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前
德化縣水口鎮(zhèn)的桃仙溪溪頭洋、白馬埕渡口開渡始于明清時期,民國驛渡趨盛。據(jù)有關(guān)“義渡”碑文記載和當?shù)厝丝陬^傳述,古人進入水口之路有兩個重要渡口:一個是溪頭洋,連接自永安、大田至德化九仙山;另一個是白馬埕,連接福州、永泰至德化、泉州。
小寒時節(jié),德化縣作家協(xié)會會員一行行走在德化縣水口鎮(zhèn)的水庫大壩上,眺望兩岸風光,層巒疊翠,滿目青色,還有那一座座錯落有致的戴云民居,點綴在蔥郁無邊的竹海松林中,與桃仙溪的萬頃碧波、白鷗點點交相輝映……完全沒有冬天到來的蕭殺,反而讓人有如春之來臨、景美如畫的感覺。
溪頭洋緊貼水庫壩區(qū),綠草如茵,其上直立一塊黑底金字的大理石紀念碑,由中共德化縣委、人民政府于2012年冬設(shè)立。碑的正面是由1949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閩浙贛游擊縱隊政治部主任、解放后任中共福建省顧問委員會負責人的黃扆禹題寫的“中共福建省委閩中通往閩西北戴云地下交通線——溪頭紅色渡口舊址”的字樣;碑的背面有當年紅色渡口活動的簡介:1942年,毛票就在湖坂一帶開展革命活動,1943年10月下旬,吳天亮等為建立戴云山地下交通路線,在湖坂溪頭洋建立地下交通站,溪頭洋渡口是地下交通人員必經(jīng)的渡口,被后人譽為紅色渡口,吳天亮和閩中工委書記林大藩等經(jīng)常從渡口經(jīng)過,一直使用至1949年11月德化縣解放。
“溪頭洋渡口,曾在德化的革命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碑?shù)卮迕瘛⒛陮霉畔〉耐诵莞刹奎S勇生向我們講述了曾任中共閩浙贛特委、德化毛厝至大田武陵齋地下交通線交通員、永德仙人民游擊隊大隊長毛票的表兄黃士照當年冒死智取船鑰匙為游擊隊員渡河的故事。
1943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書記曾鏡冰來到閩中的莆(田)仙(游)永(泰)德(化)一帶邊界開展革命斗爭,欲把省委機關(guān)轉(zhuǎn)移至德化縣的水口坂里暫作短期休整,并在戴云山開辟一條由閩中通往閩西北的紅色地下交通線。毛票就是在那時候接受游擊隊的指派,回德化水口與當?shù)氐狞h組織接頭的。
那是一個秋末冬初風雨交加、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毛票喬裝打扮,只身一人從桂陽洪田沿戴云山麓擇僻路向水口而來。
同時,一個30歲開外、頭戴竹斗笠、身披蓑衣的中年男子站在河這邊的礁石上,望著雨中波濤翻滾、寬闊浩淼的河面,皺緊眉頭,焦慮地來回走動,他就是湖坂村中共地下交通員、毛票的表哥黃士照。他在此前已接到負責毛票今夜從這兒擺渡過河的指令。而令他當時萬分焦急的是國民黨匪軍因懼怕游擊隊過河而派兵在數(shù)月前就封鎖了整個河面。要完成黨組織分配的任務,必須有渡河的船只,而唯一的那艘平時供行人擺渡的木船早已被國民黨匪軍控制,用鐵鏈牢牢地鎖在渡口的木房子里。已是夜里八九點鐘,必須盡快爭取時間,在天亮之前讓表弟過溪,黃士照更為難,更著急了!
此時,一道猶如銀蛇般的閃電掠過天際,瞬間照亮了一半架設(shè)在河面的那間鎖船的小木屋。黃士照不由自主地靠近木屋,隔著板墻的縫隙往內(nèi)窺視,只見微弱的馬燈下,一個滿臉麻子的人正斜靠小床,嘴里叼著根竹煙斗在吞云吐霧呢!此人不就是那個貪杯好酒的“王麻子”嗎?今晚只有他一人值班把守渡口,真是天賜良機!黃士照想到此人的嗜好,大喜之下不由計上心來。他興奮地轉(zhuǎn)身離開河岸回家,把埋在廚房地下的一個陶罐挖出,搖了搖罐里大約還有兩斤多的糯米燒酒,小心翼翼地揣在懷里,一路小跑地回頭往河邊趕。
“咚咚咚”,黃士照一邊輕輕地敲門,一邊壓低聲音喊著:“王麻子,開開門?!薄笆钦l?這么遲了,干什么?”王麻子警覺地翻身下床,提著槍走到門內(nèi)?!笆俏沂俏?,南山的黃士照,這么冷的天,我提一點好酒來孝敬您呢!”聽著外面熟悉的話音,王麻子喜出望外,打開門把黃士照迎進屋內(nèi)坐下。黃士照從懷里掏出陶罐,王麻子放下槍,迫不及待地雙手捧過酒罐,拔起布塞,把鼻子湊到酒壇嗅著,嘴里連說:“好酒,好酒!”放下酒壇,他又端來兩塊瓷碗,把酒滿滿地倒上,邀黃士照同飲。一邊是敬者有心殷勤倒酒,一邊是飲者無意來酒不拒,大約一個來鐘頭的功夫,那半陶罐的糯米燒便見底了。王麻子終不勝酒力,仰面朝天地倒在床上。黃士照翻了翻王麻子的身子,確知他已爛醉如泥,一時半會醒不了,便趕緊從王麻子腰間的皮帶上解下鎖船的鑰匙,走下屋里的水道,打開拴住鐵鏈的渡船,跳上船,拿起木槳,向著對岸快速劃去。
隨著“喵喵喵”的三聲學貓叫的聲響,溪邊的草叢里也傳來了一高一低的鳥叫聲。對上了暗號,一身戎裝、已在此等候多時的毛票躍上船,兩個表兄弟緊緊擁抱在了一起。
河中急渡,毛票、黃士照倆人來到了溪頭洋的渡口木屋??尚Φ氖?,那個王麻子還鼾聲如雷地在那小床上作著美夢呢!
毛票順利地與當?shù)攸h組織取得聯(lián)系,傳達了省委關(guān)于在戴云山開展紅色革命斗爭的指示精神,并迅速在水口、南埕、上涌、春美等地建立了地下交通站,為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guān)及所屬的武裝力量從永泰青溪轉(zhuǎn)移到昆坂村坂里牛寮溝,建立革命根據(jù)地,領(lǐng)導全省人民進行革命斗爭進行了前期的準備工作,迎來了紅色革命勝利的曙光。
水口的另一“紅色渡口”在上游的村場村白馬埕。
“德化解放前后那段時間,我的爺爺陳休伴和我的父親陳永道就是利用這個渡口,以竹筏幫助解放軍602團和游擊隊秘密渡運的?!迸惆槲覀円宦吠械漠?shù)厝岁惓苫钢遵R埕渡口向我們介紹道。
1949年6月1日至6月17日,以張連為負責人的閩西南游擊隊武裝力量打進德化。1949年11月24日,德化縣城解放了。但是,由劉子寬、林清龍、陳偉彬、涂友晴為首的四股國民黨頑匪部隊仍盤踞在德化戴云山麓。白馬埕的村子在大樟溪的南邊,那是德化至福州的唯一通道。因隔溪,過往人都得靠竹筏擺渡。這里也成了解放軍與國民黨殘匪的必行之道、必爭之地。
陳休伴和陳永道兩人當年都是掩護地下革命的交通員。父子倆一個負責擺渡,一個則負責在德化縣城到水口的途中瞭望敵我雙方的來往活動情況。遇到解放軍部隊遠遠走來,陳永道便會在高山樹上扎上紅布,其父與鄉(xiāng)親們便擺好竹筏,渡戰(zhàn)士們過溪。遇匪徒來,陳永道就在山上高處的樹頂上扎上綠布,鄉(xiāng)親們即忙將竹筏推至隱秘處并迅速轉(zhuǎn)移眾人,讓匪徒無法過河!
因為支援地下革命有功,解放后,陳休伴受到德化縣政府的嘉獎,并獲得“老交通員”的榮譽稱號和“五老”津貼。
水口地下交通員幫助革命者巧渡溪頭洋和白馬埕,為百年古渡留下了一段紅色記憶。解放后,這里恢復了昔日安然擺渡的生活景象。1964年,由于水口鎮(zhèn)村場村的石柱大橋和公路的建成開通,兩個渡口都退出歷史舞臺。然而當人們談起古渡時,依然以這段紅色歷史為榮。世界瓷都德化縣也在老蘇區(qū)建設(shè)的高潮中,抓住歷史機遇,將當?shù)氐纳鷳B(tài)資源、獨特的陶瓷文化與紅色旅游相結(jié)合,乘勢打造德化境內(nèi)豐富的紅色文化,并將其列入德化解放70周年大慶的一件大事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