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勇
單元教學序列調整,使學生在探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積累了轉化經驗,充分感知并掌握了圖形面積公式推導的兩種策略——剪拼和倍拼。學生能根據(jù)圖形轉化前后的內在聯(lián)系學會公式的推理表達。當學生具備這些知識基礎與數(shù)學活動經驗后,能否自主將其轉化為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呢?在推導過程中,學生可能會使用哪些轉化策略,能否實現(xiàn)梯形面積公式的意義性建構?如何幫助學生溝通梯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lián)系,進一步形成面積公式推導的整體方法意識?
學生在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策略,為其自主推導“梯形面積公式”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教學中可通過對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回顧(如圖1),凸顯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點擊圖形轉化的兩種策略,激活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明確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基本思路為:轉化圖形—尋找聯(lián)系—推導公式。
圖1
梯形面積公式的意義性建構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教師可把梯形視為一個組合圖形(如圖2)來探索解決,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材料(一個或多個梯形,告知四邊及高的長度),鼓勵學生用個性化思維探索梯形面積計算方法。呈現(xiàn)多種轉化方法并非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操作、交流、比較、概括等數(shù)學活動,歸納梯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實現(xiàn)梯形面積公式的意義建構。
圖2
作為單元面積公式推導序列教學的最后一個公式,本課除了實現(xiàn)梯形面積公式的意義建構外,還有必要對梯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行整體溝通,通過三者間的變化關系(如圖3),實現(xiàn)面積公式的整體架構。
圖3
通過溝通,力求讓學生進一步形成面積公式推導的整體方法意識:推導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時,都可以將新圖形轉化成舊圖形,將未知轉化成已知,進而解決新問題。
師:我們已經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還記得我們是怎么推導它們的面積公式的嗎?
(學生回答略)
師:研究的思路都是把新圖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有公式的舊圖形,根據(jù)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推導出面積公式。今天我們來研究“梯形面積公式”,你打算怎么研究?
生:用剪拼、倍拼、分割等方法,轉化成學過的圖形。
師:請你嘗試用某一種方法,把梯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并計算它的面積。
(為每一位學生提供1 個梯形,已知上底3cm,下底7cm,高4cm)
學生獨立探索或組內合作,教師巡視、搜集學生作品。
學生使用的主要有三類方法:
(1)分割,求面積和。如圖2中的①,列式:7×4÷2+3×4÷2=20cm2
(2)補拼(含倍拼),求面積差。如圖2中的⑥,列式:7×4-4×4÷2=20cm2
(3)剪拼,等積變形。如圖2中的⑨,列式:(7+3)×4÷2=20cm2
小結:方法不同,相應的算式也不同,但計算的結果是一致的。
師:請仔細觀察這些算式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都用到了上底、下底、高這幾個數(shù)據(jù),和腰無關。
師:如果用字母a表示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請你根據(jù)自己的轉化方法,表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
學生獨立表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
生:我覺得“S梯形=a×h÷2+b×h÷2”。
生:根據(jù)我的方法,應該這樣求梯形面積,“S梯形=a×h+(b-a)×h÷2”。
生:我認為“S梯形=(a+b)×h÷2”。
師:方法不同,公式也不同,你們覺得哪個最簡潔?
生:S梯形=(a+b)×h÷2。
師:其實,其他公式運用運算定律后也可以轉化成“S梯形=(a+b)×h÷2”。比如“S梯形=a×h÷2+b×h÷2”,運用乘法分配律就可以轉化成“S梯形=(a+b)×h÷2”,其他的方法也都可以,大家可以在課后嘗試一下。
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三個梯形,討論:這幾個梯形是否也可以采用剛才的方法計算面積?
生:它們也可以用剛才的方法進行轉化,都可以用“S梯形=(a+b)×h÷2”進行計算。
(多媒體課件逐個呈現(xiàn)圖4 中的圖形,并讓學生計算各自的面積。單位:cm)
圖4
出示①②兩個梯形后,提問:想一想,下一個圖形可能是怎樣的?
生:上底1,下底9,高4。
師:繼續(xù)變,下一個又會是怎樣的圖形?
生:上底是0,變成三角形了。
師:你會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嗎?
生:10×4÷2=20。
生:我們可以把三角形看作是上底為0的特殊
梯形,(0+10)×4÷2=20。
(出示⑤號圖形)
師:你會求它的面積嗎?
生:(4+6)×4÷2=20。
師:想一想,繼續(xù)變化,會變成什么圖形?怎樣求它的面積?
生:會變成平行四邊形,5×4=20(出示⑥號圖形)。
生:也可以把平行四邊形看作特殊的梯形,(5+5)×4÷2=20。
師:梯形的面積公式很厲害,用它還能求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師:這個單元我們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共同點?
生:都是把新圖形轉化成舊圖形,根據(jù)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推導公式的。
師:把新知轉化成舊知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如果今后遇到一種新圖形或更加復雜的圖形,你打算怎樣求它的面積?
生:把新圖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根據(jù)聯(lián)系推導公式,再運用公式求面積。
生:也可以用分割、剪拼、補拼等方法,求面積和或面積差。
在面積公式推導新序列的課程中,學習的關鍵在于把梯形視為組合圖形進行自主探究、溝通聯(lián)系,實現(xiàn)面積公式的意義性建構。學生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轉化、極限、等積變形等數(shù)學思想方法,感知研究圖形面積問題的一般路徑。
在之前的探究過程中,學生較好地積累了研究圖形面積問題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本課通過對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回顧,有效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活動經驗,順延研究圖形問題的思路,引導學生自主推導梯形面積公式。在我區(qū)兩所學校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按照這一序列,95%以上的學生能把梯形視為一個組合圖形,采用一種甚至多種策略進行“轉化“,并能根據(jù)圖形間的內在聯(lián)系,實現(xiàn)梯形面積公式的個性化建構,統(tǒng)計如表1。
表1
從表1 可以看出,學生已初步形成“把新圖形轉化成舊圖形”這一意識,并較好地掌握了剪拼、倍拼等轉化方法。其中采用“把梯形分割成2個三角形”“2個梯形倍拼成平行四邊形”這兩種方法的人數(shù)較多,說明學生首選的轉化目標就是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采用剪拼法進行轉化的比例看似不高,但實際上卻是很多學生的首選方法,只不過有一部分學生因為不會找中位線而改變方法。更可喜的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策略調整意識,當他們發(fā)現(xiàn)在梯形上方拼補三角形,雖然實現(xiàn)了圖形的轉化,但卻難以計算梯形面積時,他們會調整在右側拼補三角形,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可見,學生能順延研究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思路探究梯形面積公式,更利于轉化思想的落地。
把梯形視為組合圖形,讓學生自主探究其面積公式的過程亦是開拓學生思維的過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還能發(fā)展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我們選擇1 個梯形作為材料,讓學生嘗試計算它的面積,學生的轉化思路不同,相應的計算方法也不同。學生介紹個性化的方法,不僅是對自己探究成果的梳理,更開闊了他人的思維。
多維路徑,看似給公式的提煉增加了難度,實則非常有必要。其一,學生能完成對梯形面積公式的個性化意義建構,遠比“用一個冰冷的公式求面積”更具價值;其二,不同方法相同結果,雖然殊途同歸,但解決問題過程的繁雜程度差異很大,這恰恰凸顯了公式提煉的必要性。
將梯形和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及研究方法進行整體溝通,有助于學生對公式的內化理解,進一步形成圖形面積公式推導的方法意識。我們在教學中安排了兩次溝通:首先,通過以題組練習的形式,對梯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行溝通,幫助學生感知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都可以看成特殊梯形的理念,打通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其次,通過“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共同點?”“遇到一種新圖形或更加復雜的圖形,你打算怎樣求它的面積?”這兩個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形成整體方法意識,即探究不同圖形的面積公式時,都可以將新圖形轉化成舊圖形,將未知轉化成已知。
教學中,將三者的面積公式進行溝通,有助于學生感知極限思想,可以使單元課之間有所呼應。同時,通過推導面積公式過程的溝通,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感知研究圖形面積問題的一般路徑,為后續(xù)探索組合圖形面積及圓面積公式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