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莉,張雪娟,張 欣,劉慶華,張小民
(1.山西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山西太原030006;2.太原市食品藥品檢驗所,山西太原030006)
昆蟲不像哺乳動物那樣擁有完善的免疫系統(tǒng),血淋巴是其參與免疫反應的主要執(zhí)行者,在抵抗外源物的入侵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1-2]。在生物體內(nèi),氧化應激是機體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因為機體生命活動過程中會伴隨自由基的產(chǎn)生與消除,二者之間只有保持動態(tài)平衡,才能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果二者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機體將會受到損傷或?qū)е滤劳?。有研究表明,昆蟲體內(nèi)存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和過氧化氫酶(CAT)等保護酶[3-4]。生物體受到刺激后,將導致機體中抗氧化物酶系的動態(tài)平衡被打破,使得自由基的數(shù)量增加,從而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SOD是一種以自由基為底物的抗氧化酶,與POD共同作用,清除體內(nèi)產(chǎn)生的活性氧自由基,保護機體免受傷害[5-6]。張奎花等[5]研究表明,采用異小桿線蟲感染菜青蟲(Pieris rapae)后,體內(nèi)S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POD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變化趨勢;靳曉敏等[6]研究表明,采用2種菊酯類農(nóng)藥感染鯉血清后,體內(nèi)SOD活性呈下降趨勢,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梢姡趸瘧ぴ诿庖叻烙^程中也發(fā)揮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過給稻蝗(Oxya chinensis)注射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并測定不同時間段稻蝗血淋巴中SOD和POD的活性,旨在為進一步研究稻蝗的免疫反應提供理論依據(jù)。
供試昆蟲為中華稻蝗成蟲,于2017年9月11日采自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112°48′E,37°73′N)。
供試枯草芽孢桿菌菌種、金黃色葡萄球菌菌種由山西大學微生物實驗室提供;昆蟲超氧化物歧化酶酶聯(lián)免疫分析試劑盒、昆蟲過氧化物酶酶聯(lián)免疫分析試劑盒均購于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酶標儀進行測定。
1.2.1 飼養(yǎng)方法 將從田間采回的稻蝗成蟲放置在90 cm×60 cm×60 cm的養(yǎng)蟲籠內(nèi),喂食新鮮的狗尾巴草,每天換草1~2次;飼養(yǎng)期間每隔4 h在籠外灑水以保持濕度,持續(xù)飼養(yǎng)7 d。
1.2.2 菌液的配制 取LB瓊脂斜面培養(yǎng)48 h的枯草芽孢桿菌一支和LB瓊脂斜面培養(yǎng)72 h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一支,每種菌均用10 mL的無菌水分2次將斜面菌苔完全洗下,分別倒入含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做好標簽,充分振蕩,使菌落分散。吸取配好的菌液置于血球計數(shù)板計數(shù),若濃度過高,則稀釋至菌液濃度大致為1×105個/mL。
1.2.3 供試蟲處理 試驗當天,7:00給飼養(yǎng)7 d的稻蝗成蟲分別注射1×105個/mL枯草芽孢桿菌菌液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液,每只稻蝗注射20 μL,每種菌液注射100只,注射完依次放置在相應的30 cm×30 cm×30 cm的養(yǎng)蟲籠內(nèi),做好標簽;再取30只稻蝗放置在另一個籠中作為空白對照。在注射 4,8,12,24,48 h 時取血,將所取稻蝗的血淋巴放入PC管中,貼上標簽,放置在-80℃的冰箱中備用。
1.2.4 血淋巴中SOD和POD的酶活性測定 利用試劑盒測定血淋巴中SOD和POD的酶活性。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試驗組與空白對照組間的差異顯著性(*表示P<0.05,**表示P<0.01)。
由圖1可知,試驗組SOD活性整體高于對照組,SOD活性隨注射菌液后時間的延長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其中,枯草芽孢桿菌組在12 h時活性達到最高,金黃色葡萄球菌組在8 h時活性達到最高。與空白對照組相比,枯草芽孢桿菌組在8,12,24 h 時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性(P<0.05),金黃色葡萄球菌組在8 h時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性(P<0.05),其他時間段試驗組的SOD活性均與對照組間無明顯的差異性(P>0.05)。
由圖2可知,試驗組POD活性均高于對照組,活性變化不穩(wěn)定。與空白對照組相比,枯草芽孢桿菌組在8,24,48 h時POD活性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P<0.05);金黃色葡萄球菌組POD活性在4,24,48 h時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P<0.05),其余時間段與對照組相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
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氫酶和過氧化物酶是氧化應激保護酶系統(tǒng)中重要的成分[9]。正常情況下,以上3種酶協(xié)調(diào)一致參與細胞內(nèi)自由基的產(chǎn)生和消除,使生物體的自由基維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10-11]。若自由基的清除功能出現(xiàn)異常,會使機體受到自由基的損傷[8]。受到異物刺激后,昆蟲體內(nèi)自由基的清除將出現(xiàn)故障,自由基增多,使昆蟲生化反應和生理功能紊亂,機體出現(xiàn)病理性變化。因而,研究昆蟲的抗氧化酶系具有重要的意義。當機體中自由基數(shù)量增加時,SOD催化O2-轉化為H2O2,再由CAT或POD將H2O2分解成H2O和O2,這樣有毒性的自由基會轉化成無毒的H2O和O2,從而達到清除自由基的目的[12-17]。姬國紅等[18]研究線蟲感染菜青蟲(Pieris rapae)后體內(nèi)SOD和POD活性呈現(xiàn)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張玨鋒等[19]研究表明,綠僵菌感染褐飛虱后,褐飛虱體內(nèi)的SOD活性和POD活性均顯著升高。李嘉豐等[20]研究表明,黑斑病侵染五味子后,導致五味子體內(nèi)的SOD和POD酶活性顯著提高。
本研究中,稻蝗感染菌種后其血細胞中SOD活性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原因可能是由于菌種對稻蝗血細胞造成傷害,導致血細胞中自由基數(shù)量增加,從而使血細胞中SOD活性增加,用于清除菌種對稻蝗血細胞的氧化損傷;稻蝗感染菌種后POD活性變化不穩(wěn)定,POD主要用于清除SOD作用過程中產(chǎn)生的H2O2,使自由基變成無毒害作用的H2O和O2。綜合2種酶活性可知,2種菌均可引起血細胞抗氧化酶活性的變化,其中,枯草芽孢桿菌對稻蝗血細胞抗氧化酶的活性影響較大。受到菌種感染后,稻蝗血細胞產(chǎn)生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其迅速啟動血細胞中SOD和POD清除自由基,消除自由基對機體的毒害,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菌種感染稻蝗后,稻蝗血細胞中SOD和POD活性均高于對照組,可見,稻蝗血細胞可以通過提高酶活性來抵御菌種的毒害作用,這可為研究稻蝗的免疫反應提供試驗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