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平 潘榮新 胡艷萍 胡鑫鑫 張小紅
[摘要]目的 探討電休克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25例)和對照組(2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利培酮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電休克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前后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和威斯康辛卡片分類測驗(WCST)結果變化情況以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入院時的PAN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2、5、9周的PANSS評分均顯著低于入院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5、9周的PAN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入院時的WCST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9周的總測驗次數(shù)、錯誤應答數(shù)、持續(xù)性錯誤數(shù)均顯著低于入院時,完成分類數(shù)顯著高于入院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9周的總測驗次數(shù)、錯誤應答數(shù)、持續(xù)性錯誤數(shù)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完成分類數(shù)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電休克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效果與利培酮相似,安全性均良好,但在改善患者陽性和陰性癥狀方面的效果更明顯,值得臨床推薦。
[關鍵詞]難治性精神分裂癥;電休克;利培酮;療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749.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3(a)-0088-04
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是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精神疾病,以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為典型特征,臨床治療難度較高[1]。傳統(tǒng)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效果欠佳,隨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在臨床上的推廣,該病的治療效果得到提升,其中利培酮以其穩(wěn)定的效果和良好的耐受性在臨床上應用較多[2]。近幾年,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逐漸在難治性精神分裂癥臨床治療中得到認可,其療效和安全性均較傳統(tǒng)的電休克治療明顯提高,但國內外對此的系統(tǒng)研究仍較少[2]。我院在難治性精神分裂癥臨床治療中積累了較多經(jīng)驗,現(xiàn)對無抽搐電休克與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利培酮在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中的效果和安全性進行觀察,以期為該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25例)和對照組(25例)。觀察組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22~57歲,平均(40.16±5.22)歲;病程2~21年,平均(11.47±3.22)年。對照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22~58歲,平均(40.19±5.27)歲;病程2~21年,平均(11.50±3.30)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次修訂本(ICD-10)》[3]中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相關診斷標準;既往有2種及以上不同種類的抗精神病藥治療史,療程均超過3個月,且癥狀無明顯改善;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60分;符合本研究治療指征;所有患者監(jiān)護人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協(xié)議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者;有酒精或藥物依賴者;依從性很差,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3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利培酮治療:利培酮分散片(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106,規(guī)格1 mg/片),首日劑量1 mg/次,2次/d,口服,第3日劑量增加至2 mg/次,2次/d,1周內增加至3 mg/次,2次/d,之后維持此劑量,連續(xù)治療9周。
觀察組患者給予電休克治療:使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儀進行治療,治療前禁食水6 h以上,每隔2 d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5周后改為每隔5 d治療1次,共治療9周。
1.4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前后PANSS評分和威斯康辛卡片分類測驗(WCST)結果變化情況以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頭暈/頭痛、認知功能障礙、錐體外系反應)總發(fā)生率。
臨床治療效果評價標準[4]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具體如下。治愈:PANSS評分下降≥90%;顯效:PANSS評分下降60%~89%;有效:PANSS評分下降30%~59%;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PANSS評分[5]包括陽性量表7項、陰性量表7項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項,每項按照7分法計分,計算總分,總評分越高表示精神分裂癥狀越嚴重。
認知功能采用WCST[6]進行評估,包括128張應答卡和4張刺激卡,患者根據(jù)形狀、顏色、數(shù)量等按要求分類,記錄總測驗次數(shù)、錯誤應答數(shù)、持續(xù)性錯誤數(shù)和完成分類數(shù)。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患者入院時、治療后2、5、9周PANSS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的PAN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2、5、9周的PANSS評分均顯著低于入院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5、9周的PAN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患者入院時、治療后9周WCST變化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的WCST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9周的總測驗次數(shù)、錯誤應答數(shù)、持續(xù)性錯誤數(shù)均顯著低于入院時,完成分類數(shù)顯著高于入院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9周的總測驗次數(shù)、錯誤應答數(shù)、持續(xù)性錯誤數(shù)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完成分類數(shù)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2.4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3討論
難治性精神分裂癥一般指過去5年對3種及以上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反應欠佳或不能耐受抗精神病藥物不良反應的精神分裂癥,該病治療難度較高。調查研究顯示,難治性精神分裂癥占精神分裂癥的25%~35%,臨床治療較為棘手[7]。隨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在臨床上逐漸得到推廣,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得到提升,尤其對于傳統(tǒng)抗精神病藥物耐受性差的患者可選擇服用一線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減少不良反應[8]。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使用利培酮進行治療,總有效率為76.00%,治療后患者的PANSS評分及WCST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明確,與上述研究報道相符。
無抽搐電休克是在傳統(tǒng)電休克治療的基礎上改進而成,電擊前配合進行肌肉松弛劑注射使患者處于意識暫時喪失的狀態(tài),以提高治療的安全性[9]。臨床實踐也表明,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自身體質與免疫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傷,無抽搐電休克為物理療法,可有效避免副作用損傷,臨床應用效果良好[10-11]。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4.00%,提示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顯著效果,能夠達到與利培酮相似的療效。而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5、9周的PAN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在改善患者陽性與陰性癥狀方面效果更為顯著,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有良好的實際應用價值,起效更為迅速。另外,認知功能障礙也是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典型表現(xiàn),使用WCST能夠對患者認知功能情況進行較為準確地評估[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9周的總測驗次數(shù)、錯誤應答數(shù)、持續(xù)性錯誤數(shù)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完成分類數(shù)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具有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的作用。
本研究為排除預后效果的相關影響因素,僅對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與利培酮單獨使用時的效果進行了比較,明確了兩種方案各自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至于二者聯(lián)用的效果和安全性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另外,在安全性方面,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臨床使用時需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高天飛等[13]研究了利培酮合并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結果表明,無抽搐電休克與利培酮聯(lián)合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均安全有效。李樺等[14]研究了無抽搐電休克維持治療(M-ECT)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效果和認知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藥物聯(lián)合M-ECT能快速緩解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陽性癥狀,效果優(yōu)于單純的藥物治療,并對患者部分記憶和執(zhí)行功能有改善作用,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當然,隨著臨床上對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效果和安全性的逐漸認可,將其與常規(guī)抗精神病藥物聯(lián)用以提升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將成為臨床研究的趨勢。國內部分研究者認為,由于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與利培酮作用機制并不相同,因此二者聯(lián)合使用能夠產(chǎn)生一定的協(xié)同效果,有利于提升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整體預后[15-16]。也有部分研究報道指出,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后患者大腦結構變化可能有利于提升其對抗精神病藥物的敏感性,若采取聯(lián)合治療的方式將有利于提升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17-20]。
綜上所述,電休克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效果與利培酮相似,安全性均良好,但在改善患者陽性和陰性癥狀方面效果更明顯,值得臨床推薦。
[參考文獻]
[1]姚捷,陳正,粟幼嵩.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2):32-34.
[2]李廣新,余逗逗,馬利,等.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狀況及危險因素的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 45(4):629-631,641.
[3]Gaebel W,Riesbeck M,Zielasek J,et al.Web-based field studies on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assignment of mental disorders:comparison of ICD-11 and ICD-10[J].Fortschr Neurol Psychiatr,2018,86(3):163-171.
[4]周景方.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有效性及不良反應[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6,32(9):91-92.
[5]司天梅,楊建中,舒良,等.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1):45-47.
[6]Hodges JR(英).熊麗(譯).臨床神經(jīng)心理學認知評估手冊(第2版)[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162-166.
[7]羅程,堯德中.精神分裂癥物理治療機制及其神經(jīng)成像研究進展[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15,28(6):481-487.
[8]饒世雄,譚偉.無抽搐電休克與利培酮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對照研究[J].中國藥物警戒,2014,11(10):580-583.
[9]謝金蓮.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合并心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15):145,154.
[10]孫梅玲,溫東煥.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前后認知功能的變化研究[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7,40(4):111-112.
[11]李啟斌,陶領鋼,石順治,等.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與無抽搐電休克聯(lián)合利培酮治療流浪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對照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8,27(9):918-921,941.
[12]李廣新,余逗逗,馬利,等.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狀況及危險因素的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 45(4):629-631,641.
[13]高天飛,張雄,苑杰.利培酮合并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探究[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17):98-100.
[14]李樺,吳榮琴,孫復林.無抽搐電休克維持治療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和認知功能的影響[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8,28(4):241-244.
[15]De Mel VN,Korman N,McArdle P,et al.Weight gain correlated with decrease in clozapine/N-desmethyl-clozapine ratio in a man with treatment-refractory schizophrenia[J].Australas Psychiatry,2018,26(5):558-559.
[16]劉華強.齊拉西酮緩釋劑聯(lián)合氯氮平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8,26(2):43-44,50.
[17]田佩瑤.利培酮合并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7,11(1):104-106.
[18]陳圣麗,許勤偉,葉亮.帕利哌酮聯(lián)合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效果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8,58(34):86-88.
[19]張榮榮,閆偉,呂蘭蘭,等.精神分裂癥首發(fā)及前驅期認知功能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8,15(13):42-46.
[20]周慶海.高頻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8,24(8):59-61.
(收稿日期:2018-10-19? 本文編輯:任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