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小元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三一二地質隊,安徽 蚌埠 233000)
五河縣硤石山金礦位于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縣城東南方向8千米左右,行政隸屬五河縣小溪鎮(zhèn)管轄。礦區(qū)地理坐標:東經117°56′00″~117°56′15″,北緯33°04′10″~33°04′24″,中心點地理坐標為:117°56′07″,33°04′16″。區(qū)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五河群西崮堆組,巖性為黑云母變粒巖,角閃變粒巖、斜長角閃巖、淺粒巖夾蛇紋石化大理巖,該組破碎帶亦為該礦區(qū)的含礦層段;礦區(qū)東南見第四系,巖性以含礫石粘土、粉砂質粘土、亞粘土、中細砂為主。礦區(qū)位于郯廬斷裂帶朱頂~石門山斷裂和五河~紅心輔斷裂之間,相對抬升的地壘斷塊之上。斷塊上的五河群西堌堆組整體表現(xiàn)東西向強烈褶皺,在原來東西向構造的基礎上,成帶地迭置發(fā)育塑性~脆性應變帶,使之彼此交切復合,以及多種巖脈的貫入,基巖破碎,變形復雜。區(qū)內主斷裂朱頂~石門山斷裂貫穿礦區(qū),傾向東,傾角50°~80°,具有多期活動特征,在斷裂帶中角礫巖硅化蝕變較強,后期含金硫化物石英脈,碳酸鹽巖脈,呈細脈狀或膠結物充填于角礫之間,是硤石山金礦的賦礦構造。北東向斷裂構造常呈雁行斜列的斷裂群出現(xiàn),走向35°~50°之間,傾向北西,傾角在20°~40°,斷裂破碎帶寬0.8m~3m,長數(shù)百米。本文根據(jù)前期的水文地質工作,對礦礦區(qū)水文地質特征進行了研究,并對涌水量進行估算進行了分析。
礦區(qū)地處淮北平原南緣,淮河的南岸,地勢平坦,地貌為低丘剝蝕壟崗,最高點標高+72.9m,一般標高在+20m~+50m,地形起伏較小,地勢平緩地帶為第四系地層覆蓋,其中礦區(qū)東部有一條南高北低呈南北方向延展的溝谷,西部是沖積洼地,中部為相對高隆的分水嶺。
氣候屬北溫帶季風性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4.7攝氏度,年最大降雨量在1559.5毫米,年最小降雨量442.1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937.3毫米,每年6月份~8月份為雨季,降雨量約占全年53%,年均蒸發(fā)量1557.0毫米,潮濕系數(shù)0.7,屬半干旱區(qū),全年無霜期218天。
礦區(qū)屬淮河流域,主要地表水體有牟家湖和櫵子澗水庫。牟家湖分布在礦區(qū)的南西側1.8千米處,因上游斷流,該湖實際上已成為一個蘆葦沼澤地,僅為雨季積水區(qū),湖低標高約+13.5m,最高洪水位標高+15.0m,洪水最大淹沒面積約1.5平方千米;櫵子澗水庫分布在礦區(qū)的北東側約2.2千米處,庫區(qū)占地面積約40.0平方千米,該庫庫容量受季節(jié)雨水影響明顯,當雨季水庫水位標高達到+25.5米時,庫容量可達2085.0萬立方米,當水位降低到標高+14.0m時,庫容量僅有70.0萬立方米。礦區(qū)最低排水基準面約在+23.0m。
本礦區(qū)含水巖組自上而下可劃分第四系孔隙含水巖組、變質巖含水巖組、火成巖含水巖組,各含水巖組分述如下。
2.1.1 第四系孔隙含水巖組
主要分布在溝谷及低洼處,其厚度隨地形變化,低洼處較梁地、坡地,厚度0m~8m,平均厚度2.6m。上部為淺黃色、灰褐色亞砂土、亞粘土,泥質結構,夾有石英及變粒巖小碎塊。下部為淺棕色亞粘土,泥質結構,垂直節(jié)理較發(fā)育。水位埋深在0.85m~7m之間,水位標高在11.35m~49.90m之間不等,單井涌水量Q<10立方米/天,富水性弱,水質類型為HCO3-Ca型中性淡水。第四系孔隙含水巖組的補給條件十分有利,既可從降水中獲得補給,又可從地表水體淮河中獲得充分補給。第四系孔隙含水巖組與下覆的基巖含水巖組水力聯(lián)系較弱,弱透性,具一定隔水性。
2.1.2 變質巖含水巖組
變質巖遍布礦區(qū)大部分地區(qū),巖性主要為變粒巖、斜長角閃巖及淺粒巖,其中又以變粒巖最為發(fā)育。
礦區(qū)淺部變質巖與深部變質巖,裂隙發(fā)育和富水程度均有較大差異,下面分別敘述:
A變質巖風化帶潛水含水層:
礦區(qū)淺部變質巖有一層二十幾米厚度不等的風化帶。風化帶上部巖石風化程度高,構造裂隙及風化裂隙極為發(fā)育,其中主要為風化裂隙。裂隙產狀復雜,多呈微開口狀,寬度一般在0.2cm~0.8cm之間,裂隙面多見鐵銹色浸染。帶內發(fā)育潛水含水層,水位埋深介于2m~9m;顯示地勢高埋深大地勢低埋深小的規(guī)律,水位標高33.15m~46.04m。風化帶大多出露地表,該層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徑流入滲補給。豎井淺部風化變質裂隙水,雨后水量明顯增大就是很好的佐證。風化帶含水層富水性弱。豎井調查獲悉,當降深為8米時,Q<2m3/h,單位涌水量q=0.069L/s*m。
B變質巖裂隙含水層:
變質巖裂隙含水層是指下伏于變質巖風化帶以下的深部變質巖,二者間無明顯界限。該層構造裂隙較上部風化層發(fā)育,是郯廬斷裂帶長期作用的結果。早期裂隙大多已被方解石及石英脈充填,對充水意義不大;后期裂隙填充少,大部分為閉合裂隙,少量為張開裂隙,開口寬度2mm左右;鉆孔涌水量Q在0.396m3/h~5.508m3/h之間;單位涌水量在0.002L/s*m~0.035L/s*m之間,富水性弱;地下水類型HCO3---Ca2+.Mg2+.Na+,HCO3---Mg2+.Ca2+;溶解性總固體492mg/l~533mg/l,總硬度336.2mg/l~342.01mg/l;PH值7.78~7.88,呈弱堿性。深部基巖地下水動動態(tài)曲線顯示雨期動態(tài)曲線緩慢上升,動峰值滯后期較長。據(jù)此推測,深部基巖裂隙水與大氣降水的關系為間接補給關系。
溫和濕潤、降雨量充沛的氣候條件是礦區(qū)地下水形成的最基本因素,礦區(qū)及周邊巖層富水程度均較弱,區(qū)域側向補給少。動態(tài)長期觀測結果表明,礦區(qū)地下水的動態(tài)受降雨制約,年變化幅度約2m。眾所周知,基巖裂隙水的運移規(guī)律極為復雜,通過收集資料及抽水時漏斗形成的觀測,對礦區(qū)基巖裂隙水的運移規(guī)律有以下幾點認識:一是地下水的運移速度十分緩慢。二是地下水位表現(xiàn)出較復雜的特征,在鉆進施工過程中一直冒水,裂隙發(fā)育不均一,徑流途徑不一。
礦區(qū)位于一個特殊的斷裂帶——郯廬斷裂帶內,11個鉆孔有8個鉆孔見到構造角礫巖或斷層泥;厚度大于0.5m的有6個鉆孔;斷裂構造極發(fā)育。鉆孔簡易水文觀測記錄表明,有相當一部份鉆孔起始漏水點,在破碎巖、角礫巖等構造斷裂帶位置上,其中豎井SJ401在深度22.20m,斷層上盤顯示低序次張性裂隙突水,漏失量約0.125m3/h~4.5m3/h,說明有部份斷層本身雖為弱透水性,但其一側或兩側巖石構造裂隙發(fā)育,是地下水的良好通道。對豎井斷裂帶中的裂隙突水點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流量觀測,流量3.13m3/h~3.95m3/h,較穩(wěn)定。
礦坑充水的直接因素是礦體及圍巖的基巖裂隙水,基巖上覆第四系透水性弱,具一定隔水性,僅對礦坑充水起間接補給作用。根據(jù)地質、水文地質和開采條件,礦段主要礦體賦存標高,開采分四個水平,第一水平為-120m,第二水平為-180m,第三水平為-230m,第四水平為-290m。采用水平集水廊道法[1]計算礦段礦坑涌水量:
B:廊道長度取值為350(m)。
K:滲透系數(shù)(m/d),取平均值0.077m/d。
S1:水位下降深度(m),取40。
M1:含水層厚度(m),取60m。
R1:為影響半徑,,a為礦坑底平均寬度,為15m。
水平廊道法礦坑涌水量計算結果見表1。
表1 硤石山金礦各開采水平礦坑涌水量一覽表
該礦屬于脈狀構造裂隙充水礦床[2],其充水特征主要取決于構造斷裂和破碎帶的特征[3],而基巖上部的風化帶裂隙距離開采層位有一定距離,對裂隙含水層進行補給,僅對礦坑充水起間接作用。裂隙含水介質因本身特征,其滲透率及導水系數(shù)在空間上具有明顯的非均一性,并隨著工程的開掘和礦石回采,地下巖體原應力狀態(tài)的破壞,裂隙會進一步活化發(fā)展,裂隙變寬,裂隙網絡的連通性進一步加大。伴隨礦山的開發(fā),礦山涌水量會由小變大,且各礦段的涌水量有較大差異。裂隙充水礦床充水特征有其固有的復雜性,因此在礦山設計開發(fā)過程中要注重水文地質工作,不斷修正水文地質模型和參數(shù),配備足夠的排水能力??紤]到該區(qū)第四系較薄及開采后的巖層變形,同時應注意監(jiān)控地表水體周邊環(huán)境,對于水體周邊地面裂縫及時填埋處理,以免溝通充水裂隙對礦坑涌水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