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庭來
【摘 ?要】
“農村普通高中作文教學鄉(xiāng)村生活化實踐研究”是依據本校校情、班級學情和鄉(xiāng)土特色、古鎮(zhèn)風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與研究專長,并借鑒陶行知和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申報的研究課題。我們普遍意識到,只有正確認識、理解鄉(xiāng)村生活與鄉(xiāng)村生活化教育的概念特征和豐富內涵,深入領悟鄉(xiāng)村生活化教育的實施意義與內在價值,才能循序漸進、科學高效地開展相關課題研究。
【關鍵詞】
高中 ?作文教學 ?生活化
一、統(tǒng)一認識,更新觀念
以先進教育理論為引導,結合栟中校情與班級學情,并充分利用學校所在的栟茶古鎮(zhèn),與鄉(xiāng)村建設的大環(huán)境,傾心打造了載體多樣、特色鮮明的生活作文平臺:如軍訓基礎課、基地實踐課、入學第一課、清明緬懷課、史館班會課、藝體選修課、書法鑒賞課、文化研究課 、風俗體驗課、德育系列課等,讓學生在海邊基地觀光怡情,在校史館觀摩體驗,在體藝館活動感悟,在石板街攬勝懷古,在古鎮(zhèn)幽處靜思致遠,在蘇中軍區(qū)誕生地緬懷先驅,在南沙書院含英咀華,在德育課堂耘艾養(yǎng)性,在鄉(xiāng)村田野徜徉采風……積極創(chuàng)設生活化作文的磁場,帶領學生深入生活,指導學生實地體驗,鼓勵學生隨筆創(chuàng)作,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
在校園氛圍的濡染與有效措施的激勵下,大多數學生能夠自覺觀照生活,主動體驗生活,在學習中聯系生活,在生活中提升學習,把對生活的實踐、體驗與提煉融入日常的創(chuàng)作之中。不少學生由過去的畏懼寫作轉變?yōu)橹鲃訉懽?,作文課氛圍也逐漸好轉,游離課堂的現象逐步減少。寫作形式也愈發(fā)多樣而豐富,有三言二語的心得,有篇短情深的隨筆,有隨心率性的小作,也有日常的專題大作,有大考之中的考場優(yōu)作,更有作文大賽中的獲獎佳作。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一種令人可喜的改變,那就是愈來愈多的學生正走在“樂于書寫生活,愿意表達自己”的道路上。
二、優(yōu)化管理,打造自主體驗平臺
通常認為,課題是一項理論建構和系統(tǒng)工程,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特色化,需要課題組成員精誠合作、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因此,在課題開始啟動之前,課題組便進行成員的選拔與分工。真正把一群志同道合者聚到一起,為一項有意義的事業(yè)而努力,這是我們的初衷,也是我們的原則。所以我們充分尊重民意,充分考慮課題要求,根據成員的興趣愛好、研究特長、崗位特征等進行了科學合理分工,進一步明確了責任,要求每一位成員要有大局意識和目標意識,要具有嚴謹認真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要達成共識:真正的課題研究當做一項事業(yè)來做,要做到位,更要作出成果。
同時第一時間落實課題申報的實施步驟,突出時間意識,就各個階段需要開展的研究內容進行步驟的細化和措施的研究。在尊重大家合理建議的基礎上,邀請校內專家進行指導,集思廣益謀定操作策略。目前,我們已經在課題申報前調研摸底的基礎上,再次組織成員對學生寫作現狀、素材積累情況、生活體驗等方面進行個體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體驗現狀與班級作文教學的困境。在調研中,我們發(fā)現,當下學生因學習時間緊、任務重,學校安排緊湊,寄宿生多,活動區(qū)域小,實踐參與少,生活體驗不足,閱讀范圍狹隘,素材積累形式單一,情境體驗少等,造成寫作素材雖多,卻難以靈活駕馭,直接影響創(chuàng)作的熱情,導致寫作主題淺顯化,寫作素材單一化,寫作構思簡單化,寫作情感虛偽化,寫作思維固定化。在此基礎上,我們根據第二階段的安排,研究具體措施,以帶領學生“走近生活、走進生活”,引導學生認真去觀察,認真去實踐,認真去體驗,學會記錄,學會積累,學會表達。從身邊的說起,從簡單的做起,從三言兩語表達起。
同時重視過程管理,加強過程控制,通過抽樣調查、個別談話、活動開展等形式及時了解課題研究的開展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采取相應合理的措施。陶行知先生在《中國鄉(xiāng)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說:“活的鄉(xiāng)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因此課題組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與序列活動,促進課題研究的推進,以作文閱讀、寫作課與講評課為主陣地,以自修課的隨筆寫作,課前的美文推介為輔助,不斷強化學生的文學積淀與寫作素養(yǎng),進而引導學生進行鄉(xiāng)村生活化寫作的初步嘗試。
三、集思廣益,構建師生成長共同體
我們深知,要想使課題研究真正落實、拓展、深化,就需要凝心聚力,集思廣益,需要借助組內成員以及校內成員的智慧和力量,從而提升我們課題的研究質量。首先,課題組積極學習與“生活化作文”相關的一些理論建構與操作策略,勇于借鑒有益做法,并估計將之校本化、班本化,鼓勵課題成員圍繞生活化作文的研究序列,開展一些有益的個性化的嘗試,最好要形成自己的風格,恰如我們對于學生生活化寫作的要求:力求在作文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既要符合寫作的一般要求,彰顯寫作的高品位,更要能夠體現出“鄉(xiāng)村味兒”“生活味兒”這些富有特色、能夠區(qū)別其他,勝人一籌的方面,教師的指導風格也應具有班本化特征,能夠體現個人的研究專長。
其次,我們的研究不僅要求單槍匹馬,走出自己的個性,更要能體現整體指導思想與價值內涵上的一致。我們前期側重點在于寫作主題的聚焦和寫作素材的遴選方面,嘗試以“如東鄉(xiāng)村”“栟茶古鎮(zhèn)”這個極具地域特征性的名詞確定為我們日常訓練常定的范圍,并及時組織學生去觀察實踐,去寫作感悟。然后結合學生的作品,反饋我們的理念定位與措施落實的真實效果。
再者,我們充分利用集體備課平臺,利用不同年級優(yōu)勢,積極拓展課題實踐的實施范圍與研究對象,檢驗課題研究的效果,提升課題研究的效應。同時,與學校教學處、教科室聯系,圍繞校本資源開發(fā)、課程編寫修訂、活動載體設置、寫作模式構建、優(yōu)課觀摩評比、論文征集評選及校際交流研討等,引導課題成員在教研活動中強化課程理念,提升學科素養(yǎng),促進教師在活動中成長,并能夠發(fā)揮其影響輻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