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豪 江濱
磯崎新是日本著名的藝術家、建筑思想家和建筑大師,他榮獲了2019年度普利茲克建筑獎。作為一位引領世界建筑創(chuàng)新潮流的建筑大師,他在后現代建筑思潮中,表現出了從根本上反對教條形式設計的傾向。他在建筑界的成就無疑是巨大的,他甚至被日本建筑界譽為可與傳奇革命家切·格瓦拉相媲美的人。他的建筑思想極具探索性,具有高度的創(chuàng)新精神。他始終希望自己是一個“自由人”,在參加競賽時,他每次都會將作品前面代表國籍的牌子拿掉,他希望別人將他當作一位世界國籍的人。在日本,磯崎新被稱為“傳奇”,他與當時的日本建筑大師黑川紀章和安藤忠雄被合稱為“日本建筑設計界三杰”[1],“在國際上被認為是影響世界建筑歷史及現實的大師。”[2]他的著名建筑理論有“未來城市是廢墟”、“未建成”理論。
圖2 大分縣立圖書館
圖3 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
圖4 筑波中心大廈
他在思想上的激進,設計上的大膽,極強的細節(jié)處理能力,都讓他的建筑作品達到近乎完美的境地。這種對建筑理想化的表達,被日本著名建筑師黑川紀章稱作“形而上”的建筑思想?!按壠樾略谧髌分幸恢绷D排除自己的痕跡。最近,他常用:作為形式的建筑,超概念的建筑,大寫的建筑等言論”[3],表明他在建筑上對“形而上”的追求。磯崎新曾公開表明自己和“新陳代謝派”原則上無關,但是他們之間還是有很多避不開的聯系。在上世紀70年代,他開始逐漸轉向歷史主義,與理性主義分道揚鑣。
圖5 圣喬治宮體育館
圖6 日本奈良100年會館
圖7 多慕斯博物館
作為一名建筑設計先驅,他的所有建筑作品都十分注重全球性和本地文化、東方與西方之間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并且沒有一種特定的風格?,F今,我們可以在世界上很多國家見到他的建筑作品,其中代表作品有:1966年,在日本大分縣建造完成的大分縣立圖書館(圖2);1974年建成的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圖3);1974年建成的群馬立縣現代博物館;1983年建成的筑波中心大廈(圖4);1986年建成的當代藝術博物館(洛杉磯);1990年建成的圣喬治宮體育館(圖5);1990年建成的水戶藝術館;1995年建成的多慕斯博物館(圖6);1998年建成的日本奈良100年會館(圖7);2006年建成的意大利都靈冰球館(圖8);2014年建成的意大利米蘭安聯大廈(圖9);2011年建成的卡塔爾國家會議中心(圖10);2014年建成的中國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圖11)等。
圖8 意大利都靈冰球館
圖9 意大利米蘭安聯大廈
圖10 卡塔爾國家會議中心
圖11 中國交響樂團音樂廳
磯崎新也曾榮獲多項國際和國內大獎,例如英國皇家建筑師獎、金獅獎、日本建筑學會獎、西班牙公民功勞勛章大十字獎等。當然,最受矚目的還是在2019年也就是在磯崎新88歲高齡之際榮獲的“普利茲克獎”。普利茲克獎的評委對磯崎新作出如下評價“他始終保持全新的思維和視角來設計每一座建筑,他的思想一直行走從未停滯?!盵4]這也充分說明磯崎新極富創(chuàng)新的思想,以及對建筑始終保持著敏銳的判斷力。很多人在磯崎新獲得“普利茲克獎”的第一反應就是,他怎么又得獎了?或者,他不是很早之前就已經得過獎了?這些反應也足以表明他對建筑界的影響,以及在世界建筑史的地位。在這么多年里,他也出版過許多著作,例如《通向空間》《人體之影》《世紀末的思想和建筑學》《磯崎新的工作策略》、《尋找建筑家》《建筑的政治學》《反建筑史/UNBUIT》等。他設計建造的每一處項目都十分具有個性化的特征,也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同時,在營造建筑室內空間上也十分注重藝術效果,使得室內空間十分簡潔、大氣,給觀者以想象的空間。
磯崎新1931年出生于日本大分縣,是一位極具藝術天賦的建筑師。在二戰(zhàn)時期,當時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兩座城市剛被原子彈轟炸,留下的只有一片廢墟,他親眼目睹了這一切,這次事件給年僅14歲的他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對他來說也是一段痛苦的回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經濟迫切需要復蘇,中西方文化良好的結合,也為他日后的設計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機遇。由于當時現代主義下的建筑作品逐漸讓人們產生厭惡,他對建筑創(chuàng)作進行了反思,他認為所有的建筑都會有被毀滅的那一天,這也成就了他著名的“未來的城市是廢墟”這樣一個對后世建筑有重大影響的理論。
年輕時候的磯崎新非常喜愛繪畫,他也經常和朋友學習探討繪畫技巧。1950年到1954年間,他在東京大學學習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學習。由于年少時那段抹不掉的記憶,他專程去參觀丹下健三在日本廣島設計的轟炸后的公園,被丹下健三設計的公園深深地感動,后來,他師從丹下健三,他在30歲時也就是1961年修完了他的建筑學博士課程,同樣他也一直在丹下健三的工作室工作了10年之久,在此期間,他在腦海中設計了一個“破壞東京”的計劃,從中感受“破壞”所帶來的享受。由于受到丹下健三的影響,他早期的建筑作品中也具有十分夸張的巨型梁架結構形式。在1963年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磯崎新工作室。
磯崎新和他的好友三宅一生之間也有很多趣事,三宅一生是日本著名的服裝設計大師,磯崎新在參加重要活動時也會經常穿他所設計的服裝。從1963年起,他開始在哈佛大學、東京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等聞名國際的高等學府擔任客座教授,并在隨后的時間里,在世界各地開始舉辦講座和展覽等設計活動。他非常喜歡用文章來表達自己的建筑作品,而他的建筑作品也像是用一種“詩”的語匯,來表達他對建筑的情感。在2019年榮獲的堪稱建筑界“諾貝爾獎”的“普利茲克獎”,也是日本第8位獲得此榮譽的人,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他早在1979年開始就成為“普利茲克建筑獎首屆評審委員會成員之一,并于此后連任5年。”[5]在2001年的“磯崎新東京個人展”上首次對建筑“由于種種現實及技術原因,未能實現的建筑構想”[6]這樣一種“未建成”理論進行了闡釋。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我們也看到很多充滿矛盾的作品,在建筑中給人一種虛幻的形象,表達一種在現實建筑中無法表達的空間意境,例如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的“虛空藝術畫廊”的理念。21世紀開始,磯崎新開始與中國的接觸越來越多,也在中國的土地上留下了許多佳作。
磯崎新的建筑作品始終反對形式上的教條,追求思想的超前。他的建筑手法多在“多元、混雜、片段、夸張、變形、倒置等逆反形式中尋求新的審美機理,在表現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對立關系和沖突狀態(tài)中捕獲相輔相成的辯證美,它反對現代主義‘功能決定形式’的僵死教條?!盵7]從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充滿“未來性”和“前瞻性”的設計大師,他為世界建筑帶來了許多具有革命性的思想?!霸诖壠樾碌慕ㄖ?,他偏愛使用雙道墻的復壁式結構 ,用以制造黑暗。黑暗是他早期作品中常用的隱喻手法之一 ?!盵8]他更多地是希望為這個世界帶來精神上的寄托場所,而不是單純地使用新技術、新材料為人類帶來“功能與形式”的居住場所。建筑也許會因為很多內在或者外在的因素而消失,但磯崎新希望能通過藝術、文化以及社會發(fā)展聯系到一起,更多地是想要賦予建筑生命,通過一系列隱喻手法讓建筑“再生”。也正是這樣極具超前的想法,誕生了著名的“廢墟論”和“未建成”這樣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
磯崎新在少年時經受的原子彈摧毀后的城市廢墟景象,為他“未來的城市就是廢墟”這一理論的提出埋下了伏筆。他在《九個引用來源.九個隱喻》中表達的是,他對“廢墟”的闡釋是“死的建筑”。它是在一定時間和地域下產生的,對人們的現實生活已經沒有實質的意義。因此,磯崎新希望在“廢墟”中運用別的事物來取代消失的部分。但是這種取代又不是完全地取代,只是在有限的部分對現存的事物進行取代,這樣才不會重新回到廢墟的形態(tài)。在1968年磯崎新的藝術裝置作品《電器迷宮》中,磯崎新將“廢墟”進行了具象的隱喻表達,一部分用蒙太奇的手法將廣島廢墟作為背景,描繪出已經成為了廢墟的“未來城市”模樣;另一部分運用日本幕府末期時候的浮世繪、原子彈爆炸留下的殘骸、惡魔的形象等,隱喻地表達了當下的建筑就是“在人類的私欲中進行循環(huán)地破壞和重建”。破壞以及創(chuàng)造是同時存在于時間概念中的,他們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同時存在的,破壞和重建也是相對而言的,所以說這樣的一種模式對于磯崎新來說又是一種疊加的破壞。這種情況“既是對過去東西的否定、破壞,也是對現在環(huán)境的破壞?!盵9]
他對“廢墟論”也有3種不同的思考。第一點,城市廢墟的存在是必然形成的,過去的事物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變成廢墟,現在的建筑也會在未來重新變?yōu)閺U墟的形態(tài)。這種就是所謂的在特定的一個“瞬間”,未來和過去的廢墟會同時存在。
第二點,我們拆除一個舊的建筑的同時也會建立一座新的建筑,過去城市的廢墟會保留到現在,現在城市也會在將來重新變?yōu)閺U墟。這是從單個建筑引發(fā)對整體城市的思考。也就是說,未來的城市也總有一天會以“廢墟”形式而存在。
第三點,在某一個時間點上,破壞和建設會同時存在。很多人認為,種“廢墟論”是磯崎新對未來城市的一種悲觀的認識,其實不然,正是這樣的一種獨到的理解,會讓人們重新審視現代乃至未來城市的建筑的意義。雖然在對未來的設想上是存有些許悲觀語調的,但實際上是旨在喚醒世人對建筑意義的再思考。磯崎新也并沒有被這種悲劇色彩所羈絆,反而拿出巨人的姿態(tài)來引領和探索更好的形式,來對廢墟城市進行有力的回擊,讓后世設計師明白建筑的存在意義,更多地追溯建筑的本源,這也正是作為一名設計大家所具備的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未建成”和“廢墟論”在本質上是緊密相連的?!拔唇ǔ伞笔侵冈诋斍艾F實生活中,受到科技、材料等原因影響而不能被建設出來的,但是并不代表以后不能被實現的建筑。他認為真正的建筑應該是“永生”的,只有大膽的想象,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建筑史的存在是在時間和空間的前提下存在的,所以他認為“反建筑”才是真正的建筑。因為現實中的建筑,在時間或者空間的狀態(tài)下,在未來總歸會變成“廢墟”的狀態(tài)。而“未建成”才是將建筑保留在設計構想中,保留對未來建筑方案的構想。因此,“他認為建筑師未建成的建筑,往往比實現的方案更能代表他的思想。”[10]方案是不受任何比例約束的,只有存在方案構想中,建筑才會得以“永生”。所以“‘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11]他在對“未建成”的不懈探索中,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作品。例如,60年代的空中城市、70年代的電腦城市、80年代的虛體城市等。這些“未建成”作品都是通過展覽或者模型的方式來展示出來的。
磯崎新的“未建成”始終是一種十分超前的思想,他曾經在建筑界淡出了20年之久。他的作品也始終存在于方案構想中,淡出這些年,他對自己的思想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參觀了奈良高桐院的時候,被一處非常微妙的細節(jié)所吸引,當他經過一處茶室時,人們只能通過彎腰這樣一種方式才能進入到茶室內,從而引起了他的反思。他知道,如果想要這些“未建成”的作品被人們所了解和接受,那么他必須將他的作品“建成”,讓世人親身體驗作品的細節(jié)。這樣一個從“未建成”到“建成”的過程,也代表了他的建筑思想在不斷地向前探索,也讓更多前衛(wèi)的建筑走向世界。
項目名稱:筑波中心(Tsukuba center)
建成時間:1983年6月
地址: 日本筑波研究學院都市中心
日本筑波中心(圖12),是磯崎新在1983年建成的多功能復合型建筑,也是當時的磯崎新設計建造的最大的項目,“也是他所作的第一個城市尺度的多功能群體建筑”[12]。1979年,磯崎新參加建筑競賽并獲得競賽的頭名,并得以設計建造筑波中心。其中包含科技交流、商業(yè)街、信息中心、辦公、音樂廳等設施(圖13)。“當日本建筑師圍繞后現代煩惱徘徊的時候,磯崎新便以筑波中心大廈這一作品宣告了后現代主義時代的到來。”[13]筑波中心大廈也是后現代主義的代表性建筑,它的建成也引起國際建筑界的廣泛談論。
項目設計的總面積32902平方米,占地面積10642平方米。建筑整體造型很像大寫字母“L”。整個項目圍繞一條十分清晰的軸線展開,建筑位于整個項目的東南兩側,在項目的中心位置設計了一處下沉式廣場,廣場外形呈橢圓狀,休閑平臺鋪地采用網格形式。從整體上平面上來看,整個項目中心沒有一點形成遮擋的突起物,反而做了一處下沉式廣場,形成地勢下陷反差,并通過樓梯連接(圖14)。廣場上也十分巧妙地安排了許多休閑設施,如:休閑坐凳、電話亭、垃圾桶、寄存柜、公共衛(wèi)生間等許多人性化的設施。
廣場中的軸線與城市的南北向軸線相互重合,場地中休閑平臺被主觀地布置在外圍空間,和城市中的道路,通行動線有機結合,成為與城市聯系的銜接空間。整個橢圓形廣場的設計也是羅馬市政廳廣場、美國洛克菲勒中心廣場和日本庭院設計布局的結合產物。鋪裝采用散射圖案的形式,與噴泉的結合更有一種加強中心的效果(圖15)。幾何形式的臺階狀的疊水景觀(圖16),形成一種橫向的瀑布景觀,更有一種自然的韻味。廣場上還矗立著一顆青銅鑄造的樹形,這棵樹有一種被風吹后搖曳的形態(tài),樹枝上披著一條金色綢帶,更多地是有一種對文化的隱喻(圖17)。
圖12 筑波中心平面圖
圖13 筑波中心
圖14 筑波中心
圖15 筑波中心
圖16-20 筑波中心
建筑圍繞著廣場建設,建筑上部外墻和位于廣場周圍的建筑外立面選用銀白色的陶瓷磚塊,建筑下部選用混凝土制成的磚塊,外加線性凹槽(圖18)。廣場內的商鋪通過一條商業(yè)街聯系起來。建筑的室內外采用簡潔的幾何造型相互呼應,如三角形、半圓形等(圖19)。相對于主體建筑稍微轉過一定角度有一個的巨型盒子式的建筑,建筑里面也設有宴會廳。飯店內部門廳是由大理石材質的地面以及藍色白色相間的玻璃墻面構成,形成很強烈的空間效果(圖20)。所以,在筑波中心大廈的設計上,是在滿足了很多功能性要求的基礎之上,又能很好地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富含更多深層次的意義。
磯崎新的建筑作品更多像是一篇抒情的“詩”,他的建筑作品多含有“引用”和“隱喻”的表達。建筑就像一門課題“眾多不同的答案表達了建筑師對這種必然性與規(guī)律性的個人理解,既有時代的共性,又極具個人色彩?!盵14]筑波中心的設計更好地表達“引用”和“隱喻”的內涵,他對不同文化、傳統(tǒng)和地域的引用,在筑波中心中進行圖畫式的布排,將建筑各個細節(jié)都緊密相連。整個空間井然有序,給人一種十分明確的主題感。
項目中并沒有過于強調中心的觀念,每一處的設計價值和分量感都是平等的,給人一種傳統(tǒng)語義的聯想,但是又讓人們對整個筑波中心的空間進行重新思考。廣場中心的下陷,讓人們從以往思維中的中心消失,這也是一種有目的性的對歷史與傳統(tǒng)的隱喻,有“中心喪失”的含義?!八^‘中心喪失’,是指日本城市中缺乏中心,缺乏場所精神?!盵15]也喚起了人們對廢墟城市生機的思考,既有嚴謹的建筑空間,又有自然形態(tài)的水體,還有對不同地域和歷史的引用。這都是極具創(chuàng)造和突破性的,并沒有局限于當時社會的建筑史觀。這種對歷史與傳統(tǒng)的引用和對建筑空間的創(chuàng)造是很協(xié)調的,沒有矛盾之處。因此,我們可以說筑波中心大廈的設計是具有前瞻性和時代性的。在《筑波中心大廈之自注》一文中,磯崎新描繪了自己創(chuàng)作時候的心態(tài),他認為“筑波中心大廈是引用眾多大師的創(chuàng)造成果的一幅群體肖像畫,它還隱喻著‘空虛’和‘消失’的中心主題——‘一切事物——視線、水、意義、表現——都像其自身形式的結局處理一樣,全部被吞沒在地下。”[16]
在筑波中心的設計中,磯崎新對西方的許多作品進行吸收和引用,雖然在整體項目中有許多西方的文化符號,但是這種西方的符號背后還蘊含著日本的文化內涵。我們還是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這是來自日本的建筑,而不是直接生搬硬套式地抄襲。只有把外來文化進行吸收,將其中有益的部分重新利用,讓其適應本地的文化,這樣才能讓建筑更加富有生命力。
在現在看來,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對建筑設計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在設計中更應該掌握的是設計的思想,只有思想才是永恒的。我們這里指的“思想”是那種隨著時代發(fā)展而進步的思想。“他在建筑中所運用的處理手法既豐富又很巧妙 ,但他并不玩弄技巧 ,而是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有條不紊地將情感如實地表達出來?!盵17]現代建筑師應該學會引用傳統(tǒng),但是又不是刻板的“復古”,能夠讓傳統(tǒng)的文化與當下的環(huán)境融合起來,這樣才能不斷地賦予設計新的生命力,讓所做的建筑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同時,對今天的設計者來說,社會的高度責任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認真考慮設計作品存在的意義,對任何一件作品都需要精雕細琢,防止設計的作品變成空洞的毫無意義的軀殼。磯崎新這種不受時代的變化和制度所束縛的思想巨人,始終作為建筑創(chuàng)新潮流的先鋒,為后來從事設計工作的人樹起了時代的標桿。(本文作者周豪為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2017級碩士研究生;江濱為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科帶頭人、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