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在武漢一個炎熱的、柏油馬路像平底鍋里熔化的黃油那般軟塌塌的午后,我不耐煩地嚷嚷著“熱死了”,煩躁得以為此后的每個日子都是如此艱澀難熬。那個長相酷似奧黛麗·赫本的女孩子,定定地對著我說,我不怕死。她認真地盯住我,一字一頓地說,我怕分離,那種永世不能再見的分別。
噩耗傳來的時候,我在國外出差,日夜忙碌的工作,顛倒時差的眩暈,讓我一度以為我習慣了某種悲傷。我知道她時日不長,沒想到卻來得那樣快,從癌癥診斷出來到她香消玉殞,大約只有一年不到的時光,最后的日子,我生生地躲過了那場葬儀,沒有和她真正地道別。我以為,只要沒有看到她被推到靈車上,最終化為一抔灰土,我的意識里,她就只是去了遠方。
悲傷其實是泥石流一般的,緩慢、滯澀,拖泥帶漿,卻又洶涌難擋。
知道她患病的時候,我一度懷疑過很多事情,我不明白我們?nèi)绾谓忉屔囊饬x,也一度不明白生存的價值。她長相靚麗,聰慧卓群,現(xiàn)今社會已經(jīng)很少見到的那種真正的正直,而且,她陽光,熱愛運動,茹素。所以,當癌細胞以長驅(qū)直入之勢侵入她的肌體時,我甚至只能以“天妒英才”來解釋她的遭遇。
有一剎那間,我拒絕相信她的故去,直到看見她的母親,那個我從小熟識的阿姨,哆嗦著手,滿頭銀發(fā),神情因為長年的良好教養(yǎng)而沒有因為失女之痛變得聲嘶力竭,她認真地端莊著,強抑著這一年來對她的一次比一次重的痛擊,瘦削的身材好像再也抵不住任何碰撞。我才明白,我們這種局外人對生離死別的理解,僅僅只是一種唏噓和慨嘆,那種重創(chuàng),在年老的母親身上,才是一種抽筋剝皮的裂骨之痛。她還得活下去,為了女兒的女兒,為了女兒留下的殘枝敗葉的家。
寫作這篇小說的時候,對我來說,其實是個殘忍和痛苦的過程。大量虛構(gòu)的故事情節(jié),卻加上創(chuàng)作時對原型人物的回憶,重疊成了那種巨大的混沌的悲傷,那種泥石流來臨般的恐慌和無助。我一遍一遍地問過我自己:她不在了?她還在吧?然后,想到她的母親,她的女兒,她的家人,她的姐姐——我那么多年親愛的閨蜜,她們要怎樣提醒自己放下,艱澀地過完這沒有她的余下的光陰。
放下鍵盤,敲完最后一個字,我不得不明白,我和她是真正地分別了。
感謝《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對《月亮之外》的選載,感謝《飛天》的趙劍云對此篇的厚愛!
弋鏵,女,現(xiàn)居深圳市,中國作協(xié)會員。
已發(fā)表作品一百多萬字,獲首屆魯彥周文學獎,
首屆廣東省小說獎,第七屆深圳青年文學獎,
第一屆、第二屆全國青年產(chǎn)業(yè)工人文學大獎,第二屆《飛天》十年文學獎,
第三屆原創(chuàng)網(wǎng)絡(luò)文學拉力賽銅獎等。出版有長篇小說《琥珀》《云彩下的天空》
和中短篇小說集《千言萬語》《鋪喜床的女人》,
作品散見于《當代》《中國作家》《花城》《天涯》等刊物,
部分作品被《新華文摘》《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小說月報》
《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長江文藝·好小說》《小說精選》《作家天地》等雜志選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