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穗
海棠糕,聽上去便令人有風(fēng)雅艷麗之感,真是“未嘗其味之美,先聞其名之雅”。但不少見過海棠糕的外鄉(xiāng)人可能有些不解,這種與廣式月餅差不多的吃食,怎么看都與海棠花無任何相似之處,為何偏偏起了這個名字?其實,這主要源于做海棠糕所需的模具:一個帶有木柄的圓形銅盤,上面分布著6~8個圓形凹孔。一個居中像花蕊,其余像花瓣,海棠糕之名由此而來。
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江南甜點,海棠糕在早年的水鄉(xiāng)是極為常見的。廊棚下、老巷中、集市間……海棠糕那種獨特的焦糖香味幾乎無處不在。也不知從何時起,這種香味漸漸消失了。人們失落之余,也愈發(fā)懷念起舊時的滋味。
前不久,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從鄰居處得知,某小鎮(zhèn)上還開著一家專做海棠糕的小店,且味道特別正宗。我按捺不住一顆懷舊的心,不顧路途遙遠,第二天一大早便去追尋那份老味道。循著熱情的吆喝聲,我在一個農(nóng)貿(mào)市場的門口,發(fā)現(xiàn)了賣海棠糕的小攤。只見爐火旁人頭攢動,提鼻子一聞,香味濃郁而熟悉,一種似曾相識的溫馨感油然而生。
擺攤的是對老夫妻。老伯低頭忙著烘烤海棠糕,阿姨則一邊在砧板上切板油丁(豬油?。?,一邊負責(zé)將海棠糕裝袋、收錢。再看排隊的人群,隊列雖長,但顧客們似乎并不著急。吃海棠糕固然要緊,但站在小攤前看做糕、賣糕,也算是一種消遣。只見老伯先用小銅勺在大鍋中舀上一勺發(fā)酵好的面漿,蜻蜓點水般將其徐徐澆到大銅鐺上的海棠糕模具中,然后挖上一勺豆沙放到面漿上,再次注入面漿蓋住豆沙,并在表面撒上紅綠瓜絲、瓜子仁。聽老伯說,豬油豆沙是他親手炒的,又香又甜,外面買不到。
老伯一邊自信滿滿地向顧客們介紹,一邊舉起大銅鐺,在空中劃出一個大弧圈,再搖晃幾下,使面漿均勻布滿模具,最后蓋上鐺蓋,置于爐子上烘烤?;鸷芡?,糕模里的料很足,只需兩三分鐘,甜醇的香味便漸漸飄散開來。老伯掀開鐺蓋,撒上一層白糖和黑芝麻,隨后雙手握住鐺柄,用力向上一翻,將海棠糕齊刷刷翻一個面,令其表面翻到滾燙的銅鐺上,并再次覆上鐺蓋。一番轉(zhuǎn)壓后,隨著白糖溶化的“嗤嗤”聲和升騰的熱氣,海棠糕表面漸漸形成一層薄脆的糖衣。一盤噴香溫潤的海棠糕出爐了。
剛制成的海棠糕,糕面是紫紅色的,在晶瑩的焦糖之下,紅綠瓜絲襯著瓜子仁,豬油豆沙的餡心似露未露,十分好看。聞一聞,絲絲甜香混合瓜子仁的堅果香,頓時令人食欲大開。熱騰騰地咬上一口,表皮松軟帶點香脆,接著再吃一口,便吃到中間綿密的豆沙和水晶般的豬油,這種流沙質(zhì)地的香糯甜蜜簡直讓人陶醉。于是乎,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來。不知不覺間,一個海棠糕下肚。我舔舔手指,長吁一口氣:“這才是真正的江南風(fēng)味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