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青鑫
一次回鄉(xiāng)探祖時,正值三九寒冬,我被限于溫暖的閣樓之上,乏悶之際,架上蒙塵的一疊疊老相冊吸引了我的注意。以前曾見外祖父整理過,但自幾年前他中風后,便只有我會上這個閣樓來玩鬧了。閑來亦是無趣,我隨手抽出一本,翻出一段有趣的過往。
這本相冊收錄的是1978年那段時日里的照片。照片上面的外祖父年輕、朝氣、意氣風發(fā),他似乎沒有看鏡頭的習慣,在每張照片上目光總望向那和煦暖陽的方向。在黑白照片中,那朝向顯得格外鮮明。
記得跟媽媽閑聊時,她說這組照片剛好是改革開放后的春天。一個地地道道農(nóng)民出身的外祖父,為了更好地養(yǎng)活三個孩子,除了那田間的勞作之外,借著改革開放的勢頭,也做起了小生意,由此改變了生活,改變了命運。
繼續(xù)翻閱,我發(fā)覺有幾張照片的背后觸摸時有突起的感覺,好奇心被勾起:是否有東西被外祖父藏在照片下面?我伸手摸索,那幾張照片下有一些觸摸如砂紙的東西。我嘗試把它們抽出,全部抽出來時才發(fā)現(xiàn),是一些花花綠綠的類似于錢幣的東西,這是什么東西呢?這里又隱藏著怎樣的一段故事呢?
我手中攥著這些東西,走下閣樓。媽媽正懶洋洋地靠在竹椅上享受日光浴。我走到她跟前,將手張開,問道:“媽,這是什么?是以前的錢幣嗎?我怎么沒有見過?”
媽媽看了一眼,說道:“這是糧票。你從哪里拿來的?”我手指向閣樓,“外公的相冊里”。媽媽接過糧票,用手摩挲著它的表面,說道:“這些老東西,在以前可是相當于錢用的,甚至地位比錢還高。在改革開放前的日子里,柴米油鹽這些生活必需品常常緊缺,一切都要限購,憑票購買。而糧票便是那段日子里的特有產(chǎn)物,國家規(guī)定了每人的限購數(shù)目,要憑糧票才能購買。即使有錢,你沒有糧票,也不能購買?,F(xiàn)在想想,你媽媽我當年上學發(fā)的獎學金,也是糧票呢!……”她在陽光下瞇著眼,嘆息著,然后拍了一下我的肩:“兒子啊,你現(xiàn)在的日子可不知有多好!”
幾日后,我在返家時,因為坐車未曾吃飯,當時饑腸轆轆,就在家附近飯館吃了一碗面。結賬時,前臺服務生問我:“現(xiàn)金、微信還是支付寶?建議用支付寶支付,可以領紅包喔!”我掏出手機,熟練地打開App,“嘀”的一聲就完成了支付。相信這也是現(xiàn)在很多中國消費者日常所經(jīng)歷的。
回家的路上,我慢慢走著,不知怎地又想起了糧票,那仿佛是另一個中國,一個經(jīng)濟落后、連柴米油鹽都要限購的第三世界國家。而就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際,“四人幫”的粉碎,鄧小平爺爺扛起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旗,中國從此走上了天翻地覆的巨變之路……
如今已是2018年,四十個春秋已逝,那一代的年輕人已經(jīng)垂垂老矣,糧票制度也早已成為了歷史,成為收藏家的手里之物。時至今日,中國儼然已經(jīng)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以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F(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不再受柴米油鹽憑票購買的限制,支付方式變得五花八門,現(xiàn)金、銀行卡、微信、支付寶、手機付等各種方式百花齊放……
從限制到開放,世界見證了中國奇跡,而這個奇跡必將不斷延續(xù)下去,因為有我們——銳意進取、意氣風發(fā)的一代年輕人。
指導老師:趙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