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佩
摘要:乾縣方言“可”與普通話都具有多功能性,通過對比分析可發(fā)現(xiàn):“可”在乾縣方言中作實義動詞時,義項沒有普通話多;作副詞時,比普通話用法多且復(fù)雜;另外嘗試分析了乾縣方言“可”的語法化過程。
關(guān)鍵詞:乾縣方言普通話“可”多功能性對比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19)01-022-03
乾縣位于陜西省關(guān)中平原中段北側(cè),渭北高原南緣。乾縣方言屬于中原官話關(guān)中片中的一個地點方言,無論是語音、語法、詞匯方面與普通話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多功能詞“可”就是其中之一。學(xué)界對“可”的研究比較透徹,但與方言作對比的研究比較少,因此,文章描述了普通話與乾縣方言中“可”的多功能性,分析了多功能詞“可”在乾縣方言與普通話中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并嘗試分析多種意義間的聯(lián)系。
一、普通話“可”的多功能性
(一)“可”作為實義動詞
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可”作實義動詞比較少并且很少單獨使用,在固定短語和習(xí)語中有少量殘存。
1.表示“同意,允許”義
(1)他們提出的問題,我無可置辯。
(2)他在前例可援的基礎(chǔ)上做到這一步已經(jīng)非常好了。
2.表示“符合,適合”義
(3)這次你女兒的表演非常成功,算是可了你的心了。
(4)在這次可他心的生日派對上,他感動的哭了。
“可”在例(3)例(4)中表示“符合,適合”,并且“可”后所接的名詞只能是“心”,形式為“可(了)+代詞+心”,所以出現(xiàn)頻率較少。
(二)“可”作為助動詞
“可”作助動詞在普通話中用例較多,也比較常見,后可接動詞短語或構(gòu)成固定格式,《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有兩個解釋,具體如下。
1.表示“許可,可能”義
(5)公司的福利不錯,每位員工可領(lǐng)一萬元的年終獎。
(6)如果在座的每個人能夠捐出一角錢,那么山里的一百個孩子就可擁有上學(xué)的機會。
2.表示“值得”義
(7)不要再笑了,這么悲傷的故事你覺得可笑嗎?
(8)如今可看的國產(chǎn)電視劇不多了。
(9)他不過是考了全班第一,又不是全校第一,有什么可表揚的。
(三)“可”作為語氣副詞
王力先生1954年提出“語氣副詞”這一概念,而后在1957年又將“可”歸人語氣副詞中。語氣副詞的主要功能是表示不同的語氣,齊春紅認為“語氣副詞實在狀語位置上表示語氣的詞”?!翱伞弊鳛檎Z氣副詞具體有下幾個語氣。
1.表祈使語氣,有叮囑、告誡之義;
(10)你想好了嗎,咱們可要說話算數(shù)的!
(11)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堅持到最后的,可千萬不能放棄?。?/p>
(12)這個翡翠是我們祖上傳下來的寶貝,你可小心點。
2.表終于
(13)我可(算是)把這份工作做完了。
(14)我可(算是)把你找到了。
(15)機會可(算是)輪到你了。
3.表轉(zhuǎn)折語氣
(16)你喜歡艾薇兒的歌。我可不喜歡。
(17)我欺負你可以,別人可不行。
(18)如果你想要坐火車去西藏旅游,我可不會陪你的。
4.表強調(diào)語氣
(19)你同桌長得可真好看,好羨慕你呀。
(20)她可是王主任的女兒,你要好好照顧她。
(21)小福子可真可憐,連她父親都不要她了。
(四)“可”作為轉(zhuǎn)折連詞
“可”作為轉(zhuǎn)折連詞連接前后兩個分句,表示語義上的轉(zhuǎn)折。要注意區(qū)分“轉(zhuǎn)折連詞”與“轉(zhuǎn)折語氣”,轉(zhuǎn)折連詞“可”可以用“然而”進行替換,但語氣副詞“可”不可以被替換。
(22)媽媽雖然年紀大了,可依舊很美麗。
(23)我問了他幾次去不去,可他就是不告訴我。
(24)我妹妹雖然已經(jīng)上初一了??伤€是這么不懂事。
二、乾縣方言“可”的多功能性
(一)“可”作為實義動詞
“可”作為實義動詞在乾縣方言中比較少見,僅有“同意,允許”義,很少單獨使用,只在少量固定短語和習(xí)語中出現(xiàn)。乾縣方言“可”作為實義動詞沒有“符合,適合”之義。
(25)你像這些問題都是無可置辯的。(像這些問題都是無可置辯的)
(26)居委會發(fā)言人對這個事不置可否。(居委會發(fā)言人對這件事不置可否)
(二)“可”作為助動詞
“可”在乾縣方言中作助動詞與普通話的意義基本一樣,具體如下。
1.表示“許可,可能”義
(27)每位貧困村民可領(lǐng)一壺花生油和一袋大米。
(28)你把車買了,我家就可逛去咧。(你把車買了,我們就可以去逛了。)
2.表示“值得”義
(29)我說完咧,么啥可介紹的咧。(我講完了,沒有什么可介紹的了。)
(30)乾縣可逛的地方真不少。
(三)“可”作為語氣副詞
乾縣方言“可”作為語氣副詞,下列意義中“表祈使語氣、轉(zhuǎn)折語氣”和普通話大致是一樣是的,差異較大的是表“強調(diào)語氣”。
1.表祈使語氣,有叮囑、告誡之義;
(31)這回你可得好好表現(xiàn)。
(32)馬上考試了,你可得抓緊時間好好復(fù)習(xí)。
(33)我看你最近胖了不少,你可要注意呀。
2.表轉(zhuǎn)折語氣
(34)你去吧,我可不想見你朋友。
(35)你陜把你朋友帶走,我可不想和你朋友待在一塊。
3.表強調(diào)語氣
(36)(37)(38)可以看出,“可”用于問答句的答句句末或者陳述句句末。(39)(40)例可以看出“可”用于比較句句末。(41)(42)例可以看出“可”與“算是”連用,并且在表示強調(diào)語氣時不可刪去。
(36)你中午吃的啥呀?——米飯么可。(米飯。)
(37)你剛給我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可。(真的。)
(38)今兒他來的早可。(今天他來的早。)
(39)這家比兀家好吃可。(這家比那家好吃。)
(40)我覺得這個比兀個好看可。(我覺得這個比那個好看。)
(41)我可算是等到你了。
(42)你可算是回來了。
(四)“可”作為頻率副詞
在乾縣方言中,“可”作為頻率副詞,表示動作或者狀態(tài)重復(fù)出現(xiàn),與普通話的“又,再”較為相似。一般用在動詞前作狀語,有時會帶有埋怨的語氣。下面的例子中,(43)(44)(45)(46)例的“可”是“又”的意思,帶有埋怨的語氣:最后一例的“可”釋為“再”,表示將來動作對現(xiàn)在動作的重復(fù),沒有埋怨語氣。另外,其所在句中的語義可以是實現(xiàn)的,也可以是未實現(xiàn)的。
(43)你咋可吃零食呢?(你怎么又吃零食呢?)
(44)你咋可走咧?(你怎么又走了?)
(45)明兒就收假了,你可得去上班咧。(明天就收假了,你又得去上班了。)
(46)我媽可給我買咧一件難看的衣服。(我媽又給我買了一件難看的衣服。)
(47)你快多吃些,吃完了我可給咱買去。(你多吃點,吃完了我再給咱們?nèi)ベI。)
(五)“可”作為轉(zhuǎn)折連詞
“可”在乾縣方言中作轉(zhuǎn)折連詞的用法與普通話基本一致。
(48)我媽雖然老咧,可漂亮著呢。(我媽雖然老了,可她依舊漂亮。)
(49)你??此昙o小,可是個小大人。(你不要看他年紀小,他可是個小大人。)
三、乾縣方言與普通話“可”的多功能性對比
(一)共性
通過對“可”在乾縣方言與普通話中多功能性的描述,可以看出:它們有著很大的共性,都可以作為實義動詞、助動詞、語氣副詞、轉(zhuǎn)折連詞,并且具體的用法也有共性。就意義上來說,普通話和乾縣方言有很多的相同點,他們都表示“同意、允許”“許可,可能”“值得”等等。
(二)差異
1.用法差異
“可”在作語氣副詞表“強調(diào)語氣”時,乾縣方言與普通話有較大的差異。普通話中,一般“可”出現(xiàn)在句中,而乾縣方言則出現(xiàn)在句末。如上文所舉例子“你同桌長得可真好看,真羨慕你呀”,若用乾縣方言來講則是“你同桌長得真的好看可,真羨慕你呀”。另外,乾縣方言表示強調(diào)語氣的“可”還可以用在問答句答句的句末和比較句的句末,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這是比較有特色的地方。
2.意義差異
(1)“可”在作語氣副詞時,普通話“可(算是)”表示“終于”的語氣,并且可以刪掉“算是”,但乾縣方言“可算是”表示“強調(diào)語氣”,而且不能刪掉“算是”,刪掉后“可”表“又”義,并且語氣有變化。這個差異顯示了同一詞語在普通話與方言間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2)“可”在作實義動詞時,普通話有兩個意義分別是“同意,允許”和“符合,適合”,而乾縣方言只有一個意思“同意,允許”。
(3)“可”在乾縣方言中可以作為“頻率副詞”,表示“又,再”義,而普通話是沒有這種用法和意義的。
四、乾縣方言“可”的語法化途徑
一般來說,漢語中的副詞、介詞等虛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實詞虛化而來,“可”的用法也是這樣。上文中對“可”的多功能性進行了共時描述與對比,由“可”的義項可以看出,它的這些詞性雖是并存的,但共時平面上的語言變異是歷時演變的結(jié)果,因此有必要簡要分析乾縣方言“可”的語法化過程。
(一)動詞“可”到助動詞“可”
“可”,許慎《說文解字》釋作:“從口,丂;丂亦聲?!薄翱?,肯也?!薄稄V韻》釋作:“可,許可也?!币虼耍翱伞钡谋疽鈶?yīng)該是“同意,準許”,為實義動詞。比如《史記·李斯列傳》中“胡亥可其書”一句中的“可”就作實義動詞,表示“同意,準許”義?!翱伞庇伞皽试S”義動詞虛化為助動詞,表示“可以,能夠”;再由“準許”義引申為“值得”。
(二)助動詞“可”到語氣副詞“可”
語氣副詞“可”是助動詞“可”表“值得”義演變而來的,表“強調(diào)語氣”最早是用來加強疑問語氣,如《楚辭·九章》中“專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再到后來單純加強語氣,用于祈使句、陳述句等句中,并且增加了很大的主觀性來表達不同的語氣,這是主觀化伴隨著語法化、虛化的過程?!翱伞弊鳛轭l率副詞表“又,再”應(yīng)該是由表強調(diào)的語氣副詞引申而來的,這是普通話沒有的一個意義。
(三)語氣副詞“可”到轉(zhuǎn)折連詞“可”
“可”在上古和中古時期就以助動詞身份出現(xiàn)在“雖……可”這樣的表轉(zhuǎn)折意義的句式中,如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耕田》:“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表轉(zhuǎn)折的“可”是由表語氣的“可”發(fā)展而來的,但這里的表轉(zhuǎn)折的“可”是指語氣副詞,因為直到清《紅樓夢》中,“可”還沒有發(fā)展出明確的連詞用法,還是在句中作述前語,如“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太田辰夫指出:“僅用‘可一個字,古代就有表示轉(zhuǎn)折的用法……但是應(yīng)該看作副詞。隨著時代往后,就看到了連詞化的例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可”進一步虛化為轉(zhuǎn)折連詞,一直到現(xiàn)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出現(xiàn)。
五、結(jié)語
本文通過對乾縣方言與普通話“可”的多功能性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它們既有共性又有差異,乾縣方言“可”在作實義動詞時,義項沒有普通話多,并且很少使用:作副詞時用法與意義比普通話多且復(fù)雜:另外簡要分析了“可”的語法化過程,它是符合漢語實詞虛化規(guī)律的,目的是使讀者更加了解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了解一些詞語的多功能性特征,用對比的視角發(fā)現(xiàn)語言中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