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凱
(華僑大學法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首次出現(xiàn)在行政訴訟領域的“濫用訴權”一詞,無論是現(xiàn)行法律亦或是司法解釋都沒有對其定義以及構成要件進行相關的闡述,存在法律上的空白。以最高院公報發(fā)布的陸紅霞案①案情簡介:原告陸紅霞依法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法院依法撤銷被告南通市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作出的通發(fā)改信復[2013]14 號《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答復書》,并責令其重新作出答復。但是,經法院查明,陸紅霞及其父親陸富國、伯母張?zhí)m此前至少已有94 次政府信息公開申請、39 次政府信息公開行政復議和36 次政府信息公開行政訴訟。為代表的政府信息公開案件中,開啟了對濫用訴權構成要件的認定,但陸紅霞案在構成要件的認定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難以全面勝任指導其他各級法院對相同或類似案件的“角色”,體現(xiàn)在與其他案例在認定濫用訴權構成要件的不同。為了提高各級法院以及行政相對人對濫用訴權的認知,避免混淆濫用訴權案件和非濫用訴權案件之間的界限,同時,站在公眾的立場上規(guī)制濫用訴權又面臨可能限制知情權的質疑,[1]應保證行政相對人能夠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預測性,本文以最高法院公報案例以及與本文主題相關的案例為研究基點,嘗試勾勒政府信息公開案件中行政相對人構成濫用訴權的構成要件。借此機會,我們有必要先對濫用訴權能否適用于行政訴訟領域的問題做一番全面檢視,若缺乏對濫用訴權適用問題的了解,相關理論探討與濫用訴權構成要件的建構無異于“盲目飛行”。
在行政訴訟領域中,我們一直以來缺乏對濫用訴權的思考或者是一直沉浸于簡單的闡述,未能在理論上做出真正的展開以及正確的指引,也一度認為行政相對人多為公民,屬于弱勢的一方,不應當以濫用訴權的方式來控制行政相對人的訴權,反而不利于行政相對人對行政機關的監(jiān)督,變相剝奪行政相對人的訴訟權利。為此,盡管在司法實踐中濫用訴權的認定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是仍然需要尋找到濫用訴權在行政訴訟領域中生存的“土壤”。
從字面上理解濫用訴權,其是屬于一種惡意訴訟以及無理纏訴等濫訴行為,既然濫用訴權是一種惡意行為,[2]其對應著侵害,有侵害也就存在著法益。以行政訴訟一審庭審活動為例,主要是圍繞著行政相對人、行政機關以及人民法院三方主體進行的,而濫用訴權無非在庭審活動對行政機關或法院造成侵害,以至于法院通過其裁判權對濫用訴權予以認定。筆者認為濫用訴權至少侵害了行政機關的法益以及人民法院的法益(有些案件涉及到第三人的法益),而兩者的法益均是屬于行政訴訟法益的范疇,由此可以判斷出行政訴訟領域中行政相對人如行使訴訟權利不是為了救濟自身的合法權益,而是不法侵害了行政訴訟法益,則該不法行為需要被限制,是因為行政訴訟法作為程序法,規(guī)定了一系列當事人向法院提起訴訟的程序,要求行政相對人依法行使訴訟實體權利以及訴訟程序權利,一旦訴訟程序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受到阻礙,其他環(huán)節(jié)也將會被牽連到,也侵害到其他訴訟主體的法益??梢姡瑸E用訴權本質就是妨礙訴訟程序的推進,對訴訟程序產生阻礙,甚至有時會影響到其他訴訟主體的權利。若一味地不對行政相對人采取規(guī)制濫用訴權手段或者禁止法院將該類濫用訴權納入到裁判范圍之中,將使得行政訴訟程序難以進行以及法院難以正常行使裁判權,甚至出現(xiàn)行政相對人占用訴訟程序的現(xiàn)象。
試問:如果濫用訴權不能適用于行政訴訟領域,則將如何保護行政資源和司法資源能夠合理地被利用,減少行政訴訟法益被侵害現(xiàn)象的頻繁發(fā)生。行政資源與司法資源并不為一人所獨占,而是分配給那些能夠為救濟自身權益而合法使用訴權的行政相對人,恰恰濫用訴權是將行政資源和司法資源“占為己有”,為自身一人所用。另,無訴權的啟動即無裁判權的行使,也無法益的損害,所以訴權是否合法、合理行使與行政訴訟法益的損害存在因果關系?;诖?,筆者認為濫用訴權在行政訴訟領域中生存的“土壤”即是為對行政訴訟法益的侵害,而這種侵害已經實際影響到整個行政訴訟領域的正常運行,有必要將濫用訴權運用到行政訴訟領域之中,通過法院的裁判權來預防行政訴訟法益被侵害,形成良好的訴訟環(huán)境。
既然濫用訴權存在著對行政訴訟法益的侵害,那如何認定行政相對人是否構成濫用訴權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到行政訴訟法益與行政相對人權益的取舍。筆者通過無訟檢索工具以“濫用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權”為關鍵詞并限定在“信息公開”一詞,相關記錄共檢索到254 條。不對所有涉及到濫用訴權的案件進行全景掃描與整體分析,而是選取其中23 個典型案例作為分析對象,其共性是涵蓋審查濫用訴權構成要件之間的差異,形成如表1。
表1 濫用訴權的23 個典型案例
續(xù)表
以表1 內的案件對濫用訴權構成要件以及相關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分析,探究司法實踐中濫用訴權的構成要件,以便能夠保障行政相對人的政府信息知情權,同時又能有效規(guī)制行政相對人濫用政府信息公開制度。[3]筆者將表1 中23 個典型案件分為三類,分類的標準是根據(jù)法院如何判定行政相對人存在濫用訴權行為的不同而區(qū)分,第一類是認為構成濫用訴權需要符合三個要件(不具有訴的利益、目的的不正當以及違反誠實信用原則,下同),第二類是構成濫用訴權不需要同時滿足三個要件,第三類是之所以裁判不認為是屬于濫用訴權行為,是因為缺少了某種構成要件。
第一,構成濫用訴權符合三個要件,有陸紅霞案、曾志祥案、李君案、徐東璞案、張治發(fā)案、奚學開案、曾慶文案、徐啟鵬案、田榮輝等人案、袁同華案、韓基濤案、郭興梅案以及徐后鳳案。在23 個典型案例中有13 個案例要求同時滿足三個要件,才能構成濫用訴權,存在這樣的原因主要是陸紅霞案作為最高法公報案例,對各級法院審理相同亦或是類似政府信息公開案件具有指導性意義,得到了其他各級法院的借鑒,遵循著最高法公報案件所審查的濫用訴權構成要件思路。訴的利益是指具有法院對訴作出實體判決的必要性和實效性,[4]基于李君案①案情簡介:2008 年11 月27 日,老邊區(qū)水利局、老邊區(qū)動遷辦、老邊區(qū)綜合執(zhí)法局、老邊區(qū)公安局、老邊區(qū)司法局、路南鎮(zhèn)政府及老邊區(qū)紀檢委、監(jiān)察局、老邊區(qū)電視臺等多個部門,集中對民興河沿線的違法建筑物進行強制拆除,李君的養(yǎng)殖場亦被強制拆除。起訴人李君認為其養(yǎng)殖場被政府強行拆除應獲得補償,但沒有選擇訴訟的救濟途徑,而是選擇了上訪的救濟途徑。經多年上訪,起訴人的上訪請求并未獲得支持。在2015 年之后,李君因要求的補償問題未得到解決,李君圍繞民興河改造工程,從土地、規(guī)劃建設、拆遷、審計、財政、價格監(jiān)督、公安、行政監(jiān)督及養(yǎng)老產業(yè)扶持政策等多方面,向多部門多次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獲取政府相關信息文件,提起行政復議及行政訴訟。、張成功案、徐東璞案、曾慶文案、田榮輝等人案在各自的裁判文書均說明了行政相對人提起訴訟不具有訴的利益只是違背了訴權行使的必要性,即訴的必要性,是否需要去考慮訴的實效性,在這13 個案件以外的其他案件并未能具體闡述有無違反訴的實效性。
第二,構成濫用訴權不需要同時滿足三個要件,有金科技公司案、張成功案、陸陳云案、胡敏燕案、宋家明等人案以及陳長貴等人案。在金科技公司案②案情簡介:2017 年9 月10 日,原告金科技向武隆區(qū)環(huán)保局申請公開案涉“三同時”政府信息,武隆區(qū)環(huán)保局作出的武環(huán)函[2017]53 號《關于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的復函》(以下簡稱53 號《復函》)。原告認為該《復函》有悖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向武隆區(qū)政府申請復議,復議機關做出了案涉復議決定。原告認為兩被告案涉行政行為侵犯了自身合法權益。經查明:原告另外申請95 件政府信息公開案件又分別向武隆區(qū)政府申請了行政復議,并向人民法院提起政府信息公開行政訴訟10 余件。中,法院在裁判理由中只闡述了金科技公司訴訟行為背離了訴訟本旨,不具有正當性,其他兩個要件并未明顯說明(有闡明是根據(jù)法律的基本原則和精神進行裁判),另外法院考查了金科技公司的損失與政府信息公開之間有無因果關系。再者,宋家明等人一案中法院審查了目的是否具有正當性與是否違反誠實信用原則這兩個構成要件,對于訴的利益要件并未闡述,與張成功案相反的是,法院的裁判理由只闡明審查是否具有訴的利益和目的是否正當兩個要件?;陉戧愒瓢负秃粞喟钢胁门欣碛删鶠楹唵蔚仃U述,同時對是否違反誠實信用原則也是簡單說明,使得構成濫用訴權的要件模糊化。
第三,存在一些典型案件從相反的方向推出濫用訴權構成要件,即不構成濫用訴權是存在哪些要件不滿足。分別有以下4 個典型案件,分別是余宗桃案、刁前進案、張國平案以及孫平案。在余宗桃案和刁前進案,法院只是認為行政相對人明顯存在濫用訴權的傾向,在余宗桃案中是因為不滿足具有目的的不正當,但是法院對其進行了警示限制,若今后不能依法行使訴權,則就會被認定構成濫用訴權,而在刁前進案不滿足缺乏訴的利益和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兩個要件。在張國平案和孫平案中,沒被法院認定為有濫用訴權傾向,但張國平案和余宗桃案相同,均為不滿足具有目的的不正當,而在孫平案中因不滿足缺乏訴的利益,兩者均不認定為構成濫用訴權。
綜上,法院與法院之間對于濫用訴權的構成要件認定上存在諸多不同,有的法院認為需要符合三個要件,也有的法院則是放寬了濫用訴權構成要件,只需符合二個要件即可認定為濫用訴權等一系列的裁判認定的不同,這將難以對其他法院裁判類似或者相同案件上提供指導性案件的借鑒,甚至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裁判標準。而大多數(shù)法院是通過是否具有訴的利益、目的是否正當以及是否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三個要件出發(fā),筆者認為相比較于只審查兩個要件的三個要件對濫用訴權來說更具有一定的意義,是因為這三個要件存在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關系,如缺少判斷訴的利益,則會忽視了判斷行政相對人是否是以不法或違法的形式提起行政訴訟,其他兩個要件亦是如此,這三個要件涵蓋了行政相對人的客觀行為、主觀以及客觀行為所指向的內容,能夠對濫用訴權的整體判斷,防止造成行政相對人在訴訟上不利的后果。同時也能嚴格控制法院任意認定濫用訴權的權力,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對人合法行使訴權。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這三個要件并不明確,對于何為訴的利益,何為目的正當或者何為誠實信用原則,即使是陸紅霞案也只是初步提出三個要件而已,未能得到準確分析,造成其他法院在運用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水土不服”。為此,需要進一步對濫用訴權的構成要件進行建構,以便形成統(tǒng)一的裁判標準。
無論是最高法公報案例,還是對政府信息公開濫用訴權審查的司法實踐,尚未形成對濫用訴權構成要件審查的具有系統(tǒng)性與融貫性的標準以及標準中的具體化。通過對上述23 個典型案件裁判文書的分析,提煉出對政府信息公開中濫用訴權構成要件包括三個要件:目的要件、關系要件以及原則要件,稱之為“三要件說”。
根據(jù)陸紅霞案,一審法院在其裁判理由認為陸紅霞不具有目的的正當性,在于陸紅霞不斷將訴訟作為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施加壓力、謀求私利的手段。筆者認為目的的不正當性體現(xiàn)在兩個具體要件:不斷地、持續(xù)地提起訴訟以及施加壓力、謀求私利的手段。這不僅僅在其他案件中有所體現(xiàn),如在張成功案以及其他案件中,也是法院認為張成功借此不斷引起新的行政爭議,給行政機關不當增加行政答復、行政復議的壓力,以期最終實現(xiàn)其關于征收等事項的利益訴求。但在張國平案中更能驗證對目的不正當內兩個具體要件的判斷(這是第一個案例被認為尚不構成濫用訴權),原因在于張國平提起的訴訟具有目的的正當性,但是一審法院也認為張國平提出了大量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以及多次提起行政訴訟,說明張國平尚未存在有施加壓力、謀求私利的手段。
其中,“不斷地”“持續(xù)地”是屬于量化詞,等同于其他案件所使用的“長期”“反復”等詞語,至于如何去判斷。筆者認為應當對此進行限定范圍,以是否明顯擾亂訴訟秩序為界限或者法院是否已經對行政相對人申請的政府信息公開進行了反復釋明和引導。如果已經進行了多次的釋明和引導,行政相對人仍然固執(zhí)己見,導致司法需求在維度上存在失衡,則可以認定具有目的的不正當性中要件之一,防止一些行政相對人對訴訟程序的不了解而陷入循環(huán)訴訟的處境。對于目的不正當?shù)牧硪痪唧w要件即施加壓力、謀求私利,上述第一要件可從客觀行為進行判定,而施加壓力和謀求私利涉及到對主觀的判斷,表現(xiàn)在行政相對人是為了追求給行政機關亦或是法院施加壓力或者并非為了獲得和了解相關信息,而是追求其他的利益。由于需要法院根據(jù)當事人的外在行為進行判斷,出于對當事人利益的保護,這種認定應非常謹慎,[5]因此,認定行政相對人是否施加壓力或是追求個人的私利時,仍然以是否明顯擾亂訴訟秩序為界限,可以結合法院是否多次釋明和引導行政相對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的情形。
訴的利益與訴權有著一定的直接的聯(lián)系,可以認為訴的利益就稱為是否可以要求法院作出判決的要件,也就是訴權的要件。[6]有學者認為從邏輯而言,“有訴權”自然是“濫用訴權”的前提[7],但筆者認為確認是否存在訴權應該是由法院經過庭審程序進行審查認定,即行政相對人行使訴權和法院確認訴權的有無之間存在時間順序上的不同,沒有訴權而行使訴權的行為是存在的,而且法院對于訴權有無的審查往往采用的是形式審查模式。因此,探究是否具有訴的利益是構成濫用訴權的重要要件,而非是否以擁有訴權為前提。再者,對于是否具有訴的利益的判斷只涉及對起訴人的行為判斷,并不能將其他人(如親屬)所申請的內容納入到司法審查起訴人濫用訴權的范圍之內,因為如此擴大主體范圍受到“不告不理”的限制,以及法院有存在“越界”的嫌疑。
在陸紅霞案以及其他案件中,一審法院并無分析為何陸紅霞的起訴缺乏訴的利益,是缺乏訴的必要性亦或是訴的實效性還是兩者都不具備,但是在以李君案為代表(包括張成功案、徐東璞案、奚學開案、曾慶文案、余宗桃案以及田榮輝等人案)中法院判斷訴的利益得到了說明,以李君案為代表的一審法院認為缺乏訴的利益是違背了訴權行使的必要性。根據(jù)《最高院若干意見》第11 點提到“利害關系”法律內涵即依法審查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是否確與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增減得失密切相關,當事人在訴訟中是否確實具有值得保護的實際權益。筆者認為訴的必要性的判斷是以行政行為是否會增減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而進行判斷。另外,關于訴的實效性的判斷是否屬于判斷構成濫用訴權的要件之中,不應當納入到構成要件范圍之內,原因在于訴的實效性難以判斷,通過行政訴訟程序能否有效解決糾紛。一方面,行政相對人提起類似的政府信息公開訴訟,說明并不能有效的解決糾紛,另一方面,能否有效解決糾紛依賴于對司法審查事后的判斷。因此,法院需要通過審查的是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增減,即訴的必要性,來判斷行政相對人的訴訟行為是否具有訴的利益,歸于法院自身對訴訟行為的判斷。
學界中多數(shù)學者認為誠實信用原則為公私法所共享,而不必自私法領域導入(“私法類推說”“一般法理念說”“法之本質說”已有深刻理解),[8]誠實信用原則能夠適用于行政訴訟領域也是理所當然的,筆者認為還可以從“條理法”或“法律的一般原則”考慮在行政法法源中的地位及作用也能夠說明誠實信用原則適用于行政訴訟法領域。
筆者認為需要注意的是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并不是毫無限制,也不是照搬套用,應當對其重新建構以及相應的認定,如何去具體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仍然需要在司法實踐下進行變型。從本文實證分析的23 個案例出發(fā),歸納及總結司法實踐中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認識。在陸紅霞案中,一審法院的裁判理由中,認為陸紅霞所提起的數(shù)十起訴訟要么起訴理由高度雷同,要么是在已經獲取、知悉所申請政府信息的情形下仍然堅持提起訴訟,這種對訴訟權利任意行使的方式有違誠實信用原則。在李君案中,李君所提的數(shù)十起訴訟起訴理由均基于其養(yǎng)殖場被政府強行拆除,法院認為是對訴訟權利任意行使的方式有違誠實信用原則。在曾志祥案中,二審法院認為曾志祥在已獲取自己的《視同繳費年限確認表》《佛山市社會保險參保繳費證明》等信息情況下,反復就相關問題變換方式申請政府信息公開,其提起的行政訴訟有違誠實信用原則。在曾慶文案中,一審法院認為原告曾慶文會同其他行政相對人在其他法院所提起的308 起訴訟,要么起訴理由高度雷同,要么是在已經獲取、知悉所申請政府信息的情形下仍然堅持提起訴訟,對訴訟權利的任意行使有違誠實信用原則?;趯α信e案例和其他案例的判斷,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存在兩種情形:第一種是行政相對人多次的起訴理由相同亦或是高度雷同,仍然繼續(xù)堅持提起訴訟;第二種則是行政相對人已經獲取亦或是知悉所申請的政府信息,仍然繼續(xù)堅持提起訴訟。只要滿足于上述一種情形,即可認為行政相對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
以上是對濫用訴權構成要件的建構與具體內容的分析,從目的要件、關系要件以及原則要件這3 個要件依次進行判斷,構成要件與構成要件之間也不存在沖突,同時立足于司法實踐之上與站在行政訴訟領域視角建構濫用訴權與分析。不僅僅從行政機關、法院的角度進行分析,還從行政相對人的角度來探析,甚至考慮到其他相對人,從而達到平衡各方主體之間的關系,避免糾紛進一步惡化。
筆者認為濫用訴權構成要件“三要件說”的形成來源于對司法實踐中典型案件的提煉,仍然需要將“三要件說”反運用到其他實際案件之中,驗證“三要件說”在實際案件中的可行性以及合理性。筆者以原告錢海軍與被告南通市國土資源局崇川分局、南通市人民政府行政復議一審一案①(2016)蘇0611 行初174 號行政裁定書。案情簡介:2016 年4 月26 日,原告錢海軍向被告崇川國土分局郵寄《查詢申請書》,要求:1.出具原告錢海軍《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審批表》載明的錢海軍住房為幾層及權屬來源的查詢結果證明;2.出具崇川集建第01040307 號《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載明的錢海軍住宅為幾層及房地是否為同一權利人查詢結果證明;3.出具原告錢海軍土地登記薄的查詢結果。被告崇川國土分局于4 月27 日收到后,于5 月17 日對原告錢海軍作出《告知書》。5 月18 日,原告錢海軍分別就被告崇川國土分局不履行法定職責和5 月17 日作出的《告知書》,向被告南通市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復議。7 月7 日,被告南通市人民政府分別作出《決定書》,駁回了原告錢海軍的行政復議申請。原告錢海軍仍不服,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以下簡稱為錢海軍案)作為驗證對象。在錢海軍案中,法院對行政相對人的行為進行了審查,認為本案錢海軍所提起政府信息公開訴訟因明顯缺乏訴的利益、目的不當、有悖誠信,違背了訴權行使的必要性,因而也就失去了權利行使的正當性,屬于典型的濫用訴權行為。雖然本案法院是從訴的利益、目的是否正當以及誠實信用原則三個方面的角度出發(fā),但是在缺乏訴的利益這個要件上并沒有具體說明何為訴的利益以及如何進行有效判斷,只是討論了目的要件和原則要件,也是缺乏對目的要件和原則要件準確認定,存在準確認定上的缺失。筆者以所構建的“三要件說”運用到該案中,對于該案首先從目的要件出發(fā),是否存在不斷地、持續(xù)地提起訴訟以及施加壓力、謀求私利的手段,在本案法院查明部分,可以看出錢海軍申請信息公開次數(shù)多、頻率高,錢海軍早與相關部門達成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也實際履行完畢,而錢海軍對拆遷協(xié)議不服提起訴訟,已經經過一、二審及再審程序并已生效,但仍不斷提出訴訟,明顯擾亂了訴訟秩序,其目的是為了向相關部門施加壓力,從而獲取額外利益,即符合目的要件所要認定的內容。其次,從關系要件出發(fā),是否有訴的必要性(即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增減)。在本案中錢海軍對不存在的信息或者檔案信息以及內部管理信息、過程性信息、咨詢性信息,乃至政府部門已經公開的規(guī)范性文件,不加區(qū)分地一律提起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缺少訴訟利益,同時對沒有法律上關聯(lián)性的信息公開申請,行政機關已經反復進行了釋明和引導,但錢海軍仍執(zhí)意不斷提出涉拆遷的信息公開申請。最后,從原則要件出發(fā),是否存在多次的起訴理由相同、高度雷同或者已經獲取、知悉所申請的政府信息仍繼續(xù)提起訴訟。本案錢海軍時?;谕皇掠煞謩e提出相同或類似申請,內容多有重復,就同一事項分別向不同機關申請信息公開,在行政機關告知其行為已涉嫌濫用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權后,仍是繼續(xù)提起申請政府信息公開,在行政機關作出答復或告知后,其又以不履行法定職責之訴和政府信息公開之訴就同一個“查詢申請”事由分別提起不同的訴訟,并在起訴時拒絕以政府信息公開案由立案。通過上述三個要件的準確認定,可以判定原告錢海軍構成濫用訴權,可以對行政相對人的訴訟權利作一定程度上限制??梢姡叭f”可以彌補法院在裁判說理內容缺失,使得何為訴的利益、何為目的不正當以及誠實信用原則準確化,不僅對法院之間如何認定濫用訴權構成要件產生統(tǒng)一的裁判標準,以防同案不同判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而且對于行政相對人來說,更是一種警示、預測的作用。
最高法公報案例以及其他的典型案例都確認了對政府信息公開中濫用訴權的司法審查,至少表明濫用訴權在司法實踐中已經逐步實現(xiàn)解決之道,為考查濫用訴權的構成要件提供了重要的引導。立足于司法實踐中的典型案例,需要以策略性濫用訴權判斷將惡意訴訟以及無理纏訴重新納入可控范圍之內。建構“三要件說”,應當依次目的要件(不斷地、持續(xù)地提起訴訟以及施加壓力、謀求私利的手段)、關系要件(訴的必要性)、原則要件(多次的起訴理由相同、高度雷同或者已經獲取、知悉所申請的政府信息,仍繼續(xù)堅持提起訴訟)對是否構成濫用訴權進行判斷,方能有效審查行政相對人是否存在濫用訴權,讓行政相對人判斷自身的訴訟行為是否合法與是否合理得到有跡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