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晴秀
現(xiàn)代教學論倡導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科學,而非用耳朵去聽科學。在圖形與幾何概念教學中,如果只是以“告訴”的方式傳授新概念,學生只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數(shù)學學習中,讓學生知道“為什么是這樣”很重要。教師可以借助實物、模型、多媒體等各種直觀教具,運用觀察、操作、演示等直觀手段,搭建數(shù)學模型,使抽象的幾何概念具體化。同時,也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概念的形成過程,主動建構概念的知識體系,達成圖形與幾何概念的內化。下面筆者以《長方形的面積》教學為例談幾點具體做法與思考。
長方形面積怎么算?很多學生都認為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部分學生還知道長方形的面積=長×寬。于是,在練習紙上提供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讓學生從學具(透明方格紙、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方塊、直尺)中選擇需要的工具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匯報時,一學生首先匯報的是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塊擺的方法,一行擺5個,擺了3行(擺滿3行,如圖 1所示),5×3=15,所以長方形的面積是15平方厘米。很快,有學生上臺補充:我采用的也是擺小方塊的方法,不過我只擺滿1行和1列(如圖2所示)。于是,我追問:你為什么不擺滿?她指著圖形解釋:因為第2行和第一行是一樣的,第3行和第1行也是一樣的。
這種方法給學生帶來了推理和想象。
接著,引導學生對比上述兩種擺法,發(fā)現(xiàn)后者“更簡便、快捷,擺的個數(shù)少”。
于是進一步引導:第一次用了15個方塊,而第二次只用了7個方塊。你還能用比這更少的方塊求出它的面積嗎?經(jīng)過一番思考,有學生想出了只用5個正方形小方塊就能求出長方形面積的方法(如圖3所示)。
圖1
圖2
圖3
如果把這些小方塊拿掉,你還能想出別的辦法嗎?學生提出用透明方格紙擺上去數(shù)一數(shù),或者畫小方格,也能看出一行有5個1平方厘米的小方塊,有3行,和擺小方塊的道理一樣。
剛才我們用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驗證了“長方形面積=長×寬”。試想,如果把它的長變?yōu)?厘米,那面積是多少呢?(PPT動態(tài)演示)如果把寬度增加1厘米,面積又是多少呢?[板書:4×4=16(平方厘米)]
看到這個4×4,你還想到什么?學生很快想到這個正方形的周長也是用4×4來算。繼續(xù)追問:這兩個4×4意義一樣嗎?
如果有人說“邊長是4厘米的正方形,面積和周長相等”,你覺得對嗎?周長在哪里?面積又在哪里?請你指一指……
長方形的面積是面積計算的起始課。學生對“長方形面積”的概念理解是建立在數(shù)單位面積的小方塊的基礎之上,這是本課教學的起點。在學習這節(jié)課之前,有些學生已經(jīng)知道用長×寬來計算長方形的面積,但在“為什么用長×寬”的算理上,學生都說不清楚。從長度到面積,是學生難以跨越的一個障礙。此外,“面積”和“周長”,也是學生特別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本節(jié)課,通過手、眼、腦并用,讓學生經(jīng)歷用不同方法去驗證探索的操作過程,構建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模型,不僅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圖形與幾何概念的內涵,還能幫助學生主動構建概念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