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黃土臺塬不同林型土壤主要溫室氣體通量特征

2019-04-22 06:41:08劉夢云張萌萌楊靜涵曹潤珊
關鍵詞:林型側(cè)柏純林

張 杰 ,劉夢云 *,張萌萌 ,楊靜涵 ,曹潤珊

(1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陜西楊凌712100;2農(nóng)業(yè)部西北植物營養(yǎng)與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陜西楊凌712100;3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81)

氣候變暖是當今人類生存面臨的最大環(huán)境問題,其首要原因歸因于溫室氣體排放。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作為3種主要溫室氣體,其排放量對溫室效應的貢獻十分明顯[1]。有研究[2-3]指出,大氣中每年有5%~20%的CO2、15%~30%的CH4、80%~90%的N2O來源于土壤,土壤中的微生物將有機質(zhì)分解為無機態(tài)的碳和氮,在好氧條件下無機碳多以CO2形式進入大氣,而在嚴格厭氧條件下則以CH4形式排向大氣。全球一半以上的N2O來自于土壤的硝化與反硝化過程[4-6]。森林作為地球上分布最廣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7],其植被可以通過改變土壤溫濕度、根系呼吸、光合產(chǎn)物及小氣候等途徑影響土壤呼吸及各種溫室氣體的排放,但該效應在不同植被尤其是不同林型組成之間差異很大[8],因此,探究區(qū)域內(nèi)不同林型組成之間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動態(tài)變化特征和及其對各環(huán)境因子的響應,對于合理預測植被的C、N排放源或吸收匯功能以及對大氣碳氮循環(huán)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黃土臺塬毗鄰西北黃土高原南部邊緣地帶,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為防止土壤侵蝕,歷年來塬坡防護林一直以水土保持、發(fā)揮生態(tài)效益為主要目標,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當?shù)卮竺娣e種植刺槐純林,隨后引入松類,但由于純林遺傳性單一,林分結(jié)構(gòu)呈不穩(wěn)定狀態(tài),對外界環(huán)境適應性差,因此具有很大的弊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當?shù)叵嗬^引進了針葉或闊葉等喬木以及沙棘等灌木林,開展了營造混交林試驗研究,因此,黃土臺塬區(qū)現(xiàn)存樹種多為人工純林或混交林。為了探明該區(qū)域不同林型組成下土壤CO2、CH4和N2O的時間變化特征以及對各類因素的響應,本研究以黃土臺塬4種典型林地及其混交林共7種林型為研究對象,采用靜態(tài)箱-氣相色譜法對CO2、CH4和N2O通量進行測定,分析不同林型組成下土壤溫室氣體排放差異,闡明土壤溫室氣體與土壤溫度和土壤含水量之間的關系,以期為評價和預測我國黃土臺塬地區(qū)不同林型組成碳、氮的源/匯功能提供實測數(shù)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試驗于陜西省咸陽市永壽縣馬蓮灘林場(108°05′22.6″E~108°05′39.3″E;34°47′58.4″N~34°48′42.7″N)進行,該林場屬于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區(qū)(永壽)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設技術研究與示范”實驗基地,試驗區(qū)占地面積為26.27 km2,其中,山地、溝壑面積 8.20 km2,塬面 10.87 km2,該區(qū)主要土壤類型為黑壚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干旱指數(shù)為1.73~1.80,平均氣溫10.8℃,極端最高溫38.8℃,平均降水量601.6 mm。由于研究區(qū)以臺塬、溝壑區(qū)為主,生態(tài)環(huán)境極端脆弱,為解決當?shù)貝毫拥纳鷳B(tài)問題,該林場實行了封山育林政策,進行不同植被類型、不同混交方式與栽培模式的試驗研究,并采用自然恢復的管理措施,后期人為干預較少。目前,林場森林植被以天然次生林(側(cè)柏等)、人工林(刺槐、油松等)以及灌木(沙棘等)為主。

1.2 試驗設計

該試驗于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進行,選取晴朗天氣作為采集日,時間間隔為一個月左右,選取當天11:00—15:00采集氣體,以降低早晚溫差對土壤呼吸速率的影響[9],將研究區(qū)7種林型分成3個實驗小組,a組為灌木林(沙棘)、喬木林(刺槐)及喬灌混交林(沙棘刺槐混交林),b組為闊葉林(刺槐)、針葉林(側(cè)柏)及針闊混交林(刺槐側(cè)柏混交林),c組為灌木林(沙棘)、闊葉林(刺槐)、針葉林(油松)及喬灌-針闊組合型混交林(沙棘刺槐油松混交林),各林型林齡約為16~20 a,林下植被以關中地區(qū)自然恢復典型植被(蒿類、賴草、羊茅、薔薇、懸鉤子等)為主,每種林型選擇3個樣本作為對照,取其平均值作為當月該林型土壤的土壤呼吸速率。采樣點情況如表1所示。

1.3 土壤基本理化性質(zhì)測定

土壤全氮(TN)采用開氏法消解,K2300型全自動定氮儀測定;土壤有機碳(SOC)采用重鉻酸鉀-硫酸消化法測定;溶解性有機碳(DOC)采用0.5 mol·L-1K2SO4溶液浸提過篩風干土,經(jīng)振蕩機振蕩后過濾,濾液用TOC自動分析儀測定有機碳,即為DOC;堿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NH+4-N、NO-3-N采用KCl溶液浸提新鮮土樣,經(jīng)振蕩機振蕩后過濾,濾液用流動分析儀測定;土壤pH采用pH計測定;土壤容重采用環(huán)刀法測定。

1.4 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通量測定

本實驗采用靜態(tài)箱(箱體材質(zhì)為PVC,直徑15 cm,桶高25 cm)氣相色譜法收集溫室氣體,在安置箱體前將基座內(nèi)的地表植物齊地剪掉,最大程度減少對地表凋落物的擾動,降低對土壤表層的破壞。將靜態(tài)箱置于地下10 cm左右,防止因土壤松動造成氣體泄漏,依序在第0、10、30、60、90、120 min采集氣體,將10 mL醫(yī)用針管插入帶有橡皮塞箱蓋的靜態(tài)箱中采集氣體,在此期間,用地溫計測定采樣點地下5 cm和20 cm處的土壤溫度;同時,采集0~5、5~20 cm土壤樣品用于土壤濕度的測定,用氣相色譜儀7890A測定氣體中CO2、CH4和N2O的體積分數(shù),溫室氣體排放速率計算公式為[10]:

式中:F為溫室氣體通量,mg·m-2·h-1;dc/dt為氣體濃度隨時間變化的斜率(c為t時刻被測氣體濃度,t是時間);M為被測氣體的摩爾質(zhì)量,g·mol-1;V0為標準狀態(tài)下的氣體摩爾體積,22.41 L·mol-1;P為采樣點的大氣壓;P0為標準大氣壓,101.325 kPa;T為箱內(nèi)溫度,K;T0為絕對溫度,273.15 K;H為采樣箱的高度,cm。

表1 7種林型組成基本情況Table 1 Basic status of sampling sites under different forest types

1.5 溫度敏感性指數(shù)(Q10)

用Q10值表示溫度增加10℃時土壤呼吸速率增加的倍數(shù),并采用指數(shù)關系模型進行計算[38]:

Rs=a·ebT1,Q10=e10b式中:Rs為土壤呼吸速率,mg·m-2·h-1,T1為土壤溫度,℃;a,b為待定參數(shù)。

1.6 數(shù)據(jù)分析與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均在Excel 2010和SPSS 21.0統(tǒng)計分析軟件中進行,利用Pearson相關分析和單因素方差分析計算不同林型和季節(jié)土壤溫室氣體的差異,繪圖均在Origin8.1軟件中完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林型土壤溫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季節(jié)性動態(tài)特征

森林土壤溫濕度季節(jié)變化明顯(圖1),各林型土壤溫度均表現(xiàn)為夏高冬低的規(guī)律,不同林型組成之間土壤溫度差異很小,對比發(fā)現(xiàn),冬季混交林的土壤溫度普遍高于純林,這是因為冬季混交林枯枝落葉多,對土壤起到一定的保溫作用,且各林型上層土壤溫度普遍低于下層土壤溫度,這種現(xiàn)象與當?shù)乇└采w周期有關,而夏季則正好相反,這與夏季混交林郁閉度高、抵擋了部分太陽輻射到達地面有關。不同于土壤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各林型土壤含水量在生長季(5—10月)變化平緩,而非生長季(11—來年4月)土壤含水量波動明顯。7種林型之間土壤含水量較土壤溫度差異明顯,其中,沙棘年均土壤含水量在各林型中居于首位,而其他幾種純林則普遍低于混交林。

圖1 7種林型0~5、5~20 cm土壤溫度和土壤含水量的變化Figure l Seasonal changes in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water content at 0~5 cm and 5~20 cm depths for the seven forests

2.2 不同林型土壤CO2通量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

研究期間,各林型土壤CO2排放通量夏季高、冬季低(圖2),與土壤溫度的變化趨勢相似,且每年3月份隨凍結(jié)土壤解凍,各林型土壤CO2通量會出現(xiàn)短暫回升;同時,混交林土壤CO2排放峰值在時間上往往晚于純林1~2個月,這可能與各林型對土壤溫濕度的適應范圍有關。不同林型年均CO2排放通量表現(xiàn)為:沙棘刺槐混交林(130.73 mg·m-2·h-1)>刺槐(108.31 mg·m-2·h-1)>沙棘(107.78 mg·m-2·h-1)>刺槐側(cè)柏混交林(81.95 mg·m-2·h-1)>側(cè)柏(63.71 mg·m-2·h-1)>沙棘刺槐油松混交林(61.52 mg·m-2·h-1)>油松(51.33 mg·m-2·h-1)。此外,土壤 CO2排放通量與林型有關(表3),其中,a組沙棘刺槐混交林的土壤CO2通量在生長季顯著(P<0.05)高于沙棘(34.01%)和刺槐(37.04%),而在非生長季則顯著(P<0.05)低于沙棘(19.52%)和刺槐(26.29%);b組刺槐側(cè)柏混交林的年均土壤CO2排放通量居于兩種純林之間,尤其在生長季顯著(P<0.05)低于刺槐(13.56%)且高于側(cè)柏(40.97%);c組沙棘刺槐油松混交林在生長季/非生長季均顯著(P<0.05)低于沙棘(41.36%/47.95%)和刺槐(40.03%/52.33%),與油松差異不明顯(P>0.05)。由此看來,不同林型組成之間土壤CO2排放通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在本研究中,沙棘刺槐混交林的土壤CO2通量大小在生長季和非生長季表現(xiàn)出相反的規(guī)律,刺槐側(cè)柏混交林由于種間矛盾的存在,中和了其純林的土壤CO2排放特征,而作為喬灌混交和針闊混交組合型的復雜林型,沙棘刺槐油松混交林土壤CO2排放量明顯降低。

2.3 不同林型土壤CH4通量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

7種林型土壤CH4通量均為負值(圖3,表3),表明研究區(qū)各林型土壤對CH4主要起吸收作用。從季節(jié)變化來看,各林型土壤CH4吸收生長季略高于非生長季,同時,在非生長季期間各林型的土壤CH4通量波動明顯。研究中各林型年均CH4吸收通量表現(xiàn)為:油松(60.82 –g·m-2·h-1)>沙棘(56.74 –g·m-2·h-1)>刺槐(53.23–g·m-2·h-1)>沙棘刺槐混交林(47.44 –g·m-2·h-1)>刺槐側(cè)柏混交林(47.12 –g·m-2·h-1)>沙棘刺槐油松混交林(38.23–g·m-2·h-1)>側(cè)柏(36.67 –g·m-2·h-1)。各混交林土壤CH4吸收通量在生長季略低于相應純林,但差異并不顯著(P>0.05);對比非生長季各林型土壤CH4吸收通量可以看出,a組沙棘刺槐混交林土壤CH4吸收通量低于刺槐(3.50%),且顯著(P<0.05)低于沙棘(28.70%);b組中刺槐側(cè)柏混交林與刺槐的土壤CH4吸收通量差異不大(P>0.05),但顯著(P<0.05)高于側(cè)柏(79.65%),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與側(cè)柏的淺根性、土壤易氧化有關;c組沙棘刺槐油松混交林土壤CH4吸收通量顯著(P<0.05)低于沙棘(48.11%)、刺槐(37.00%)和油松(47.98%)。綜合對比3組不同林型之間土壤CH4通量變化特征可以發(fā)現(xiàn),混交林與純林相比,其土壤對CH4的吸收作用較弱;但3種組合形式的混交林土壤CH4吸收能力依次為:沙棘刺槐混交林>刺槐側(cè)柏混交林>沙棘刺槐油松混交林。

圖3 不同林型土壤CH4通量的變化特征Figure 3 Seasonal changes in soil CH4fluxes for the seven forests

2.4 不同林型土壤N2O通量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

圖4 不同林型土壤N2O通量的變化特征Figure 4 Seasonal changes in soil N2O fluxes for the seven forests

各林型土壤N2O通量水平較低(圖4),夏高冬低是幾種林型土壤N2O排放通量變化的普遍規(guī)律,在個別月份出現(xiàn)N2O的凈吸收現(xiàn)象。各林型土壤年均N2O通量表現(xiàn)為:沙棘刺槐混交林(4.42 –g·m-2·h-1)>刺槐(4.00 –g·m-2·h-1)>刺槐側(cè)柏混交林(1.55 –g·m-2·h-1)>沙棘(1.52 –g·m-2·h-1)>沙棘刺槐油松混交林(1.05–g·m-2·h-1)>側(cè)柏(0.72 –g·m-2·h-1)>油松(-0.06 –g·m-2·h-1)。不同林型之間N2O通量差異顯著(表3),從a組來看,沙棘刺槐混交林在生長季顯著(P<0.05)高于沙棘(407.26%),略高于刺槐(10.35%);而在非生長季,3種林型N2O通量差異并不顯著(P>0.05)。其次,通過b組比對發(fā)現(xiàn),刺槐側(cè)柏混交林土壤N2O通量居于刺槐和側(cè)柏之間,生長季顯著(P<0.05)低于刺槐(73.68%),非生長季則顯著(P<0.05)高于側(cè)柏(492.59%);c組沙棘刺槐油松混交林的土壤N2O通量與沙棘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但顯著(P<0.05)低于刺槐(生長季/非生長季:81.15%/54.15%),與油松的差異僅表現(xiàn)在非生長季,油松的土壤N2O排放通量較低但季節(jié)變化明顯,尤其在冬季油松的土壤N2O通量出現(xiàn)負值,此時其土壤明顯作為N2O的庫,因此顯著(P<0.05)低于其混交林(138.1%),其他幾種林型僅在極低氣溫的月份出現(xiàn)負值但并不持久??傮w來看,各林型土壤N2O通量表現(xiàn)出與土壤CO2相似的規(guī)律,即沙棘刺槐混交林土壤N2O排放量在3種組合形式的混交林中居于首位,刺槐側(cè)柏混交林居中,而沙棘刺槐油松混交林土壤N2O排放量最低。

表3 不同林型土壤CO2、CH4和N2O通量比較(平均值±標準差)Table 3 Comparison for the soil fluxes of CO2,CH4and N2O in seven forests(Mean±SD)

2.5 溫室氣體通量與土壤溫度和土壤含水量的關系

各林型土壤CO2排放與土壤溫度均呈顯著(P<0.05)或極顯著(P<0.01)指數(shù)正相關(圖5),但不同林型及不同土層深度的相關性存在差異。其中,沙棘刺槐混交林和刺槐側(cè)柏混交林土壤CO2與土壤溫度的相關性與其純林相比較低,而沙棘刺槐油松混交林土壤CO2與溫度的相關性則高于其純林;同時,5~20 cm深度的土壤CO2與土壤溫度的相關性整體高于0~5 cm土層。各林型土壤表面CH4通量與土壤溫度呈線性負相關,但相關性較低,僅側(cè)柏的土壤CH4通量與土壤溫度具有極顯著(P<0.01)相關性,且在0~5 cm深度上的相關性高于5~20 cm土層;沙棘刺槐混交林僅在0~5 cm土層深度上與土壤溫度呈顯著(P<0.05)相關,其他林型無明顯相關性。在土壤N2O排放中,僅刺槐和油松與土壤溫度呈線性顯著(P<0.05)正相關,且刺槐土壤N2O在5~20 cm深度上與土壤溫度的相關性高于0~5 cm,而油松土壤N2O僅在5~20 cm深度上與土壤溫度相關,在0~5 cm深度上未表現(xiàn)出相關性。

土壤含水量與各林型土壤CO2表現(xiàn)為負相關性(圖6)。其中,沙棘刺槐油松混交林土壤CO2與土壤含水量相關性最高,且在5~20 cm深度上相關性高于0~5 cm土層;刺槐和油松的土壤CO2與土壤含水量的相關性在0~5 cm深度上高于5~20 cm土層;而沙棘刺槐混交林土壤CO2僅在0~5 cm深度上與土壤含水量顯著(P<0.05)相關,其他林型土壤CO2與土壤含水量相關性不顯著(P>0.05)。各林型土壤CH4通量與土壤含水量的關系相對復雜,其擬合曲線是開口向上的拋物線,即隨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土壤對CH4的吸收量先增加后減少,且這種現(xiàn)象只在側(cè)柏和沙棘刺槐混交林0~5 cm土層深度中表現(xiàn)顯著(P<0.05)。而各林型土壤N2O對土壤含水量的響應較弱(P>0.05)。

3 討論

3.1 不同林型土壤表面CO2通量排放特征

在土壤溫濕度的影響下,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11-13]。本研究中,各林型土壤CO2通量均為夏高冬低,這是因為夏季土壤溫度高,水分條件適宜,植被生長旺盛,而冬季與之相反,且黃土臺塬冬季降雪頻繁,溫度比同緯度其他區(qū)域更低,冰雪覆蓋下表層土壤易形成季節(jié)性凍土,阻礙土壤中CO2向大氣擴散。研究表明,針葉林、喬灌-針闊組合型混交林土壤CO2排放量較低,其次為針闊混交林,而喬灌混交林及其純林土壤CO2通量較高。這與Raich等[14]的研究結(jié)果相符。各林型土壤CO2排放特征與不同森林類型之間凋落物數(shù)量、有機質(zhì)含量、氮素數(shù)量、pH及土壤容重等差異有關[15],在本研究中,針葉林(油松)土壤全氮、有機碳含量均低于其他林型(表2),相關分析顯示(表4),土壤CO2通量與土壤有機碳呈顯著(RSOC/5~20=0.85,P<0.05)正相關,與全氮呈極顯著(RTN/0~5=0.90,P<0.01)正相關,這與耿遠波等[16]的研究一致,土壤有機碳為異氧呼吸提供物質(zhì)基礎,而土壤呼吸與反硝化作用有較好的相關性,這與氮能刺激植物初級生產(chǎn)為土壤呼吸提供更多底物有關[13],同時,氮含量的高低又會影響C/N,但目前對于C/N與土壤CO2的關系還不明確,本研究中,兩者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但未達顯著性水平(P>0.05)。在本文中,土壤pH對土壤CO2的影響并不顯著(P>0.05),有研究[17]指出pH并不是造成土壤溫室氣體排放差異的原因,而是通過酸化累計過程影響土壤碳、氮等養(yǎng)分從而間接影響CO2排放。此外,通過枯枝落葉的分解向大氣釋放CO2是土壤碳循環(huán)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15],與其他林型相比,針葉分解速度較慢。有研究[18]指出刺槐和油松之間存在異株克生現(xiàn)象,刺槐作為速生大冠闊葉樹種,當用其作油松的伴生樹種時,超過一定的比例會壓制油松的生長,因而沙棘刺槐油松混交林具有明顯的低CO2排放特征。而喬灌混交林及其純林土壤養(yǎng)分含量較高,又具備較低的土壤容重,故其土壤CO2排放速率較快。針闊混交林因其合理的林分結(jié)構(gòu),土壤肥力較好,土壤呼吸速率在各林型中處于中等水平。進一步分析混交林及其構(gòu)成純林之間土壤CO2排放差異可能與土壤溫濕度有關,土壤溫度和水分是森林土壤呼吸的重要環(huán)境因子,但兩者的影響機制有所差異[12,19],以研究區(qū)刺槐側(cè)柏混交林為例,植被在生長季溫度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土壤含水量極易成為土壤呼吸的限制因素,研究結(jié)果表明,刺槐側(cè)柏混交林在生長季土壤含水量顯著(P<0.05)低于刺槐且高于側(cè)柏,這一現(xiàn)象與其土壤CO2排放特征具有相似性。受地表大氣溫度影響,0~5 cm土壤溫度與土壤CO2的相關性低于5~20 cm土壤溫度,通過計算各林型Q10值發(fā)現(xiàn)(表5),灌木林和針葉林土壤呼吸對0~5 cm土壤溫度的敏感性低于5~20 cm土層深度,這與眾學者[20-21]的研究一致。相關研究[22]表明,Q10值與底物供應的季節(jié)變化存在正相關性,闊葉林凋落物累積量常常較純林多,對照0~5 cm土層各林型發(fā)現(xiàn),落葉闊葉林和混交林Q10值高于灌木和針葉林。大量研究[19,23]表明土壤含水量與土壤CO2呈正相關,在本研究中,各林型土壤CO2與土壤含水量為負相關,這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不同,造成本研究結(jié)果與以往研究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研究區(qū)氣候條件復雜,尤其是水、熱不同期,土壤含水量升高時土壤溫度反而降低,低溫造成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呼吸作用減弱,同時較高的含水量造成土壤孔隙度變小,進而抑制了土壤CO2的排放。

圖5 溫室氣體與0~5、5~20 cm土壤溫度的關系Figure 5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greenhouse gases and soil temperature at 0~5 cm and 5~20 cm depths for the seven forests

圖6 溫室氣體與0~5、5~20 cm土壤水分的關系Figure 6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greenhouse gases and soil water content at 0~5 cm and 5~20 cm depths for the seven forests

表4 森林溫室氣體排放速率與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相關系數(shù)Table 4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greenhouse gas fluxes rate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t different soil depths

表5 不同林型土壤呼吸的溫度敏感性指數(shù)(Q10)Table 5 Temperature-sensitive index(Q10)of soil respiration at different soil depths for the seven forests

3.2 不同林型土壤表面CH4通量排放特征

研究期間,各林型土壤均為CH4匯,這與眾學者[24-25]研究結(jié)果相符。研究表明,各林型土壤CH4通量在生長季無顯著(P>0.05)差異,但在非生長季差異顯著(P<0.05),這是由于研究區(qū)在非生長季內(nèi)土壤含水量較高,而CH4氧化主要受土壤通氣狀況的影響,低溫高濕的土壤環(huán)境不利于土壤CH4氧化。同時,土壤凍融交替過程也會影響土壤通氣狀況和氧化還原條件[26],各林型土壤CH4吸收能力在2月份急劇下降,這是因為冬季凍結(jié)土壤營造的厭氧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了大量CH4氣體,土壤解凍后會釋放其儲存的CH4。有研究[27]指出,CH4排放與易礦化碳存在明顯線性關系,DOC作為微生物生長的速效基質(zhì),能顯著提高CH4生成量[16,27],盡管本文中兩者相關性并不顯著(P>0.05),但相比土壤全氮、有機碳含量及C/N,該土壤養(yǎng)分含量對 CH4通量的解釋率較高(RDOC/5~20=0.41)(表 4)。pH對土壤CH4排放通量的影響主要通過改變土壤微生物和酶實現(xiàn),研究發(fā)現(xiàn)森林土壤甲烷氧化菌最適土壤pH約為5.0~6.5[28],研究區(qū)各林型土壤pH值偏弱堿性,對土壤CH4氧化的影響較低。無機氮對森林土壤CH4吸收的貢獻目前還不明確,很多學者在研究中均指出NH+4濃度對CH4吸收具有抑制作用,并將其解釋為NH3與CH4在甲烷單氧化酶上的競爭[29],但在本研究中土壤CH4排放與NH+4相關性不顯著(P>0.05),這可能與研究區(qū)土壤NH+4-N含量較低,植被生長成為氮素競爭的優(yōu)先者有關。以非生長季喬灌-針闊組合型混交林及其純林土壤CH4吸收為例,對比純林與混交林土壤溫度發(fā)現(xiàn),各林型之間非生長季土壤溫度差異并不明顯(P>0.05),而混交林土壤含水量則在其構(gòu)成純林之間浮動,由此可見,土壤濕度對不同林型土壤CH4吸收具有潛在影響,但其影響機制較復雜,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土壤含水量與森林土壤CH4通量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在植被生長過程中對土壤水分的生理需求較大,土壤水分的微弱變化就能引起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劇烈變化,同時,不同林型在生長過程中所需土壤濕度的最適閾值不同,即當土壤含水量處于植物生長最適區(qū)間時,有助于土壤對CH4的吸收,而當土壤含水量過高或過低時,均會抑制CH4氧化速率。這與以往研究[15]結(jié)果一致。相關分析顯示,土壤溫度對針葉林(側(cè)柏)和喬灌混交林土壤CH4吸收具有促進作用,而其他幾種林型土壤CH4通量與土壤溫度相關性不顯著(P>0.05),這是因為溫度的影響只有在特定水分條件下才能表現(xiàn)出來,而各林型之間土壤含水量存在一定差異;同時,0~5 cm深度的土壤溫度與針葉林土壤CH4相關性較高,這可能與0~5 cm深度的土層中能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機物質(zhì)含量高有關。Hansen等[2]在其研究中也證實了CH4氧化作用主要發(fā)生在表層土壤之中,隨土層深度增加土壤CH4的氧化作用逐漸減弱。

3.3 不同林型土壤表面N2O通量排放特征

各林型土壤N2O排放通量與已有研究[30]相比排放水平較低,這是由于土壤N2O主要來源于外界人為施氮,而研究對象位于封山育林區(qū),人為影響較小,故土壤N2O排放量較低。崔驍勇等[19]在其研究中指出,受高溫季節(jié)的影響,土壤N2O排放會達到高峰,這與本研究中各林型土壤N2O排放整體呈夏季高、冬春低的規(guī)律較為一致。不同林型組成之間由于土壤養(yǎng)分、土壤質(zhì)地及土壤溫濕度等理化指標不同,進而影響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過程,造成各林型土壤N2O的排放差異[31]。近年來眾學者將氮素水平作為研究土壤N2O的重點,徐慧等[30]在其研究中指出土壤N含量是影響土壤N2O的重要因素,同時,土壤中DOC及NO-3-N作為土壤硝化和反硝化過程的基質(zhì),將明顯影響N2O的排放[32],充足的DOC會刺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加快土壤中O2消耗,為反硝化過程創(chuàng)造低氧環(huán)境;NO-3-N作為反硝化過程的底物,對反硝化強度有直接影響,但存在影響界限,即當NO-3-N濃度大于25 mg·kg-1時,土壤反硝化速率不受NO-3-N含量的影響,上述研究結(jié)果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表4),即土壤全氮和DOC與土壤N2O排放呈極顯著或顯著(RTN/0~5=0.94,P<0.01;RDOC/5~20=0.79,P<0.05)相關,而NO-3-N與土壤N2O相關性并不顯著(P>0.05);同時,本研究C/N值普遍低于25~30∶1(土壤微生物適宜有機質(zhì)C/N[33]),微生物活性較強,促進土壤N2O的產(chǎn)生。李海防等[34]在其研究中曾指出固氮植物能直接通過根瘤菌參與下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或間接增加N量促進N2O的排放。在本文中,沙棘屬于非豆科固氮樹種,刺槐屬于豆科固氮樹種[35],根部具有固氮作用的根瘤菌,極大提高了混交林的土壤N含量,針闊混交林作為固氮和非固氮樹種的混交林,提高了非固氮樹種土壤肥力。而針葉林作為非固氮樹種,其土壤N含量較低,在非生長季,針葉林(油松)的土壤N2O排放通量為負值,說明在一定條件下土壤對N2O具有吸收作用,此結(jié)論與前人[7,36]研究結(jié)果一致;此外,在冬季冰雪覆蓋條件下,厭氧環(huán)境的形成也可能會使土壤中的N2O繼續(xù)轉(zhuǎn)化為N2,進而出現(xiàn)排放負值。土壤pH對硝化和反硝化過程的影響較復雜,在本研究中各林型土壤pH值(7.84~8.24)接近,與土壤N2O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對研究區(qū)各林型土壤N2O排放差異并不構(gòu)成影響。除刺槐和油松外,各林型土壤N2O通量盡管表現(xiàn)出隨溫度升高和濕度下降而增大的趨勢,但并不顯著(P>0.05),考慮到研究區(qū)N2O排放通量水平較低,水熱交替變化,無益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產(chǎn)生N2O,而5~20 cm深處的土壤溫度對刺槐和油松土壤N2O的影響較高,這可能與兩種植被本身的深根性、喜干冷氣候有關。

4 結(jié)論

(1)黃土臺塬7種林型土壤均為CO2和N2O的排放源,CH4的吸收匯。

(2)不同林型土壤溫室氣體季節(jié)排放或吸收存在差異,在生長季,喬灌混交林土壤CO2通量顯著高于純林,針闊混交林土壤CO2通量居于針、闊葉純林之間,而喬灌-針闊組合型混交林的土壤CO2通量則低于闊葉林高于針葉林,在非生長季,3種混交林均低于其純林;在土壤CH4吸收中,3種混交林的土壤CH4吸收能力均低于其純林;在土壤N2O排放中,喬灌混交林土壤N2O排放能力高于其純林,針闊混交林居于針、闊葉純林之間,而喬灌-針闊組合型混交林低于闊葉林高于針葉林。3種組合方式的混交林土壤CO2、N2O排放和CH4吸收能力從高到低依次為:喬灌混交林>針闊混交林>喬灌-針闊組合型混交林。

(3)不同組合方式的混交林土壤溫室氣體與土壤溫濕度的相關性不同,與純林、喬灌混交林以及針闊混交林相比,喬灌-針闊組合型混交林土壤CO2與土壤溫濕度的相關性最高,其土壤CO2排放量隨土壤溫濕度的升高而增加;森林土壤對CH4的吸收隨土壤溫度升高而增加,但對土壤含水量有一定的適應范圍,當超過一定的閾值時,土壤對CH4的吸收能力會隨之減弱;各林型土壤N2O與土壤溫濕度相關性較低,僅針、闊葉純林土壤N2O表現(xiàn)出與土壤溫度的正相關性,其他林型與土壤溫濕度均無顯著相關性。

猜你喜歡
林型側(cè)柏純林
側(cè)柏盆景欣賞
花卉(2024年1期)2024-01-16 11:33:50
側(cè)柏古樹組織培養(yǎng)體系的建立
側(cè)柏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
不同林分類型葉片穩(wěn)定碳、氮同位素的變化特征
山東半島昆崳山地區(qū)主要森林類型可燃物垂直分布及影響因子
伏羲廟,側(cè)柏
不同紅樹林群落結(jié)構(gòu)與植被碳分布
水曲柳和落葉松人工純林與混交林的碳儲量
森林工程(2018年4期)2018-08-04 03:23:10
挪用公款8700萬的“一把手”
方圓(2018年23期)2018-01-07 09:06:18
寬甸地區(qū)不同林型枯落物及土壤蓄水功能研究
防護林科技(2017年4期)2017-04-27 08:51:38
佛山市| 五莲县| 鹤庆县| 冀州市| 旬阳县| 成都市| 广宗县| 眉山市| 武夷山市| 佛教| 荥经县| 逊克县| 永安市| 什邡市| 美姑县| 高阳县| 伊通| 岐山县| 工布江达县| 农安县| 牡丹江市| 衡阳县| 措美县| 长沙县| 卢龙县| 奎屯市| 红桥区| 韩城市| 随州市| 孟州市| 五台县| 凭祥市| 佳木斯市| 滦南县| 连江县| 青神县| 河间市| 阜阳市| 孟津县| 黑水县| 通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