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龍
2017年8月,筆者作為上海市首批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隊的一員進藏開展工作。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反思,筆者總結出在受援單位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校本培訓的模式及步驟,可大大提高西藏地區(qū)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使當?shù)氐男畔⒓夹g與教學得到深度融合,從而更好地為當?shù)氐慕逃l(fā)展服務。
一、背景介紹
隨著“科教興藏”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西藏各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均得到了顯著提高,社會面貌也煥然一新。但由于西藏處于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受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基礎教育存在起步晚、教育理念相對滯后、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不夠深入等一系列問題。從2017年8月開始,筆者在西藏自治區(qū)的一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支教,為期一年。支教期間的工作之一就是參與學校的教師培訓和信息化建設工作。通過調查與訪談,筆者對受援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情況了解如下:學校的硬件基礎條件較好,多媒體教學設備進入了所有的教室,每位教師都有一臺辦公電腦,無線網(wǎng)絡覆蓋了整個教學區(qū);但是學校信息化管理平臺僅限自治區(qū)統(tǒng)一配置的學籍管理系統(tǒng),信息化教學平臺還未正式投入使用;教師掌握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單一,大部分教師僅會制作幻燈片課件。
以上情況說明受援學校的信息化軟硬件水平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相匹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高,大多數(shù)教師沒有很好地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效整合,而且很多教師以教學任務重、培訓內容脫離實際為由,不愿參加培訓。鑒于此,筆者嘗試借鑒上海市普陀區(qū)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訓經(jīng)驗,在受援單位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校本培訓。通過總結培訓經(jīng)驗,促進西藏地區(qū)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加深當?shù)匦畔⒓夹g與教育教學的融合,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二、培訓模式的選擇與框架設計
校本培訓作為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比其他類型的培訓更具精準性、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在眾多的校本培訓模式中,比較常用的是互動交流式、互聯(lián)網(wǎng)式、限定主題式等。它們各有特點,互動交流式主要強調受訓者的參與性和共享性,使受訓者由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觿?chuàng)造者,建立被培訓者與培訓者之間、被培訓者與被培訓者之間的合作關系,通過及時的分享與溝通,形成問題的解決方案;互聯(lián)網(wǎng)式主要指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培訓內容側重實際操作,主要包括課件制作、微視頻和微課的制作等,被培訓者通過在線的方式分享和交流學習感悟。
根據(jù)《教師培訓課程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培訓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培訓中要強化任務驅動式的培訓,突出培訓的主題,強調培訓的實踐意義,通過案例分析解決具體問題,將線上學習的新知識、新技能運用于線下的教育教學實踐。而傳統(tǒng)的校本培訓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達到《培訓課程標準》的要求,為了更好地適應信息技術特點,促進教師將所學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必須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美國學者喬伊斯和舍瓦斯等人的研究成果顯示,教師培訓效果受所采用的策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最好的培訓效果遷移是采用“理論+示范+實踐+反饋+指導”的模式。
基于以上原因,筆者在培訓中采用了“混合式”模式,即將傳統(tǒng)的課堂培訓、線上培訓、小組協(xié)作分享交流等多種培訓方式進行組合,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該培訓模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被培訓者以微視頻為載體,通過在線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并將學習情況及時反饋在網(wǎng)絡平臺上;第二階段是培訓者結合被培訓者在線學習的反饋情況,在課堂培訓中組織被培訓者有針對性地進行交流研討,解決前一階段的問題;第三階段是被培訓者將所學的技能運用于課堂教學實踐,并通過網(wǎng)絡平臺進行交流展示,經(jīng)過自我反思和研討交流后再次實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培訓框架的設計中,筆者借鑒了上海市普陀區(qū)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的經(jīng)驗,將培訓課程模塊分成三部分:導入型課程、體驗型課程和研修型課程。導入型課程主要通過一些實際的應用案例激發(fā)被培訓者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了解培訓內容,對技術有明確的認識。體驗型課程主要是滿足被培訓者對某項新技術的學習需求,由培訓者提供技術體驗的環(huán)境,讓他們體驗運用技術完成一個項目的真實過程。研修型課程主要是將被培訓者對技術的運用提升到教育教學的實踐層面,即將某一項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活動。
三、培訓的實施過程
1.需求分析
校本培訓具有立足實際、針對性強等特點,其目的主要是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成效,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因此,在實施校本培訓之前必須了解學校和教師的實際情況和需求。于是,筆者在設計培訓內容之前先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問卷數(shù)據(jù)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了以下情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能力僅局限于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對新技術不感興趣;教師疲于應對學生的課后輔導,經(jīng)常性重復勞動;教師對現(xiàn)有培訓模式不滿意,覺得方式單一且參與性較差。針對以上情況并結合學校實際,筆者將培訓內容定為“翻轉課堂與微視頻的制作”。這樣做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學校已經(jīng)購買了一批錄課筆,硬件基礎較扎實;二是利用錄課筆制作微視頻既能應用于課堂教學,也能應用于課前預習和課后輔導,避免了教師的重復性勞動;三是與教師現(xiàn)有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相適應,消除了教師的畏難情緒。
2.導入型課程學習
筆者在設計導入型課程的過程中,將錄課筆的使用方法和具體操作步驟錄制成微視頻,給受訓教師提供相關的案例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將這些微視頻通過云盤分享給受訓教師,使他們能夠借助移動設備體驗碎片化學習的樂趣,滿足教師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潛移默化地提升其信息素養(yǎng)。
3.體驗型課程學習
經(jīng)過導入型課程的學習后,受訓教師對所學的技術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故在體驗型課程的學習中,筆者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進行。一是以線下的操作指導來解決教師在使用技術中遇到的問題;二是構建學習共同體提高培訓效率,增強受訓教師不斷學習、相互學習的意識。筆者按不同學科建立線下學習共同體,以培訓班微信群及QQ群建立線上學習共同體,通過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為教師提供了學習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技能的交流平臺。借此平臺,教師可以分享心得體會、提出運用新技術時的困惑和經(jīng)驗、發(fā)布教學資源和教育研究成果等。在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之間互相交流、相互促進,在學習共同體中逐漸形成了終身學習、終身研究、終身發(fā)展的理念。
4.研修型課程
借助學校開展教師教學評優(yōu)的契機,筆者將微課或微視頻作為必選項目融入評比,提高受訓教師運用技術的興趣,端正他們使用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態(tài)度,激發(fā)他們相互學習與競爭的熱情,使他們由被動的受訓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提高在教育教學和日常工作中主動應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
5.反饋與評價
反饋和評價對培訓起著調控作用,對培訓模式的構建和培訓內容的調整至關重要。根據(jù)教師培訓目標,在教師培訓的評價環(huán)節(jié)要突出對教學實踐能力的考核,要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種評價模式。一是基于微視頻的形成性評價。通過導入型課程和體驗型課程的學習,在受訓教師已基本掌握用錄課筆制作微視頻的方法后,再由受訓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將微視頻運用于課前、課中、課后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開展教學實踐,并將上課過程在錄播教室錄制下來,由專家引領,在學習共同體內開展形成性評價,促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和微視頻運用的適合度進行反思,為再次實踐做好鋪墊。二是基于微視頻的總結性評價。該評價能夠反映整個混合式培訓的效果。在完成學習、實踐、反思、二次實踐這一完整流程后,受訓教師將其設計并錄制成一個教學活動微視頻,從而完成對培訓的總結性評價。
通過以上五個關鍵步驟的實施,踐行了混合式研修模式,實現(xiàn)了在線學習與線下實踐相結合、案例探究與問題解決相結合、課堂實踐與反思評價相結合。
四、問題與反思
1.以導向激勵的方式增強信息技術校本培訓的實效
通過培訓效果反觀培訓過程,筆者認為在信息技術校本培訓的管理上,學校要構建激勵機制。為了提升培訓效果,學校應增強導向激勵,將教師參加校本培訓的評價反饋與教師評聘、晉級、晉升等掛鉤,從而在教育、科研、教學互動中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可以對參加校本培訓的教師進行考勤和考核,并在制度層面上加以落實,從而保證培訓有序進行。
2.通過評價促進教學反思并優(yōu)化課堂教學
根據(jù)《培訓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每次培訓結束后,都要引導受訓教師從兩個方面進行反思:一是教學中有哪些成功的部分,分別采用了什么樣教學策略,在以后的教學中再次使用時應注意什么;二是教學中不成功的部分有哪些,應該采取什么方法加以改進,如何更有效地將技術整合到教學中,有什么更好的解決方案。通過反思,受訓教師會發(fā)現(xiàn)自己預設的教學目標與實際教學目標之間存在差距,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調整教學行為,使自己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服務于教育教學的水平不斷提高。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