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友
前幾天恰逢大雪時節(jié),開封氣溫跌破零度。早晨,騎車走在街上,寒氣逼人,冷風吹在眉頭上寒意刺骨。
來到老父親家,我首先關(guān)心的是暖氣熱不熱。父親住的是老舊小區(qū),用的是燃氣取暖。用手一摸,暖氣片熱乎,屋里也很暖和。父親也說不冷,暖氣開得太熱也受不了,于是他總是讓我弟弟將閥門關(guān)小一點兒。
絮叨著,我和父親就說到了取暖的經(jīng)歷,聊起了取暖六部曲。
第一部曲,20世紀60年代煤火臺上烤火取暖。那時候,楊家湖年年結(jié)冰,冰層很厚,冰面上滑冰的人很多。大雪過后,屋檐下的冰柱往往有兩三尺長,小孩子們常常掰下來當冰棍吃。
我們姊妹幾個御寒,靠的是母親做的厚厚的棉襖、棉褲和刷著桐油底的硬邦邦的棉鞋。早晨起床時,母親總是把我們的棉褲在煤火上烤熱了才讓我們穿。穿上母親烤過的棉褲,一下子就不冷了。最難熬的是寒假,母親看我們凍得臉蛋通紅,流著鼻涕,就破例捅開煤火,讓我們輪流坐在煤火臺上烤一會兒火。一個孩子也就烤十幾分鐘,另一個孩子還眼巴巴趴在煤火臺邊等著呢!
第二部曲,20世紀70年代錫壺取暖?!按蝈a壺咧喝!”這種帶著長垣口音的叫賣聲,至今還令我難以忘懷。尤其是每每看到父親給我的那把圓圓的錫壺,更讓我想起當年用錫壺取暖的往事。
我家的幾把錫壺都是長垣錫壺工匠制作的。一輛手推車,一臺風箱,一座小火爐,一坨鉛錫原材料,經(jīng)過化錫、澆鑄、剪裁、焊接十幾道工序,兩三個小時之后,一把嶄新的錫壺就在他們粗糙的手中誕生了。圍觀的大人小孩一個勁兒地叫好,錫匠古銅色的臉上也笑逐顏開。
錫壺少,人多。晚上睡覺前,我們家爭奪錫壺是常有的事。母親總是把灌滿熱水的錫壺,先在孩子們的被窩里暖一會兒,他們再用。殊不知,等他們用時暖壺早已經(jīng)不暖了。
第三部曲,20世紀80年代蜂窩煤爐取暖。用蜂窩煤爐取暖,是在1982年我的兒子生下來以后,而且只有我們有這種待遇,母親他們卻沒有。主要是蜂窩煤憑煤本供應,每月定量,有做飯就沒有取暖的。
用蜂窩煤爐取暖,也很麻煩。架煙囪,生爐子,晚上封火,早晨捅爐子倒煤渣等,非常煩瑣。弄不好,爐子就滅了,煤氣中毒的事情年年都會發(fā)生。
第四部曲,2000年以后用“炮彈爐”取暖。這是舊房改造成片拆遷回樓之后的事,實際上是自制暖氣。一臺小小的鍋爐安置在陽臺上,燒熱的暖氣管通向屋里的暖氣片,住室暖和多了,也干凈多了。
燒鍋爐是很費力氣的事。母親身體不好,父親擔起了重任。每年還沒有入冬,父親就四處打聽哪里的煤質(zhì)優(yōu)價廉,然后用三輪車一趟接一趟往家里拉。父親先把大塊的煤砸成均勻的小塊備用。然后生爐子,下煤塊,根據(jù)溫度大小調(diào)節(jié)水溫,掏煤渣,揀煤核,倒煤渣等,從早到晚圍著鍋爐轉(zhuǎn),沒有閑著的時候。
第五部曲,2015年之后,用燃氣爐取暖。此時,大家的環(huán)保意識增強,考慮到大氣污染、清潔能源,大家不再用煤做飯取暖。我們家比市里的行動搶先一步。這樣一來,只要控制開關(guān)就行,取暖方便多了,父親也徹底從燒鍋爐的煩惱中解放了。
第六部曲,老舊小區(qū)集中供暖改造。父親從電視上看到一處老舊小區(qū)在社區(qū)積極努力下,經(jīng)過熱力公司連片改造,今年已經(jīng)開始集中供暖了。他問我:“咱的小區(qū)啥時候也能集中供暖?”我告訴他,這供暖的第六部曲很快就會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