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 斌
杏花、桃花、梨花、李花、櫻花,一到春天這些花朵就陸續(xù)開放,很多花的花期還很接近,讓人看得目不暇接。最令人“頭疼”的是,這些花長得還都很相似!
這些讓大部分人都傻傻分不清的花,到底要怎么辨識?一首順口溜幫大家輕松識別各種花朵:“杏花花萼向后翻,桃花葉子似剪刀。梨花花蕊呈紅紫,李花瓣小蕊淡黃。櫻花種類特別多,只看瓣尖的缺口。”
杏花是白色的,白里透著紅,花蕊較長,開花時沒有葉子。辨別杏花的一個硬性指標就是:杏花的花萼是向后翻折的。
桃花以紅色為主,花瓣略尖,開花的時候葉子也一起生長,葉子似燕尾呈剪刀狀。
梨花為白色,區(qū)別于杏花白,梨花的白色更純粹,花朵成簇的開放。辨別梨花最重要的特質(zhì)是:梨花的花蕊是紅色或者紫色。
李花也是白色成簇開放,與梨花最大的不同在花蕊上,李花沒有紅色或者紫色的花蕊,它的花蕊呈淺黃色。李花的花朵比梨花要小,且花瓣之間的間隙更大。
無論櫻花是重瓣、單瓣還是早櫻、晚櫻,它的花瓣瓣尖都會有一個小缺口。櫻花上的缺口有時候會不整齊。
□白虎山人
近些年來,復(fù)古婚禮漸起,鳳冠霞帔的大紅嫁衣也被很多人接受。一起來欣賞古代那些美好的婚服吧!
先秦時期,婚禮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穿著要莊重。新娘的打扮為“次、純衣纁袡”。
“次”指的是一種假髻,用假發(fā)編制,再用簪釵固定到頭發(fā)上。
“純衣”被認為是一種玄色的禮服,形制應(yīng)與深衣類似,上衣與下裳縫在一起。“纁袡”說的是禮服上淺紅色的衣邊。
以纁(淺紅色)為衣邊,是因為象征大地的黃色,在古代沒有具體的方位來指代它,所以托位于南方,黃與南方的赤紅相并,便是纁色。于是“玄纁者,天地之色,以為祭服”。
《新唐書?車服志》記載,皇后、皇子妃在受冊時,需著深青、青色的祎衣、褕翟。民間女子出嫁,穿青色的大袖連裳,形同無翟鳥(長尾山雉)紋飾的翟衣,佩戴金銀琉璃涂飾的花釵。
唐代女子的嫁衣以“花釵禮衣”為主流,主體為青色,形制上是衣裳連屬的大袖深衣,發(fā)髻佩花形釵。
宋代女子的嫁衣沿襲自唐代,但變化也十分明顯。衣裳連屬的深衣制大袖依然流行,款式從交領(lǐng)改為對襟。冠帔,即鳳冠與霞帔,被認為是與大袖相配的飾品。
“鳳冠”原本是后妃、命婦朝服,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興于晚唐五代,流行于兩宋。
宋代平民女子所戴的冠,并無鳳鳥等繁復(fù)裝飾,而飾以花釵、珠寶等,所以也被稱為花冠,是婚禮中不可缺少的首服。
《明史?輿服志》載明“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于赤為宜”,以大袖衫為禮服。大袖衫之下為紅色羅裙,下擺寬大多褶皺,十分隆重。
在明代,鳳冠霞帔非賜不能服,是后宮貴婦身份、品位的標識物。但婚姻乃人生頭等大事,唐宋以來的朝廷都樂意在婚儀上成人之美。古代的婚禮服飾便有“假服”一說,平民新娘出嫁時可以穿著九品命婦的鳳冠霞帔,只是霞帔上不能使用龍鳳紋。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這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體現(xiàn)在服裝文化上尤為明顯。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它是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旗袍的雛形。
最原始的旗袍就在清朝出現(xiàn),滿族婦女以穿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shù)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清朝的嫁衣雖然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但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了。