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軻軻
成年人交流,說話總會有些含蓄。在過去不久的春節(jié),你一定聽過這樣的對話:“爸、媽,過節(jié)了,兒子給你們包個大紅包?!薄鞍パ?,這孩子真不聽話,說了我們花不了那么多錢,快拿回去?!崩先说脑捒此票г?,其實滿含欣慰。除了節(jié)日里,平常生活中也有諸如此類的話語。比如“我盡量吧”“原則上可以”“我不喜歡麻煩別人”,其實很可能是“別指望我”“不行”“我也不喜歡別人麻煩我”。據《中國人際關系親密指數(shù)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大陸人際關系親密指數(shù)得分為54分(滿分100分)。2018年末,微信朋友圈流傳的一篇《成人世界“黑話”鑒定指南》更是將這種似是而非的說話方式闡述得淋漓盡致。
說話含蓄是中國人特殊的人情處理方式,但如何聽懂弦外之音、如何把握好“中國式人情”卻是我們應該修煉的。平常一句“中國話”,你是聽出了故事,還是聽成了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