1985.6) 《六朝文絜箋注》(黎經(jīng)誥箋注 1957.6)
《劉長卿詩編箋注》(儲仲君編年箋注 1996.7)
《王荊文公詩箋注》(李壁箋注 1958.11)
《歲寒堂詩話箋注》(陳應鸞箋注 1990.2)
《宋詞三百首箋注》(唐圭璋箋注 1958.6)
《青樓集箋注》(孫崇濤、徐宏圖箋注 1990.11)
譯注:《竹林七賢詩文全集譯注》(韓格平譯注 1997.1)
《詩經(jīng)譯注》(袁梅譯注 1982.6)
《孝經(jīng)譯注》(胡平生、汪受寬譯注 1996.8)
2.3 出現(xiàn)“評”這一新的訓詁內容
“評”就是評論,建國后整理出版的古籍有很多都涉及“評”這一訓詁內容及其對它的發(fā)展,如(二)中提到的評注,除此之外,還有集評、箋評等。
集評:對文章、詩詞注釋、評價的收集匯總。
如:《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高海夫主編 1998.9)
《集評校注西廂記》(張人和集評 1987.4)
箋評:《李商隱無題詩校注箋評》(1988.9)
2.4 重視標點工作
筆者發(fā)現(xiàn)建國后古籍整理重視標點工作,甚至為此專門成立標點小組,可見對其標點工作的重視。
《詩經(jīng) 楚辭》(孔一標點 1998.11) 《初唐四杰》(諶東飚標點 2002)
(下轉第174頁)
(上接第160頁)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張式銘標點 1989.5)
《射鷹樓詩話》(王鎮(zhèn)遠、林虞生標點)
2.5 對“釋”的進一步發(fā)展
筆者發(fā)現(xiàn)建國后出版的古籍整理已不僅僅停留在“釋”,更發(fā)展出了通釋、考釋、集釋、箋釋等新內容。
通釋:《文言小說詞語通釋》(段觀宋著 1994.1)
考釋:《詩書成詞考釋》(姜昆武著 1989.11)
集釋:《古詩十九首集釋》(隋樹森編注 1955.3)
箋釋:《柳宗元詩箋釋》(王國安箋釋 1993.12)
2.6 除上述訓詁內容的新發(fā)展外,還出現(xiàn)了“補”、“疏證”、“匯考”、“匯通”、“箋證”、“箋疏”、“平議”、“直解”等更多新內容
補:《說文古籀補》(丁佛言輯 1988.2) 《說文古籀三補》(強運開輯 1986)
疏證:《說文解字六書疏證》(馬敘倫著 1957.5) 《昭通方言疏證》(姜亮夫著 1988.10)
《聲類疏證》(郭晉稀著 1993.12)
匯考:《全唐五代詩格匯考》(張伯偉輯校 2002.4)
匯通:《詩義匯通》(吳闿生編 1996.1)
箋證:《開庵詩話箋證》(王伯鏞箋證 1987.12)
箋疏:《韓詩外傳箋疏》(屈守元箋疏 1996.3)
平議:《毛詩鄭箋平議》(黃焯著 1985.6)
直解:《詩經(jīng)直解》(陳子展著 1983.1)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建國后訓詁內容無論從內部還是外部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建國后整理出版的古籍極大地豐富了訓詁內容,但是訓詁內容的發(fā)展不應該止于此,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更應該肩負起前輩留下的重任,使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與現(xiàn)代文明相融合,為傳承古典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陸宗達.訓詁簡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17——116.
[2]周大璞主編;黃孝德,羅邦柱分撰.訓詁學初稿[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7:20-58.
[3]齊佩瑢.訓詁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4]木舌.古籍整理四十年大事記[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9,5.
[5]楊牧之主編.新中國古籍整理圖書總目錄.
作者簡介
楊惠超(1996-),女,漢族,山東青島,青島大學(在讀),2018級漢語言文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