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陽
【摘 ?要】
寫話具有篇幅簡短、語句簡單等特點,我們不妨就將寫話教學定于為“微”視角,以喚醒低段學生表達興趣和動力為主體,促進學生核心表達素養(yǎng)地悄然起步。針對低段學生認知面窄、思維獨立欠缺的實際,教師在寫話內容的選擇上就務必要慎重,可以充分結合教材文本與生活資源的有效鏈接點,讓寫話練習從身邊開始。本文提出要循句式,在積極模仿中生發(fā)寫話新智慧;促深思,在運轉思維中生發(fā)寫話新智慧;扣插圖,在契合認知中生發(fā)寫話新智慧;挖生活,在鏈接實際中生發(fā)寫話新智慧,促進低段學生寫話新智慧的形成。
【關鍵詞】
積極模仿 ?契合認知 ?鏈接實際 ?運轉思維
由于低年級識字量、詞匯量以及認知能力的限制,他們還不具備整體架構和設置整篇習作的能力,因此將寫話作為低年級學生作文訓練的起步工程,是較為合適的。既然相對于大作而言,寫話具有篇幅簡短、語句簡單等特點,我們不妨就將寫話教學定于為“微”視角,以喚醒低段學生表達興趣和動力為主體,促進學生核心表達素養(yǎng)地悄然起步。針對低段學生認知面窄、思維獨立欠缺的實際,教師在寫話內容的選擇上就務必要慎重,可以充分結合教材文本與生活資源的有效鏈接點,讓寫話練習從身邊開始。
一、循句式,在積極模仿中生發(fā)寫話新智慧
很多時候,低段學生第一次寫話常常都會無從下筆,毫無語言積累,根本無法展開創(chuàng)生性表達,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從模仿開始。心理學研究表明,模仿是積累、悅納和創(chuàng)造地基礎性工程。很多低年級課文意境優(yōu)美、語言生動有趣,也蘊藏著很多經典的句式結構,教師就可以此為資源,以句式的模仿作為能力生長的臨界點,推動低段寫話的順利起步。
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的《彩虹》一文時,教師發(fā)現(xiàn)課文中就反復出現(xiàn)了“如果……不就……”的句式,教師可以緊扣課文中含有這一句式的三句話,展開不同層次的朗讀:首先,梳理性朗讀,消除語句中的生字詞障礙,爭取讀通順、讀流利;其次,感知性朗讀,初步感知語句前后兩句話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巧妙地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于這一句式所形成的表達效果。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一些經歷展開寫話訓練:有的學生寫的是“如果我坐在彩虹橋上寫作業(yè),不就多了一把彩虹椅嗎”“如果我?guī)弦粋€鮮艷的蘋果,不就讓太陽也嘗到了甜甜的味道了嗎”。
學生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些語句,不僅巧妙地運用了課文中的句式,也承載了課文的本真意境,可謂一舉兩得。
二、促深思,在運轉思維中生發(fā)寫話新智慧
低段學生寫話內容不能無中生有,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從文本的內容出發(fā),借助教師針對文本設置的提問,引領學生在深入思考、智慧問答的基礎上,嘗試將自己原本零碎的思維成果轉化為相對系統(tǒng)的書面表達。
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一下《夜色》一文中有一句話:我也能看到小鳥怎樣在月光下睡覺……教師則相機設問:我們在夜晚除了可以看到小鳥睡覺之外,還可以看到哪些美好的景象呢?學生紛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將回憶拉回到夜晚的世界中,在交流中他們提到了閃爍的星星、皎潔的月光、幽靜的樹林……學生之所以能夠在思維中觸及到這些景象,就說明在他們的生活實踐中曾經有過這樣的體驗。教師就可以充分抓住這一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組織學生圍繞著星星、月光、樹林等景物展開合理化地想象,并用一句話寫出他們的特點。
雖然只是一句話,但卻源自于學生真實的生活經歷和課堂中問題的思維成果,教師通過微型寫話的方式引領學生完成了從詞語到句子地過渡與構建。
三、扣插圖,在契合認知中生發(fā)寫話新智慧
低段學生都是以形象化、直觀化的思維能力為主,一些可感直觀的信息資源往往更能夠激發(fā)孩子的參與熱情和認知動力。因此,統(tǒng)編版教材在每篇課文中都配置了形象直觀、顏色鮮明的插圖。這些插圖有的是對文本情境的有效再現(xiàn),有的是對故事情節(jié)的有效拓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感知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借助于插圖的資源,在說一說的基礎上落實到筆端。
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二下中《村居》這首詩,教師引導學生在整體性了解這首詩的基本意思之后,就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文本的深處,感受春天爛漫的生機。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教材,緊扣插圖進行觀察,一方面感受春天“醉春煙”一般的美妙景色,另一方面可以從插圖中幾個正在奔跑的孩子入手,感受他們忙著“放紙鳶”的快樂與興奮。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可以依循著詩人的表達思路展開敘述,也可以從觀察圖片的順序展開口語表達, 最后將口頭表達的內容轉化為語言文字,巧妙地借助于插圖激發(fā)學生的語言表達欲望,為落實寫話效益奠定了基礎。
四、挖生活,在鏈接實際中生發(fā)寫話新智慧
陶行知先生說:“語文的外延即生活。”語文老師如果不能與生活進行緊密相連,就是對語文教學資源最大的浪費,幫助學生尋找好相應的鏈接點,讓學生帶著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從課文內容聯(lián)系到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中,讓學生始終感受到寫話并不是憑空想象,更不是胡編亂造,而是要將真實的生活用語言文字的形式描摹出來。
如在教學《傳統(tǒng)節(jié)日》這篇兒歌時,教師就可以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描寫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上,如過春節(jié)時“貼窗花”“放鞭炮”,很多學生并不陌生,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說說自己家鄉(xiāng)在過春節(jié)是如何貼窗花、貼春聯(lián)、放鞭炮的,也可以激發(fā)他們說說過春節(jié)時的其他的習俗,并選擇其中的一個寫下來。
其實這樣的生活資源學生是非常豐富的,就需要借助教材中的課文將學生內在的回憶勾連起來,激發(fā)出來,讓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回憶、交流、碰撞,最后巧妙地落實在真正扎扎實實地動筆過程中,激發(fā)低段學生寫話表達的真實價值。
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需要從小處著手、微處著眼,讓學生在“微”視角下,選擇“微內容”,展開“微”實踐,契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讓低段的寫話訓練表現(xiàn)得更加富有實效化。
【參考文獻】
【1】劉艷.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教好小學語文作文【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 2018(05)
【2】李文麗.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